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亭子中的一个个举子慢慢走了出来,学着四公子的模样,三拜二立匾,接着写下自己的名字。
这些举子一个个都是举人,比亭外的书生有身份多了,也有前途多了,他们都敢写名字,让外围的书生有些动心,但还是拿不定主意,三三两两商量起来。
黄凤府此时又跳了出来:“四公子大义,区区不才,虽为白身,位卑不敢忘忧国。愿入二立社,为天下生民请命!”
说着黄凤府对着牌匾三拜,贴着举人名字外围,签上自己的名字。
书生终于有人开始心动。
尤其是一些没有功名的童生,心中恍然大悟,对啊,自己不过是一个童生,连个秀才都不是,能不能当官都还两说呢,却担心将来这社团会不会发达,会不会让自己平步青云,想要平步青云,那也得考一个功名啊。
四公子虽然比不上周延儒、钱谦益这些老宗师,但是他们比普通书生可要强多了,他们这些书生,平时想见四公子一面都不可能,现在四公子结社,还不敢紧上去结交一番,更待何时。
就算二立社将来比不上复社,比不上东林党,但是他们参加的早了,总能有些好处,总好过在复社、东林中当一个小小的马前卒要好,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的道理,谁都懂。
终于有书生慷慨激昂一番后,上去三拜,签上自己的名字。
人越来越多,甚至开始拥挤,争夺。
因为签名越早,就能占据更核心的位置,四公子将名字写在‘二立’二字四周,举人们将名字,写在四公子名字四周,下来一圈又一圈,早写的才能占据更好的位置,这里可是有四五百人呢,晚了恐怕只能写到背面去了。
看到这种情况,四公子站在一旁,不由笑了起来。
冒襄也一改初衷,不再觉得黄凤府那么讨厌了,反倒觉得是一个能做事的人。
而且脑子也好事,又有主意又能做事,能帮他们四公子做许多不方便做的事。
至于黄凤府会不会威胁到他们四公子的地位,冒襄根本就没想过,因为这问题太无聊了,因为它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他们之所以是四公子,是因为他们才华过人,但却不仅仅是因为才华,江南之地才子多了去了,什么顾绛,什么黄宗羲,什么吴伟业,谁不是年少成名,但是他们四人却是金陵四公子。
第一是因为他们风流,在秦淮河拥有莫大的名头,风流倜傥为人艳羡;第二是他们出身门第好,哪一个不是当地望族,不是官宦世家;但更重要的是第三,他们懂得抓住时机扬名。
论苦读,他们比不过顾绛(后改名顾炎武);论家世,东林名士黄尊素之子黄宗羲也不输他们;论作诗、作词、作文,吴伟业更是远胜他们四公子。
可是抡起名气来,南京谁能比得上他们四公子,现在别说南京了,整个江南谁能跟他们比。
就是因为他们眼光毒辣,对于扬名一事极为敏锐,任何一个机会都不会错过。
而黄凤府不过是一个寒门子弟,当他们的狗腿子,帮他们做事自然没问题,想跟他们抢风头,简直是做梦。
争抢过后,慢慢平静下来,该签名的书生都签过名了,没签名的也悄悄藏在人群中不声张。
四公子看了下,大概有三百人的样子,还是很满意的,这三百人,签上大名,与他们四公子荣辱与共,将来就是他们手里一股庞大的力量。
对于科举,四公子是志在必得,没人把科举当官当做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不止他们这么看,天下人都这么看。
“请匾!”
当再也没人签名后,黄凤府在一旁喊道。
四公子就近抬起匾额,其他书生纷纷出手,能摸到一角也觉得荣耀。
这匾额是要拿去祭祀孔夫子的,这可是特殊的极品,上面承载的绝不仅仅是他们这些书生的名字,而是他们向孔圣人表达的决心。
书生们哄哄闹闹抬着匾额过了淮清桥,因为拥挤,还有几个书生挤下了河。
过了河,距离夫子庙其实已经不远了,在老百姓的围观下,他们闯进了夫子庙,没人敢阻拦他们。
已经有人拿着鸡鸭肉条等祭品等着了,看来他们是早有准备,而且准备周详。
四公子带头在孔圣木像前大哭一通,再次表达了一番对锦衣卫欺压良善的愤慨,表明了他们立社的原因,并且向孔圣立誓。
一番折腾,一整天都过去了,参加了二立社的三百个书生,统统就在孔庙中待了一整夜,不眠不休。
说是为了表达心智,其实此刻这些人十分激动,经过这种特殊的神秘仪式,让他们觉得他们的社团似乎真是那么回事,真的有种崇高的东西在他们心中翻涌,他们被他们自己感动了。
二立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这两句话来源于宋代理学宗师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这四言,天地悠悠,成了读书人千年以来的最高志向。
只是宋代确实有王安石、范仲淹等人做到了秉持这种志向为人做事,到了现在,大明朝末年,真这么做的人没有,这么想的人,恐怕都没有了。
但是不妨碍这四言深得人心,尤其是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没有经过官场腐蚀过的年轻书生,他们往往还会信仰这些不可能实现的信条,当一入污秽的官场,一切就都忘记了,只知道争名夺利了。
但是此时不妨碍他们激动,不妨碍他们自己感动自己。
他们很快就觉得,二立社这个名字,声势十足,抱负高尚,复社的兴复古学跟他们的‘二立’相比毫无气势,东林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跟他们的‘二立’相比,也略显平淡。
……
“真是好名字啊,仅仅凭借这个名字,二立社就足够扬名了。”
杨潮也不由赞叹。
“是你给起的吗?”
顾湄问道。
李香君认真看着。
看到杨潮摇头,李香君还不由有些失望。
顾湄却一副狐疑神态。
杨潮倒不是客气,因为这名字真不是他想的,而是四公子商量出来的。
不得不说在搞名头这方面,四公子的水平是很高的,比他们的文采还高。
这些人天生有一种名流的嗅觉,对名声这种东西非常敏锐。
“二位姑娘也太高看在下了。四公子的事情,在下可做不了主。”
杨潮时常来媚香楼坐坐,跟几个姑娘通通声气。
今天突然传出了四公子结社的事情,两个姑娘第一时间就猜到杨潮身上,虽然杨潮不承认,但是她们坚持她们的猜测
这段时间杨潮一直让她们帮着捧四公子,这次四公子弄出这么大动静,声势更胜从前,两人都猜测是杨潮给他们出谋划策,因为她们怎么看,都能看到一种杨潮当初做会,和开金钗楼的的味道。
这种张扬的方式,不是明朝读书人的行为方式,此前他们就只在杨潮身上频繁的看到过。
明朝读书人内敛,就算是集会,也一般显得低调和文雅,哪怕当初张溥结复社,也打着以文会友,复兴古学的名义。
而这次四公子直接打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旗,仅此一点就比张溥张扬了无数倍,也更吸引人,更震撼人心。
因此两人才怀疑到杨潮身上。
只是杨潮一口咬定,自己根本不认识四公子。
“杨公子不妨说说,接下来四公子会怎么做?”
顾湄问道。
杨潮笑道:“新社新气象,自然是要烧几把火了。为生民立命都喊出来了,不找锦衣卫要要人,不给官府提提要求,那还算什么立命!”
李香君也很认同顾湄的说法,因为她们确实已经听到,今天四公子又带人闹事去了。
至于四公子为什么闹事,她们还没收到消息,只要杨潮的说法得到确认,那整件事都是杨潮弄出来的无疑了。
结果很快就有人传来消息,说是四公子带人要锦衣卫交出田畹。
果然是要人。
又过了会,又有消息传来,说是四公子公开给朝廷上书条陈,并托六部转交皇帝,谏言皇帝要:兴利除弊,惩治贪官,免税赈灾,剿贼安民。
顾湄哼道:“还说你不是你出的主意。”
顾湄完全确认了这是杨潮的主意,因为完全按照杨潮说的来了。
杨潮继续否认:“在下完全是猜的,如果是在下,大概也会这么做。说些空话,又不掉一块肉,还能平白赢得清名,何乐不为。”
李香君疑道:“杨公子说四公子在说空话?”
杨潮笑道:“还不空吗?兴利除弊,什么是利弊?惩治贪官,为官必贪,如何惩治?免税赈灾,如果朝廷有钱的话,就不会激起民变了。剿贼安民,同样钱从何来?”
李香君知道杨潮说的有理,但是这些确实都是目前的弊政,当然要改变了。
“如果不这么做,该怎么做呢?”
李香君想不明白,朝廷除了兴利除弊,惩治贪官,免税赈灾,剿贼安民外,还能做什么。
对啊,该怎么做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