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醉回七九

48“.闹红火”(1)

醉回七九 西风黑马 1915 2024-11-16 09:42

  “闹红火”,是我们这儿农村的传统习惯。

  每年过了正月初七,所有的村民们自觉自愿地组织起自己的秧歌队,男女老少几乎全都被席卷进来。人们通过载歌载舞,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真是处处锣鼓响、遍地秧歌声,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

  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闹红火”是一个村庄和睦兴旺的象征,丰收富裕的展示,太平吉祥的保证。所有的人家都在为秧歌队来自家院拜年、准备吃食,借此机会,夸耀自家的日子过的好;有的人家因为这一次的招待,就能引来许多媒人上门,给自家的儿子找个好媳妇。因此就是最穷的人,也要把平时节省下的好东西:花生、瓜子、干红枣等,招待秧歌队。有的秧歌迷甚至迷到老婆有病、孩烧,也顾不上,只顾自己红火热闹。好象人们受苦挨饿一年,就是为了能快活这几天。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闹红火”就作为“四旧”被革命了,取而代之的是所谓的革命化的春节。那些年提倡“吃吧饺子就大干”,从正月初二开始,就把人们赶上农田冬季基本建设工地,刨开冻土闹革命。那几年,把爱闹秧歌的人憋屈得

  现在好了,政策也松动了,人又可以挑起伞、穿上彩衣、拿起扇子,敲锣打鼓扭起来哩!

  初八早上刚吃吧饭,村里的支书胡云珍就和一个爱闹红火的老汉爱喜上门,请我出门挑起伞,来和大家一起闹红火。

  “我挑起伞唱秧歌?这可不行,我哪会唱秧歌?!”我马上拒绝。开玩笑,这不是让我丢人吗?我什么时候唱过秧歌,听秧歌倒还能凑乎。

  这唱秧歌在我们这,可不是简单的活儿,即兴编词是它最大的特,就是见啥编啥、随编随唱。

  伞头在任何场合,不能演唱社会上流传的现成秧歌,甚至不能重复自己唱过的秧歌,否则观众就不买帐,你在吃剩饭、没出息。

  简单一句话:现炒现卖,不吃剩饭。而这即兴秧歌,还有两个显著特:一是准,二是快。所谓准就是要求针对性强,唱出特,唱出本质和人们的心声。见东西抓不住特,所答非所问、似是而非,都不算好秧歌。而快就要求更高,一般从准备到开口,只能在几十秒内。时间一长,观众就会喊倒彩。这种创作过程,又是在紧锣密鼓声中、众目睽睽之下,连观众也都为你提心吊胆,实在非常不容易。这既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还要有敏捷的思维,更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可以毫不夸张地,一个好秧歌手,没有十年、八年的工夫是出不了山的。

  “你看、你看,我就人家大学生的架子大,咱哪能请的动?!你还不信!这不,连你面子也不管用了。”爱喜老汉夹枪带棒给了胡云珍一顿埋怨。

  “不是我不给大家面子,”我连忙解释:“我确实不会唱秧歌,这和平时写东西不一样。它要张口就来,我哪有那急才?!唱不好就丢了咱村的人。”

  “这不怕,平时对歌有爱喜老汉呢!他不会唱现在的时髦词,你事先遍上几段记住就行。你是咱村的大文化人,有你出场,谁家也不敢瞧咱!”闹了半天,是把我当幌子用。

  “话成这了,五儿,你就去吧。会不会的无所谓,正月里闹个红火,一年通顺,也保个平安。”爹在一边开口了。

  还能啥,我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初八一天的紧张准备,初九鱼湾大队的秧歌正式出门。婆姨女子穿戴的花红柳绿,老汉后生们打扮得整整齐齐。妇女一律粉袄绿裤、长彩带缠腰、手拿扇子两把;男人统一上黑下蓝、腰缠红绸或拿一把扇子。我和爱喜老汉左手一个响环、右手一把红罗伞走在队伍的前面。

  惊天的锣鼓响起来,闹红火的秧歌队出台了。

  按照惯例,秧歌队先到观音庙拜观音。这是爱喜老汉的活儿。秧歌队扭了一会,他止住锣鼓开了腔:

  “锣鼓打的将军令,

  观音老母在上听,

  你老人家显一显灵,

  保佑全村人安宁。”

  接着是送瘟神:

  “闹吧秧歌送瘟神,

  这是以前的老规程,

  纸船明烛你起身,

  全村人口都安宁。

  —————-

  考究病魔细摸底,

  全是瘟神在捣鬼,

  惹得人人讨厌你,

  早些把你送起。

  ——————

  白面贡献猪羊肉,

  打瘟神上了路,

  坐上船船顺水流,

  一直流到天尽头。”

  (对不起大家,昨天中午上传后,我嫌电脑运行度慢,用优化大师处理了一下,干脆电脑罢工。这一章是借用别人电脑写的,估计明天重装系统就好了。现在连光驱也打不开。原谅!!!)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