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艘渔船穿梭,总数足足五百艘。
不得不说一个十万人的城市如果协作起来,发挥出来的力量多么可怕,海州的工匠在杨潮的逼迫下没日没夜的造船,在短短的几天内,生生造出了五百艘平底船。
当然这也跟杨潮的要求简单有关,不要求什么桐油麻丝扣缝,不要求刷漆,只要求能拉上十个人和必要的武器装备,能浮在水上不散架就行。
于是海州的木匠们,就是不断的据木板,然后一片片钉起来,被杨潮逼迫的,一个个据木板的没日没夜的据木板,钉船身的没日没夜的钉船身,都被逼的快要搞出流水线作业了。
也幸好海州这样的靠河靠海的城市不缺少有造船经验的木匠,要是放在西北的戈壁里,杨潮也只能徒呼奈何了。
此时城外一片**中,处处都是追亡逐北打鱼,啊不,是杀鞑子的小船。
城头上则挤满了围观的百姓,他们还指指点点:
“啊,那个笨蛋,险些就给鞑子跑了!”
“还有那个,快追啊,他躲在马后头我都看见了。”
“那个那个,好凶,在水里还能射箭!对喽,直接打死就好了吗,还能让他射箭!”
“快看看,那船不行了,得赶紧回来,不然就翻了!”
百姓们此时再也没有了惧色,一个个都在城上看好戏,这戏可比任何大戏台都要热闹。
“哇,又抓了一船鞑子,了不起啊。”
“哼哼,那是,你不知道俺家隔壁的二狗就在那条船上!”
杨潮听着自己旁边,几个百姓吹着牛,指着一艘抓了一船鞑子,第一个回城的小船说道。
杨潮的命令是,无论死活都得带回来,所以每艘船上空间有限,不可能无限的作战下去。
最佳的选择就是,抓够了人,立马回来,然后放下,继续出城抓人。
这些人的积极性可是很高的,因为杨潮今天破例承诺,那艘船抓的,就给那艘船记着,每一个鞑子悬赏三十两银子,不分死活,但是有一点,不能擅自搜掠鞑子身上的财物。
杨潮觉得自己不应该会赔本,以鞑子的脾性,每个人都有私藏财物的习惯,一个人身上只要能收回三十两银子,那就足够了,以上次在三百人身上搜到二十多万两的行情,杨潮认为自己不该赔钱。
杨潮表示自己会在城上看着,大概不会有人偷偷的搜刮吧,当然有如此好挣的钱,大家也犯不着冒险私下搜刮,赶紧着拉回一船,然后再次出去抓才是正事啊。
于是就有一条条船驶回来,停靠在市桥旁的码头边,把那些死的、活的、半死不活的鞑子往码头上一扔,然后看着书记官黄凤府给他们的名字下记上一个数字,接着就跳上船,骂骂咧咧催促手下划船出击了。
西边抓鞑子热火朝天,在三百条船面前,大有不够抓之势,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直到东边的虏兵营也在大水中坍塌后才得以结束,因为海州抓鞑子事业终于开辟了第二战线,很是缓解了一番竞争压力。
不过有一个坏消息就是,杨潮真赔钱了。
这群从山东来的虏兵还真是穷啊,按照眼下的行情,平均下来,杨潮发现,自己在一个人身上竟然只能搜出二十三四两银子。
这不科学,上次海州城外打死博洛手下那三百来人,就搜刮到了二十多万两呢,还有一些无法估值的珍珠财宝。
只能解释,山东的虏兵,没有在海州附近的虏兵会抢,同时证明海州确实比山东富庶。
其实杨潮没想到的是,在海州劫掠的那些零散虏兵,本来就在山东劫掠过了,在海州属于外快,因此比山东来的虏兵更有钱就说得过去了。
“坏了!”
在海州城上看热闹看的正爽的宋濂突然大叫一声,飞奔下了海州城,急切的找到了石桥边算账的杨潮。
“杨大人,杨大人!”
看到匆匆而来的宋濂,杨潮不由叹道:“宋大人何事惊慌?待本官算清楚这笔账再说,可是赔大发了啊。”
宋濂摆摆手:“哎!切莫算账了啊,快快泄洪吧!”
杨潮一愣,对啊,自己竟然将这件事给忘记了,可是那些闸兵都去淮安了啊。
杨潮叹道:“临洪口闸兵去淮安了!”
宋濂沉思了一下:“海州兼管临洪口,我知道海州城有几个小吏懂水利!”
杨潮又摇了摇头:“可是没船!”
杨潮很无奈,小船现在都在忙着抓鞑子呢,现在谁抢他们的船,杨潮都不敢保证这些红着眼抢钱的家伙会不会拿着枪捅谁一样。
宋濂跳跳脚,带着几个衙役,去海州城找船工去了。
不过杨潮还真的觉得,该把泄洪一事放在日程上了,脚下已经有积水了,海州城中低洼的地方,已经浸水一尺多,估计很快整个海州城都能行船了。
除了泄洪,还得想办法堵塞蔷薇河缺口,就希望雨早点过去,然后才更容易一些。
心里刚刚升起这个想法,杨潮不由抬了抬头,他不由发现,雨还真的小了,天上露出一块白云,只有小小的雨丝在拍打,恐怕真要放晴了。
杨潮不由感叹人顺的时候什么都顺,要是虏兵能多坚持一天,他们就会是另一种结局,可惜他们不敢在山神发怒的朐山山多待几天,就给了杨潮水淹海州的机会。
宋濂死活找不到要找的人,因为他们家空无一人,水利小吏大概都跑到了城墙上看热闹去了。
等宋濂找到人的时候,他的船也有了着落,因为海州作战结束了。
五百艘船,一艘船出动一次拉回十个人,虏兵还不到一万,平均下来,不够一艘船往返两趟的,因此除了少数幸运的家伙,或者说动作快手段高,打鱼经验丰富的家伙,很少有人能够满载两回,当然大多数都是第一船满载,然后第二船随便划拉了几个就回来了,当然也有极少数水平太差的,就只能空载了。
黄凤府、胡全,以及杨潮的亲兵李丰和陈九斤,甚至连吕末这个军官,都在码头忙碌着,还管宋濂要了几个刀笔小吏,向李瑞借了几个账房。
清点、分类,装箱,忙忙碌碌了三四个时辰后,结果终于出来了,杨潮到底赔钱了。
总共抓获了六千三百多个鞑子,从他们身上搜出了大量的金银,以及若干珠宝首饰,价值合计大概十六万两银子,平均下来每一个鞑子勉强有二十五两,而杨潮许诺的一个鞑子三十两银子,显然赔钱了,一个人赔五两,六千多人就要赔掉三万多两。
当然也不能算是全陪,清闲下来,还有余力的士兵立刻就来砍脑袋,这一个个脑袋也是银子啊,如果按照正常市价,一个人头应该是二十两银子,杨潮还能挣五两。
另外鞑子身上的铁甲、棉甲,这都是价值不菲的,杨潮意外的发现,虏兵的铠甲竟然比明军的还要精良,尽管外形看起来都差不多,显然满清的铠甲是学习明军的,但是人家硬是做的比明军好。
比如棉甲吧,大明朝南京兵仗局的棉甲,按照要求应该是用七斤的棉花加水锻打成薄片填充,可一般情况下兵仗局里的棉甲几乎就是一层单衣,里面几乎没有棉皮。
可是虏兵的铠甲,不但真的严格按照锻打棉花制作棉皮填充,而且两层棉皮之间,还加上一层铁片,杨潮做过实验,虏兵这样的铁甲,除非近距离,否则弓箭射上去,还真的无法重伤他们。
这个结果让杨潮都有些脸红,开玩笑啊,一个刚刚从山里走出来没多少年的势力,如果说他们武力强悍还能借口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了顽强的意志,但是人家连技术都把大明朝盖过了,这说出去真他玛让人难以启齿啊。
是大明朝真的没有好技术吗?
是大明朝从来没有好好使用这些技术的心思!
本来对虏兵铠甲武器没有什么兴趣的杨潮,现在也非常乐意剥取虏兵身上的铠甲了,可惜虏兵的披甲率不高,说不高,大概虏兵不会服气,因为明清两方,显然都没有杨潮这样人人铁甲的暴发户情况出现。
其实虏兵的披甲率已经高过明朝军队了,内地的军队就不用说了,即便是边军,除了将大半大明朝赋税都弄走当做军费的关宁军外,其他军队还真的比不上虏兵,就是关宁军在贪污过后,给士兵披甲的数量,也比满清强不到哪里去。
总之最后杨潮拔下来了一千具铁甲,两千具棉甲,还有皮甲、锁子甲等杂七杂八的铠甲三千领。
以这个披甲率来看,还真的相当高,如果算上被杨潮打死的那些虏兵他们的铠甲被回收再利用,这股虏兵一万多人的披甲率也在一半以上,大概除了余丁和包衣外,所有战兵都是披甲的。
难怪虏兵能够压着明军打了,抛去个人军事素养不说,连武器装备都比不过人家,能赢才见鬼了。
收获虏兵这些铠甲,加上从海州压榨出来的那些军事物资,杨潮估计自己这次回去,至少能装备三四千的铁甲精兵,另外棉甲什么的辅兵也能装扮三千以上,对百分百披甲率的问题上,杨潮是毫不犹豫要严格执行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