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公孙康

第四章 中原的旱灾与水利

三国公孙康 饼甜 2138 2024-11-16 09:26

  第二个议题是水利问题。

  引发这个议题的原因是:青州的蝗虫灾。

  197年夏,五月,青州蝗。

  兴平元年(194),关中大旱,谷价腾贵:“三辅大旱,四月至于是月.是时谷一斛至钱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件。

  兴平元年开始的旱灾将一直持续四年,范围遍及关中、兖州、豫州、青州、冀州。久旱必有蝗,旱灾引的蝗灾同样会持续四年。

  蝗灾多发生在黄河下流流域,因为那里经常会干旱,几个月都不下雨;而辽东常年寒冷,温度有半年时间是在零度以下,蝗虫和蝗虫卵都会被冻死;江东(长江以南)则是江南水乡,常年多雨,空气中湿度很大。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还会让蝗虫流行疫病等等。

  所以辽东和江东(长江以南)很少发生蝗灾。

  东汉末年大瘟疫死人二千万,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以致出现了“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严重局面。

  这些旱灾、蝗灾对人口的灭减仅次于瘟疫,人吃人的惨剧比比皆是;战乱只能排在第三位,他只是加剧了灾害,比如引发大规模的瘟疫。

  所以辽东这次会议的第二个议题就是防灾、备灾。

  国渊这些年一直在任劳任怨的做屯田垦荒的工作,所以他最有发言权。郭嘉就让他先发言。

  国渊脸晒得漆黑,如果在田野遇到他,绝对认不出这个人是大儒,这个人是读书人。

  国渊很沉稳的开口说:“辽东五郡,经过了8年的开垦,已经由最初的粮食购买国,变为全国最大的产粮基地。

  辽东这些年,在农兴等农业专家的带领下,水渠水车已经普及到每一个乡村。而辽东江河湖泊众多,也不缺水的。最多是在没有江河湖泊的乡村,建一些水池、水库备用。”

  挖水渠、建水车、建水池、水库,既是增加田地产量的办法,同时也是防灾、备灾的方法。

  国渊一直呆在辽东,所以他也只是说了辽东的情况,这是儒者的谨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田畴只好接过话题,谈谈徐州、青州,他说:“徐州的水网遍布,水利本来就很发达。徐州只是需要修整一下,工程量不大。

  所以只有青州的形势是最严峻的,黄巾军在青州作恶多年,千里无人烟,路边有白骨。人口稀缺,田地荒芜,水渠尽废。”

  徐邈也很了解青州,他说:“青州的水利,也只是应该在东莱郡,北海国大力整修。其余乐安国、齐国,只有我们屯田的士兵,几乎没有百姓。而且作为与袁绍战斗的前沿,是要被打烂的,就没有必要整修了。”

  公孙康赞同徐邈的说法,他说:“整个中原大地:兖州,豫州、冀州、关中都会持续受灾多年,所以辽东必须休养生息,不能盲目扩张。到时候很可能会有大量难民徙来青州、徐州以及幽州和辽东。

  我们已经把高句丽王国化为千里无人烟的空白之地,正好可以安置灾民,而且不会和辽东的老居民发生利益冲突。

  辽东这些年,存粮很多,粮库里面的粮食都快堆不下了。所以对安置这几州的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灾民毫无压力。”

  因为青徐二州,在未来几年会是战争的前线。所以公孙康并不想把灾民留在中原,让他们在战争中无辜死亡。

  除了兴修水利,挖渠,建水车,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备灾。

  比如建立粮库,平抑粮价。这个是汉朝一直以来的常规手段。辽东一直在做,以至于现在粮食多得都堆不下了。

  粮食这个东西,也是有时效的。放上10年,上好的精粮,也会变成灰土,没有办法再吃了。所以还需要及时消耗掉。

  第三种手段是反农时耕作。旱灾蝗灾一般发生在夏季六月到九月,所以可以种植冬小麦,头一年秋季种下,生长期为冬季和第二年的春季,到次年夏季就能收割,免得被蝗虫祸害。

  第四种手段是畜牧,大量蓄养家禽,尤其是鸡鸭等禽类,在蝗灾发生时放养到田野里面。鸡鸭能够消灭一部分蝗虫,起到一些作用,虽然不大。但那些被杀死的蝗虫却能成为鸡鸭的食物,养活了鸡鸭,也就是给人提供了蛋和肉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类。

  第五种手段是吃:让灾民直接去吃蝗虫,油炸火烤都可以。后世的农村小孩子,小时候都吃过蚂蚱。蚂蚱就是蝗虫中的一些类群,说明蝗虫绝对是可以吃的。

  后世的手段更多,比如飞机撒农药;比如让空气干燥度低于10%;比如调整温度:长期高温(40度以上)或低温(1度以下),蝗虫不取食,热饿或冻饿死。

  总而言之,蝗灾对于辽东来说,机遇更大于损失。可以收获大量的灾民;也可以削弱各路诸侯。

  尤其是袁术,在这种灾年下,竟然还奢侈荒淫,横征暴敛,使江淮地区残破不堪,民多饥死。江淮的百姓都快死光了,他已经废了,真的是: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想到袁术,公孙康就想到应该避免他的错误。所以公孙康下令:未来三年,青州、徐州税赋减半。受灾严重的地区,可以免税三年!

  他没有提到开仓放粮,想的是:受灾严重的地区,正好可以利用吃饱饭这个办法,利诱他们搬迁到高句丽王国故土。(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