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邈这一路,走的是高原地带。从乐浪郡出发,面对的是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
好在乐浪郡的士兵,这几年一直在和三韩的土人在山区树林子里面厮杀,已经非常习惯这种地形。只见他们爬高走低的,健步如飞,如同在走平地。
徐邈带着的都是步兵,只有军官们骑着马,他预计自己会是最晚到达丸都的一路人马。
在平原都还没有被充分开发的年代,山区自然是人烟稀少。所以徐邈遇到的村落不多,一一屠杀之后,并不影响赶路。因为俘虏不多,所以带着上路,没有特意运回,只是没有给他们吃饱,免得逃跑。
这一天,遇到一个丘陵地带的小城镇。城镇早就听说辽东军的侵入,已经紧紧关闭了城门,城墙上一队队的高句丽士兵露出了上半身,都握紧了弓箭。
徐邈苦笑,山区就山区吧,还没有村庄;没有村庄就算了,还遇到了一个小城。
其实这也是高句丽人生存的智慧。山区野兽多,小村庄很难生存,所以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建个小城镇,抱团取暖。其实细作也有汇报,只是没有想到如此难打,连城墙都是大石头垒成的!
话说,在山里石头好找,反而是泥土难找了。想找块平平整整的地种田都困难。
徐邈在离城五里处扎营。自己带着副将们骑着马,绕着小城观察地形和漏洞。
根据细作的情报,小城里面是有几口深井水的,想切断水源这一着也行不通。
难道只能硬攻?让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城墙?徐邈深思着。
山城粮食少,如果围困几个月,饿晕了的高句丽人肯定投降。但是又没有那么多时间和他们慢慢玩。
如果是主公在就好了,徐邈暗想:冠军侯只身进入小城,挥手招出几千名精兵,就可以中心开花,拿下小城了。
徐邈想了一夜,第二天分兵二部分,一部分有五千人,回头埋伏在山区路口。一部分一万五千人继续前进。
他用的是二个计策:
一是回马枪。如果小城派人去追杀他们,就杀个回马枪。
二是诱敌之策。辽东军队运粮的后勤队伍,就从小城旁边几里外经过,如果小城出来抢粮,那么事先埋伏的五千士兵足以拿下小城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看小城居民怎么应对了。
结果是:小城居民很谨慎,也可以说是很胆小。没有敢派人追杀,也不敢派人截粮。
徐邈无奈,只能放弃,继续进军。
他带着火油,还可以就地制作抛石机,抛火油进小城焚烧。但性价比不合适,小城几千人,就会浪费一半的火油,太不值得。
到不如放一放,等取下全部高句丽之后,再招降他们。
这也就是徐邈,他本身就是军师,才会做出这个决定。如果是普通将军,肯定是制作云梯,去爬城墙。可能会攻下小城,但死伤一定是上千人以上。
徐邈的运气还可以,不久之后,他就遇到几个没有城墙的小镇。
这下士兵们都精神了,可以放肆的烧杀抢掠了。
看着兴奋得脸都发红的部下,徐邈下令:“弓弩手、刀盾手、长枪兵三人一组,分组进攻小镇。”
这个阵型组合,乐浪郡郡兵面对三韩土人经常使用。刀盾手以保护弓弩手为主,弓弩手远射,长枪兵近身厮杀。配合默契,很有效率。
小镇居民很彪悍,但也抵挡不住潮水般一波一波涌入镇中的辽东士兵。他们射出的箭矢,大都被辽东军包着铁皮的木盾牌挡住,然后就是辽东士兵连发的弩箭,不停的扫射。
靠近厮杀,辽东军的长矛兵及时挡住他们的进攻,然后还是弩箭。不断的弩箭,近距离的弩箭不停的杀伤反抗的小镇居民。直到最后,小镇居民都放弃反抗,跪地投降,辽东士兵的弩箭还有几匣没有换用。
战后,辽东士兵都捡回这些铁制弩箭,洗去血水,擦干净后,装入弩箭匣,还可以继续使用很多回。
徐邈下令打扫战场,收缴财物,绑起俘虏。同样的,受伤的高句丽人和老人一概杀掉,青壮年绑起手臂,妇女儿童可以优待。这是辽东士兵的一贯作战法则。
妇女回头会分给参战士兵,那就是自己人了;儿童会集中管理,集中抚养,过几年就都是汉人了。最早的几批高句丽儿童,现在都已经初级军校毕业,加入了辽东军队。徐邈的部下里面就有几千名这种士兵。他们说话、做事、思维的方法,和汉家的士兵一模一样,连姓名都是汉家人的,完全被同化了,已经融入了大汉的大家庭。
徐邈带着俘虏一路前行,这些俘虏,会在鸭绿江交给太史慈的水军,由他们运送去辽东郡的。妇女也会由他们帮忙运回乐浪郡。毕竟山路难走,没有必要走回头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