敢于担当多磨练
就在017年的春节里,我有机会返回到已经阔别了将近四十多年之久的故乡,一个偏僻,且又曾是美丽的山清水秀小山村----博白东平良荔石湖坡村。
偶然之间,我便遇到了,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返乡务农曾与他们一起,不管发风下雨,烈日当空,一样奋战在田间地头,山岭丛林的一些健在的父老乡亲。以及当年在良荔学校共事的几个退了休的老师。
要知道,一旦久别重逢,顿时令我们的心情,是那样异常高兴和激动。致使大家彼此之间,久久都难以平静下来……
特别是,年龄已六旬的严锡富和徐建凤这两位老师,我在与他们亲密无间聊谈中,便有意无意便说到了离我们村子对面不远处的那座小山丘----蛇头岭那座学校的一些往事时,是聊谈得那样津津有味和娓娓动听……
要知道,这间学校曾经是当年由大队学校规划,以及隔溪相邻的石湖坡和龙湖坡两个生产队齐心合力,共同兴建起来的一间大队小学的教学点之一----石龙校。
说着,说着,顿时之间,让我抬起头来一眼看去,那间当年对我印象极其深刻的石龙校,早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此时,整座山丘都变得面目全非,让你再也难以辨认和想象出当年的面貌了。
顿时之间,你不但看不见:当年那座并排起来的两间小教室和中间是小房,以及前面是小运动场地的石龙校。甚至连在学校四周,所栽种生长的一些小桉树和相思树,也全都消失得渺无踪影了。
一时之间,我眼睁睁所能看得见的,是在近些年来,所栽种的一大批从外国引进来的外来物种。一种在网上普遍有争论的人称为“速生桉”的树种。
要知道,这种外来的物种,它总是能以极其快速地疯长得比任何一种本地树木都高出一大截。因此,顷刻之间,很容易将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几乎吸收得个油干灯尽,使到其它的物种变成枯萎不长而衰亡。
瞬间,我看见眼前这种悲凉的惨景,简直不敢让人相信,在这座山丘上,当年曾经是一间生机勃勃,童声笑语,书声琅琅的小学低年级的学校……
随着我与这两位当年曾经在这间学校当过老师的严锡富和徐建凤,在兴趣盎然的聊谈中,不知不觉间,渐渐地便将我霞思云想般地,带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据《王氏族谱》(第十页)也曾有记载:
“据组和、志昉生前口述,清朝黄坭坎六世祖厅堂已成私塾学堂。
“随后,新屋、书房垠相继办学,培养过不少人才。随着人口增多,社会发展,乡村所办私塾学堂,已不适应社会要求。
“于是,在海秋、组和等人的倡议下,利用大小蒸尝公产,在鸡冠岭兴建规模较大的良村植槐小学,并于196年首次开始招生。
“从此以后,便开创了良村文明的先河。196年至194年间,曾办高小三班,校名叫陀西中心校,培养了王氏一批有用人才。”
但是,在远离书房垠村前面的鸡冠岭小学的我们石湖坡,龙湖坡,坡嘴,三个村子上的适龄上学的孩童,要到鸡冠岭小学上学的话,每天至少要来回跑上四回,约1里远的路程。
可想而知,对于我们这些才只是六、七岁年纪的小孩童来说,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行程。
特别是,要是逢到刮风下雨,天寒地冻,烈日炎炎的天气,来回如此的跑这三里路途,就更让他们难受的了。
因此,在当我才六岁年纪时,就贪一时之间的高兴,曾兴冲冲的跟一些年纪较大一点的小孩,一块去过鸡冠岭小学上学。
在我的印象中,当年曾经一同上过学的三个村子上的孩子,就有坡嘴的亚叶六,亚叶七;龙湖坡的其祥〈亚甲〉,其仁,其智;我们石湖坡村子上的“官福”志祺,志松,其天,其夫等人。
后来,父亲从博中回来见到此种状况之后,二话不说,在当我到了七岁时的1948年,干脆带我在他身边。于是,便和才五岁年纪,已脱了乳头的小伊妹一起,来到了博白县城。
其中,当时我并不像小伊妹那样,是由坡嘴村的叶五哥用竹箩挑来的。而我是一路咬紧牙关,笑呵呵地边走边跳地步行了八十多里远的小路,好不容易才来到县城的……
后来,便在博中玩了大半年时间后,才由父亲带着我于1949年的秋季,插班进了博白城南校就读第二册。
但是,在当博白县城将要临近解放的1949年10月,我又不得不返回家乡去,又只好插入良村小学再次重读。因此,每天和三个村子上的小孩子们一起,尝够了去到书房垠前面鸡冠岭小学走读的苦头……
就这样,我们三个村子上的小孩童,他们从小上学都得要走上三里远的路程到鸡关岭小学上学。像这情况,一直拖延到了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期。
此时,朱光桂校长和李振邦主任在广泛深入听取石湖坡和龙湖坡生产队干和社员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并向大队贫下中农学校管理小组汇报,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后,群策群力地亲自规划,如何去创办好这所石龙校教学点。
从而,经过前后几代人所日思夜盼要能在家门口上学的愿望,就水到渠成地即将要完满地实现了……
有诗赞曰:
三村孩童上学堂,教室座落蛇岭上;
群策群力办教育,后代前程不渺茫。
自古以来,人世间上,都是万事开头难。从实践中得到的这个结论,的确是一点都不假。
上面说到,关于筹建石龙校教学点的这件事,是我们三个村子上的人们期盼很久的梦想,顿时之间,就要将快成为现实了。
此时,良荔大队学校的领导,便将此事提到了学校的议事日程上来。经过再三考虑,究竟派谁去负责抓这个教学点工作最适宜呢?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事关建校成败的关键大问题呵。
最后,经过朱光桂校长和李振邦主任的反复细致考虑,并权衡利弊之后,才果断地决定,委派严锡富老师为石龙校这个教学点的负责人。并且,再吸收家在龙湖坡村的王其诚为民办代课老师,协助他一块干。
随后,做事细心,且又考虑问题全面的李振邦主任,便亲自上门找严锡富老师做思想工作,以取得他乐意接受这件艰巨难做的工作……
在此,我还得要花些笔墨,给大家好好地介绍一下,这位严锡富老师的一些我所知道的情况……
他是我们良荔大队一片胡村人。一个才二十岁年纪的年轻小伙子,个子不高,看起来还有些幼稚和面腆。也许,跟他的社会经历不多有关。
他的面孔方园方园,身材矮小,充其量不过是1米55的个头;他待人随和,说起话来柔声下气,从来很少跟人无故争吵;干什么事情,都能预先征求对方的意见,从不居功自傲。以上就是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
你可要知道,原来他是我们良荔初中第一班的学生,1970年考上东平高中,两年后于197年高中毕业后,就到枝柳铁路去。当1974年月,从参加疏通南流江工程回来后,就选到我们大队小学当民办教师。【注】
也许,是因为他在教学工作上勤勤恳恳,热情肯干,积极负责,有一定主见,且又服从领导,善于联系群众。因此,学校领导经过再三考虑,确定他和王其诚老师一起,前去负责石龙校工作。让他们一边在上课;一边筹建石龙校。
以上这些情况,是两位学校领导在事前都曾经征求过我的意见。毕竟,我也是石湖坡村人,而这间石龙校能够办成功的话,也关系我切身的利益。
为此,当学校领导初步确定了后,李振邦主任便主动前去找严锡富谈话:
“锡富老师,经过学校领导反复研究决定,委派你到石湖坡和龙湖坡两个生产队去筹建一个新的教学点----石龙校。但在尚未建好新的校舍之前,便首先利用已经返城了的石湖坡王志一当年那套空房子,暂时上课……”
当李振邦主任的话音未落,瞬息之间,严锡富满脸不高兴起来。但是,嘴里又不知道应该去如何回答。
大家可要知道,李振邦主任爱人是胡村人,他跟严锡富似乎还沾了点亲戚的关系。
因此,有了这么层特殊关系后,刚开始到大队小学当教师,就成为一名正式的民办教师。而王志莲比他还早些出来,也才只是一个民办的代课老师,。
他到大队学校工作这一年来,学校领导对他也是很器重和关心。除了让他上好课的前提下,连老师食堂的财务管理,也交由他负责,且管理得井井有条,做到日清月结,教工们很是满意。
顿时之间,当他刚刚听到李振邦主任代表学校领导这么一说,又再思前想后,原本是想当面给予拒绝的。但是,一时之间,又说不出口;想满口答应吧,一时之间,却又难以马上接受。
其实,他自己也十分清楚,要下去兴建一间新的石龙校,是多不容易。学校建成以后,还要自己独挡一面。此时学校的大小事务,全都得要自己亲自去告问和打拼了。这其中的困难,不用多说,就可想而知了。
而现在,是在大队学校工作,上有学校领导操劳,下有教工齐心协力做,只要上好自己的几节课和学校分配工作,其它事情,自己就不用再多管了,该是多么轻松……
顿时之间,他便默不作声。
此时,李振邦主任又接着继续劝说道:
“你们下去以后,真正要上课是从1975年的秋季才开始的。其中,将己在大队小学读一,二年级的学生,连同他们的书桌凳子,全部拔回去读二、三年级采取复式教学为一班。加上新招的一年级新生,便就有了两个班级……”
此时的严锡富老师还是心烦意乱。一时之间,也拿不定主意,便不声不响地在反复考虑……
接着,李主任又和蔼可亲地继续与他说道
“我们还准备让家在龙湖坡的王其诚老师和你搭档,让你有个熟悉两个生产队情况的人协助,一定能办好此件工作的。你的意见如何……”
自从李振邦主任代表学校领导跟他面谈以后,便昼思夜想地权衡利弊,总觉得,自己还这么年轻,没有经历过种种磨练和考验,对以后自己的成长很是不利的。
因此,顿时之间,他便一反常态,还主动跟一些知已的老师商量,反复地权衡利弊,是否可以前往?
大家要知道,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年轻人都有一颗火热的心,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这也许就是我们当年的年轻人,他们心中的一种常态。
就这样,经过互相交心的倾谈,分析在以后工作中的一些有利条件和种种不利因素之后,便断然决定,一定要毫不畏缩地前往,还要做到敢于担当,勇于负责。
于是,便主动前往李振邦主任的房间,当面跟他表态,坚决服从学校领导的分配,前往筹建石龙校教学点。并在新校舍未建好之前,也要按时开学,决不担搁孩子们的学业。
顿时之间,我们的李振邦主任听了他思想想通了后,心中大喜。当即,除了继续勉励他们之外,还一再强调:
“你一定要紧紧地依靠两个生产队干部和广大社员,在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要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还要经常向学校和大队会报。”
随后,他便满怀激情,与王其诚老师一起,高高兴兴的在1975年的秋季,便按时在石湖坡村原来王志一所住的房间里,顺利开学了……
正是:
领导开导出主意,思想未通怎欢喜;
敢于担当多磨练,齐心协力有志气。。
欲知后事如何,请君往下细看。
【注】
我国的民办教师队伍是时代的产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关系是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农村的全民所有制教师(公办教师)很少,招录了大批集体所有制的教师(民办教师)。
民办教师不拿国家财政工资,虽然在学校上课,但和农民朋友一样记工分,将工分调拨到本人户籍所在的生产队,年终就凭工分折合成现金领取一家人的口粮。到了1971年后,我们这些地方才实行民办公助办法,即,初中民办教师国家给16元,大队筹集给14元;小学民办教师国家出1元,大队筹集给1元。
他们工作的环境非常艰苦,大多是单人校(一名教师)或双人校(两名教师),住的是墙壁透风的危房破庙。他们既当教师,又当炊事员,为自己做饭。傍晚,学生回家了,他们就守在孤寂的学校里备课和批改作业。
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一人要上几个年级的课,大部分都是复式教学班,两三个年级的学生同坐在一个教室里,一页备课纸要竖折成两三列写。上课时,各个年级必须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交替进行。他们一天从早到晚,没有一节课能不到堂的。晚上还要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备课和批改作业。
那时学校的办公经费十分有限,教学用的粉笔、备课本和墨水都得省着点用,多用了就要自己掏钱。一个六分钱的数学本都要珍惜,生怕浪费了。
他们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辛勤的汗水培养了差不多两代人,让他们走出校门,成为祖国的建设人才,为人民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