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全集——网友“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梁羽生简介
在新派武侠的创作世界里,金庸、梁羽生并称,一时瑜亮。但是,事实上,梁羽生是先行一步的人,这一步大约是两年。
当金庸以《射雕英雄传》奠定地位时,梁羽生也以《萍踪侠影录》为新派武侠绽放了文学情思上的异彩。金庸一写就是二十年,作品有十四部。但梁羽生在金庸停笔不写武侠、转而办报之际,却独撑现代中国新派武侠的局面,三十年来写作不辍,作品数量达金庸的三倍,技巧也不断创新变化,对武侠文学的一往情深,锲而不舍,梁羽生已达“乐在其中”的境界。
诚如名词人刘伯端评论梁羽生武侠作品所述:“国家飘零,江山轻别,英雄儿女真双绝。玉箫吹到断肠时,眼中有泪都成血!”,将梁氏作品的特色表露无疑。
以下这篇介绍作者为罗立群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九二四年四月五日出生(证件标明日期为一九二六年四月五日,误)原籍广西壮族自治区蒙山县。梁羽生出身世代书香门第,家中很有一些产业,算得上是一个富户。他家在乡下,地近瑶山,是游览的好地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梁羽生熟读古文,好弄词章,经常填词作赋,一抒情怀。
一九四三年,广州一些学者避难来到蒙山,梁羽生便拜史学家简又文教授为师,学到了丰富的历史知识。
抗日战争胜利后,梁羽生进广州岭南大学读书,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毕业後,由于酷爱中国古典诗词和文史,便在香港《大公报》(一是《新晚报》)作副刊编辑。一九四九年以后定居香港,现侨居澳大利亚悉尼(一名雪梨)。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梁羽生博闻广识,多才多艺,曾用“梁慧如”、“冯瑜宁”等笔名写过许多散文、文艺评论和文史随笔,还曾用“陈鲁”的笔名写中国象棋的评论文章。他的棋评写得相当精彩,公认为一绝,读来比亲临现场观棋还有兴味。
梁羽生从爱读武侠,其入迷程度往往废寝忘食。走入社会后,他仍然爱读武侠,与人评武侠的优劣,更是滔滔不绝,眉飞色舞。深厚的文学功底,丰富的文史知识,加上对武侠的喜爱和大量阅读,为他以后创作新派武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众多的武侠作家中,梁羽生最欣赏白羽(官竹心)的文字功力,据“梁羽生”的名字就是由“梁慧如”、“白羽”变化而来的。
一九五四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先是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以决雌雄。太极派掌门人吴公仪和白鹤派掌门人陈克夫,为了门派的利益,在擂台上拳脚相争。这场比武经港澳报刊的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陈文统的朋友《新晚报》总编辑罗孚触动灵机,为了满足读者兴趣,在比武第二天就在报上预告将刊登精彩的武侠以飨读者。第三天,《新晚报》果然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武侠《龙虎斗京华》。随着《龙虎斗京华》的问世,梁羽生——梁大侠初露头角,轰动文坛的“新派武侠”已有雏型。
在众多的香港武侠作家中,梁羽生和金庸无疑是两颗最耀眼的明星。梁羽生是新派武侠的开山祖,而金庸则是新派武侠最杰出的创作者,人们往往将梁羽生和金庸相互比较。为此,梁羽生用“佟硕之”的笔名写了一篇《金庸梁羽生合论》(发表在一九六六年香港的《海光文艺》上),详尽分析二人异同。其中有这样两句话:“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历史等)的影响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所论颇为中肯。
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在武侠文坛上辛勤笔耕了三十个春秋,共创作了三十五种武侠,总字数达一千余万言。一九八四年,梁羽生宣布“封刀”,从而结束了“江湖生涯”,金盆洗手,改弦更张,准备撰写正统历史。
很多人,“新派武侠”的产生,提高了武侠的文化品位。虽然如此,在文艺理论界仍然有许多人认定武侠不能登大雅之堂。针对这一问题,梁羽生在许多场合发表过对武侠的看法,形成了自已的一套理论。梁羽生的观十分精辟、深刻,批评了文艺理论界对武侠的偏见,也指出了武侠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可谓我国理论界中的一家之言,很值得我们参考。了解梁羽生的武侠理论,对我们阅读理解和评论武侠创作是十分有益的。
首先,梁羽生对武侠在文学中的地位及其价值给予明确肯定。他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发言:“文学形式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所谓高级与低级,只取决于作者本人的见识、才力和艺术手腕。”他的观得到与会者的赞同。他认为中国的武侠源远流长,新派武侠更表现出进步的思想内容、新的历史见解和成熟的艺术技巧;无视武侠的存在,硬将它排斥在文学殿堂之外,这是很不公平的。对于某些诋毁和否定武侠的观,梁羽生不无激愤地:“这只能表示那个人在容纳文化方面的心胸不广。他其实也不了解什么叫做武侠;或者他看过的许多武侠是荒诞离奇的,这才造成误解。其实武侠有好有坏,文艺亦是。即使是反映现实的写实亦有好有坏,如果作者功力不够、观察力不敏锐的话,他尽管写的是写实,还是不能反映现实的。”他指出,作为一种流派,武侠无疑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一朵奇异的鲜花,“应当允许武侠存在”。
关于如何把握武侠的主题,以及如何在武侠中反映时代精神和创造典型人物,梁羽生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武侠必须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真正目的,通过武力的手段去达到侠义的目的;所以,侠是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个人可以完全不懂武功,却不可以没有侠气。“侠”是正义的行为,做对大多数人有利的事就是所谓仗义行侠。他又:“集中社会下层人物的优良品质于一个具体的个性,使侠士成为正义、智慧、力量的化身,同时揭露反动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和暴虐,就是所谓的时代精神和典型性。”(参见冯立三《与香港作家一夕谈》)
怎样才能写好武侠?梁羽生也表明了自己的观,他:“写好武侠并不容易,作者只有具备相当的历史、地理、民俗、宗教等等知识,并有相当的艺术手段、古文底子,而且还要懂得中国武术的三招两式,才能期望成功。”梁羽生认为,要写好武侠,撰写者的创作态度应当端正。他在一九七七年应新加坡写作人协会的邀情作演讲时,介绍了自已创作武侠所作的努力:一是努力反映某一时代的历史真实;二是着力塑造人物的性格;三是力求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梁羽生虽然喜爱武侠,竭尽心智地创作武侠,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他对武侠的态度仍是明智的、公允的。他曾对大陆一度兴起的盲目的泛滥的“武侠热”泼过冷水。一九八五年,他借《文艺报》一隅表示自已的忧虑:“有的部门作了统计,至少有五十多家报发表我和他人的武侠。不少地方的一些报纸转载我的武侠,有的加以改写,都未经作者同意。据有的把两个回目合并成一个回目,甚至有的不是我写的武侠,却标上我的名字,以蒙骗读者。我认为,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应当在文学园地占主要地位;但最近有些报,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全部刊载我或其他作者的武侠,这样的路不是越走越窄了吗?”这表明了梁羽生的真知灼见。
梁羽生武侠创作年表
书名发表时间连载报纸名(香港)又名
01、龙虎斗京华1954.1.20-1954.8.1新晚报天方夜谭
02、草莽龙蛇传1954.8.11-1955.2.5新晚报天方夜谭
03、七剑下天山1956.2.15-1957.3.31大公报林
04、江湖三女侠1957.4.8-1958.12.10大公报林
05、白发魔女传1957.8.5-1958.9.8新晚报天方夜谭
06、塞外奇侠传约1957-1958之交周末报(飞红巾)
07、萍踪侠影录1959.1.1-1960.2.**公报林
08、冰川天女传1959.8.5-1960.12.18新晚报天方夜谭
09、还剑奇情录1959.11-1960.5香港商报谈风
10、散花女侠1960.2.23-1961.6.22大公报林
11、女帝奇英传1961.7.1-1962.8.6香港商报谈风(唐宫恩怨录)
12、联剑风云录1961.7.3-1962.11.25大公报林
13、雪海玉弓缘1961.10.12-1963.8.9新晚报天方夜谭
14、冰魄寒光剑约1962初正午报(幽谷寒冰)
15、大唐游侠传1963.1.1-1964.6.14大公报林
16、冰河洗剑录1963.8.24-1965.8.22新晚报天方夜谭
17、龙凤宝钗缘1964.6.25-1966.5.15大公报林
18、挑灯看剑录1964.7.1-1968.6.23香港商报月(狂侠天骄魔女)
19、风雷震九州1965.9.22-1967.9.28新晚报天方夜谭
20、慧剑心魔1966.5.23-1968.3.14大公报林
21、侠骨丹心1967.10.5-1969.6.20新晚报天方夜谭
22、瀚海雄风1968.3.15-1970.1.21大公报林
23、鸣镝风云录1968.6.24-1972.5.19香港商报月
24、游剑江湖1969.7.1-1972.2.4新晚报天方夜谭(弹铗歌)
25、风云雷电1970.2.9-1971.12.31大公报林
26、牧野流星1972.2.16-1975.1.13新晚报天方夜谭(折戟沉沙录)
27、广陵剑1972.6.3-1976.7.31香港商报月
28、武林三绝1972.10.1-1976.8.**公报林
29、绝塞传烽录1975.2.12-1978.4.10新晚报天方夜谭
30、剑网尘丝待查正午报
31、幻剑灵旗待查正午报
32、飞凤擒龙1978.9修订新晚报天方夜谭
33、弹指惊雷1977.5.1-1981.3.9周末报
34、武当一剑1980.5.9-1983.8.2大公报林
35、武林天骄待查待查
金庸全集——网友“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金庸热: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
读者数以亿计——持续时间之长——覆盖地域之广——读者文化跨度之大——超乎政治分歧之上——中国大陆最早的读者可能是谁——一系列难以索解之谜
若问当今华文作家中拥有读者最多的是谁,大概人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金庸!”
金庸作品造就了千千万万个“迷”,也带来了许许多多个“谜”。
金庸最初发表在报纸上,就已拥有大量读者。自出版36册一套的单行本以来,到1994年止,正式印行的已达4000万套以上。如果一册书有五人读过,那么读者就达两亿。必须注意的是,金庸无论在台湾还是在中国大陆,都有许多盗印本。这些盗印本的总数,可能不在正式出版数以下。
据《远东经济评论》“文艺和社会”栏目的资深编辑西蒙·埃利根所作的粗略估算,光是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这三大市场,历年来金庸的销售量,连同非法盗印的在内,累计已达一亿(1)。所以,金庸的实际读者,很可能比上面的数字还要多出一倍至几倍。
1991年我曾在史坦福大学的东亚图书馆作过一调查。他们馆藏的金庸,几乎都借出过几十次、上百次,“借书日期”、“还书日期”栏内盖的戳子密密麻麻。许多书都已被翻看得陈旧破烂。图书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已买过两种版本的金庸,结果都相似,因为借阅的人实在太多。
我曾经以为男性青年学生才喜欢金庸。谁知一调查,出入非常大,许多女学生照样爱读。而且他们的父母亲和许多上了年纪的华人也同样喜欢读。真是到了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的地步!
“金庸热”之所以构成一种奇异的、令人注目的阅读现象,不仅由于拥有读者之多,还因为它具有下述四个突出的特:
一是持续时间长。文学作品的“热”,通常能保持两三年就算不错。而金庸则不同。《射雕英雄传》五十年代在报上连载,许多人争相传告,报纸发行量一下子增加很多。从那时起,可以港澳地区就出现了“金庸热”。
而且随着《神雕侠侣》、《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作品出现,“金庸热”四十年来竟是长盛不衰。人们可能还记得1994年10月25日金庸被授予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称号,并作两次讲演时的盛况,听他讲演的,请他签名的,真是到了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所发入场券几乎无用的地步,当时主持会的郝斌副校长打趣:“今天这形势,金大侠武功再高也不好办了!”
据我所知,仅1998年,就有三个金庸研讨会在美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分别举行,以致有人本年是“金庸年”。这实在就是他直到今天仍受读者热情欢迎的一个缩影。
二是覆盖地域广。宋代柳永的词曾被人争相传诵,当时流传一句话:有井水处就有人会唱柳词。今天是“地球村”的时代,金庸流传之广,远非柳永可比。他的读者不但在台湾海峡两岸和东亚地区,而且延伸到了北美、欧洲、大洋洲的华人社会,可以全世界有华人处就有金庸的流传。1991年我到新加坡参加国际汉学会议,坐在出租车上,听到的就是《鹿鼎记》的华语广播。我还看到过一个材料,七十年代初南越国会议员们吵架,一个骂对方“是搞阴谋诡计的左冷禅”,对方就回骂:“你才是虚伪阴狠的岳不群。”可见连《笑傲江湖》里这些人物在当时的南越也几乎到了人所共知的地步。据韩国学生告诉我,金庸在韩国早有译本,并且相当风行。而近年,日本最大的出版社德间书店也向作者买了版权,要将金庸作品全部译成日文,其中《书剑恩仇录》日译本四册已全部出版,其余的正在紧张翻译之中。就在1998年11月,越南的两家出版社(一为文学出版社,一为社会科学出版社)都争着要求翻译出版金庸全部。至于英文翻译可能相当困难,但也有人在尝试,早先有一本《雪山飞狐》;而近年,《鹿鼎记》的英文节译本亦已出版。由此看来,今天“金庸热”或许又可能超出华人世界的范围。
三是读者文化跨度很大。金庸不但广大市民、青年学生和有文化的农民喜欢读,而且连许多文化程度很高的专业人员、政府官员、大学教授、科学院士都爱读。像中国已故的数学大师华罗庚,美国的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以及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我熟识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昆、甘子钊、王选等,都是“金庸迷”。如果上述读者还可能只是业余阅读用以消遣的话,那么,一些专门研究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教授、专家们就不一样了,他们应该有很高的文学鉴赏眼光和专业知识水准,而恰恰是他们,也同样很有兴趣去读金庸。据我所知,像美国著名学者陈世骧、夏济安、夏志清、余英时、李欧梵、刘绍铭,像中国著名文学研究家程千帆、冯其庸、章培恒、刘再复、钱理群、陈平原等,也都给予金庸很高评价。据香港教授林以亮:夏济安生前非常喜欢看武侠,并且认为武侠的创作大有可为,夏自己就跃跃欲试。后来,在台湾,有人给他看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他就给林以亮写信:“真命天子已经出现,我只好到扶余国去了。”(2)可见夏济安对金庸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记得1994年底,我遇到女作家宗璞,她抓住我就问:“你们开金庸的会,怎么不找我呀?”我:“听您前一段身体不太好?”她:“我前一段时间住在医院,就看了好多金庸的书,《笑傲江湖》啦,《天龙八部》啦,我觉得他写得真好,我们一些作家写不出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牧生前曾表示很愿意像对待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一样,来参加金庸的评。作家李陀则用他特有的语言:“中国人如果不喜欢金庸,就是神经有毛病。”(3)这就不但是雅俗共赏,而且是科学家、文学家齐声同赞了。
四是超越政治思想的分野。金庸迷中有各种政治观的人物,既有思想激进的,也有思想保守的;既有左派,中间派,也有右派。甚至海峡两岸政治上对立得很厉害的人,国共两党人士,平时谈不拢,对金庸却很一致,都爱读。中国最高领导人*先生,可能是大陆上最早接触金庸作品的读者之一,据他夫人卓琳女士,邓先生在七十年代后期自江西返回北京,就托人从境外买到一套金庸,很喜欢读。1981年7月18日上午,*接见金庸时,第一句话就是:“你的我是读了的。”而据台湾新闻界人士透露:海峡对岸的领导人——***中央前主席蒋经国先生,生前也很爱读金庸作品,他的床头也经常放着一套金庸。这样一种完全超越了政治分歧的阅读现象,难道不值得人们思考和研究?
除读者阅读状况非常值得注意之外,金庸本身还包含着一系列难以索解的有趣现象。举例,金庸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又例如,金庸自己完全不会武功,却能把武林人物的打斗写得那么吸引人;金庸明明是武侠,却又有着浓重的文化气息,简直可以当作文化来读。再例如,武侠一般都以神奇、曲折来吸引人,可是金庸同时却又相当贴近生活、贴近人生,简直是相当生活化的;武侠在类型划分上无疑属于通俗文学,但如果有谁真要将金庸单纯归入通俗类,我敢肯定会有许许多多读者站出来强烈反对。诸如此类。金庸似乎充满了许多不易诠释之谜。
20世纪本是科学昌盛的世纪;中国新文学经过“五四”之后八十年的发展,也早已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恰恰在这个世纪的后半期,金庸以传统形式写成的武侠出现了,并且如此长久地风靡不衰,这本身又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更大的谜。
上述种种现象,每一项都可能潜藏着有待发掘的丰厚内涵,足以发人深省,启迪人们去思考和研究。科学地揭示现象背后的诸多原因,深入地探讨金庸作品魅力之所在,解开谜底,把金庸放到中国文学发展的背景上加以考察,从而衡定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正是金庸研究者们共同面对的课题和任务。
慕容美全集——网友“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慕容美·生平简介
本名王复古、江苏无锡人,1932年生。曾任台湾高雄市税务员多年。1960年以“烟酒上人”笔名撰处女作《英雄泪》,1961年改名“慕客美”陆续推出《黑白道》《风云榜》等,大受欢迎、于是辞了公职,专写武侠,成为大美出版社的中坚人物,一时有“王牌作家”之称,又与“台湾武侠三剑客”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合称“三剑一美”。1985年因中风而停笔。1992年病故、一生共有武侠23部。
墨余生全集——网友“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墨余生简介
本名吴钟绮(1918~1985年),1918年9月出生于海南省琼山县,中央军校13期炮科毕业。后移居台北市,1985年2月在台北病逝。陆军少将。共创作了九部武侠,1959年以《大侠龙卷风三部曲》(《琼海腾蛟》、《海天侠侣》、《明驼千里》)成名。
祁钰全集——网友“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祁钰简介
女,台湾省台中县人。19岁时创作第一部武侠《巧仙秦宝宝》,被文天出版社挂以祁钰、卧龙生合著出版。后来改名谢上薰转战言情。著名作品还有《试马江湖》。
奇儒武侠全集——网友“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奇儒·生平简介
奇儒本名李振贤,是武侠作家里少见的数学系出身,对佛学颇有研究,他的作品风格很独特,幽默风趣而不流於低俗,处处充满禅理,对武学则从另一个角度,另一个方向来描写,自有其意境,最特别的是他选用的兵器,十分别出心裁:如蝉翼刀、天蚕丝、观音泪、弹珠(大舞)、卧刀等。但是後来一心向佛,觉得武侠凶杀之意太重,有违佛法慈悲之念,就不太愿意继续写,三十几岁出家,现在已是佛乘宗第三代法传人李善单导师。奇儒作品顺序帝王绝学→柳帝王→武林帝王→帝王撞火(未出)蝉翼刀→大手印→大悲咒→宗师大舞→谈笑出刀→砍向达摩的一刀→武出一片天地→大侠的刀砍向大侠→扣剑独笑→佛儿大舞(未出)快意江湖。
秋梦痕武侠全集——网友“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秋梦痕·生平简介
香港作家。本名邓政,1931年生,湖南人。作品受还珠楼主影响,追求奇巧轻灵。《超凡岛》《凤凰神》《黄金客》《绝情刀》《八变狼狐》《烽火武林》《海角琼楼》《雷月飞龙》《虎啸江湖》《剑帝刀皇》《苦海飞龙》《黑炼神锁》《龙腾八荒》《神剑千秋》《十二红豆》《十二金钗》《天机玉符》《野火太子》《勇者无敌》《绝剑迷糊虫》《血旗震山河》《好子灵雀虎》《一剑飞渡百花宫)等。
上官鼎武侠全集——网友“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上官鼎·生平简介
上官鼎是刘兆玄、刘兆黎、刘兆凯三兄弟的共同笔名,暗寓三足鼎立之意,而以刘兆玄为主要执笔人。刘兆玄,1943年生,湖南衡阳人,台湾大学化学系毕业,1971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回台湾后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清华大学校长,兼任《科学杂志》总编辑,著有无机化学研究专著20余种。上官鼎的武侠,为其早年之事,始于60年代初应征代古龙续写《剑毒梅香》,接着以《沉沙谷》一局成名。上官鼎之作,文笔新颖但武打仍不脱旧的传统,又因三兄弟合写而难免有不能自圆其之处。1968年,刘兆玄出国留学,“登报宣告封笔”,以后便专心化学,不再复出。上官鼎作品十部:《芦业侠踪》《剑毒梅香》(《河洛一剑》)、《长干行》《沉沙谷》《铁骑令》《烽原豪侠传》《七步干戈》《萍踪万里录》《侠骨头》《金刀亭》。
司马翎武侠全集——网友“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司马翎简介
司马翎:司马翎——本名吴思明,别署“吴楼居士”、“天心月”;兼有“北派五大家”之长处而以还珠楼主之奇幻玄妙心法为依归。一九五八年出版处女作〖关洛风云录〗及〖剑神传〗、〖八表雄风〗三部曲,文笔清新跳脱,间有现代意味;刻画江湖人物各尽其致,尤其善于运用推理手法铺陈故事情节。卒以一书成名,时年不过二十五岁而已。
比较起来,司马翎的三十多部作品水准都很平均(可能是明家中唯一者)。不论是前期的〖关洛风云录〗、〖剑气千幻录〗、〖剑胆琴魂记〗、〖帝疆争雄记〗、〖圣剑飞霜〗、〖纤手驭龙〗等长篇,及〖鹤高飞〗、〖金缕衣〗、〖断肠镖〗、〖白骨令〗等中篇,或是后期的〖饮马黄河〗、〖剑海鹰扬〗、〖红粉干戈〗、〖焚香论剑篇〗及〖丹凤针〗、〖武道〗、〖胭脂劫〗等书,部部可观,不落俗套,各具创意,殊少雷同;即或偶有失坠,亦瑕不掩瑜。(按:司马翎创作全盛期起自一九五八年,止与一九七一年,中以一九六五年为前、后期之分界。唯晚期以“天心月”笔名所撰〖强人〗诸书,则每况愈下矣)。
概况而言,司马翎博学多才,擅长写情写欲,斗智斗力。特别是描写男女在**焚身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奇正互变,虚实相生的武打艺术,均独步一时。而其早年首创以精神、气势克敌制胜的武学原理,殆已近乎“道”---与金庸、古龙一脉相承的“无剑胜有剑”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而犹有过之。同辈名家受其影响、启迪者颇多,如古龙、上官、易容、萧逸等皆是,可概其余。可惜他的《浩荡江湖》及辍笔十年又复出所撰最後一部作品《飞羽天关》二书,均因故未能续完,诚属憾事。
代表作:【剑神传】
写大侠石轩中的成长过程,彩笔纷披,颇能表现出“玄门正宗”之恢弘气象,而书中穿插石轩中与爱侣朱玲之间因师门恩怨所交织的悲欢离合故事,亦曲折动人。由于司马翎弱冠之年即以此书成名,而在台湾“超技击侠情派”诸子中,其作品最具有“综艺”特色,自成一家,故被认作“综艺侠情派”代表作。
武陵樵子武侠全集——网友“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武陵樵子——今日侠坛的一颗新星
当金庸、古龙等巨擘金盆洗手,悄然退出江湖之后,诡淆凶险的武林世界并未变得风平浪静,自甘沉寂,武林上空依然星光灿烂,其中最璀璨明亮的一颗新星,当敷台湾“新奇派”首领——武陵樵子。
如果金庸是武林之元老,古龙为武林之新派,李凉为打破江湖血腥格局的黑马,武陵樵子则是挟奇文妙意而别开生面,独领“新奇”之风骚的始作俑者,他将紧张刺激幽默发噱的侠义世界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武陵樵子笔下的武林,无不以新奇情节令人沉迷。其中,有《血染秋山夕阳红》的波澜壮阔耳目一新的场面;有《残阳侠影泪西风》的缠mian凄婉曲折奇绝的情爱,也有令人忍俊不禁大跌眼睛的(十年孤剑苍海盟)中放荡不羁古怪精灵的英雄“鬼”,更能在《侠孤风豪》中饱览那令人叹为观止的武林怪功与江湖奇“骗”;使你为那笔下挖掘出的人类睿智和超级神功而由衷地赞叹!
武陵,使人想起神秘莫测的桃源世界,樵子,则是出尘脱俗质朴超世之谓也;人如其名,文见其人,武陵樵子的神来之笔不仅将读者拖入波诡云谲的江湖,领略那潇洒豪放的武侠生涯,同时,那曲妙的爱情悲喜剧,不可思议的邪招歪术也可让读者大开眼界,而那诙谐至极的语言,令人捧腹的描述,当使读者忘却身处繁琐嚣噪的尘世,如同享用了一顿绝无仅有的“快乐大餐”。
读者总认为《天龙八部》、《笑傲江湖》已成绝响,但若进入武陵樵子的江湖武林世界,必将为其独树一帜的新奇景观叫绝。
佳作岂是柜中物,一遇读者便成龙。
易容武侠全集——网友“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易容简介:
本名卢作霖,1940年生,湖北人,政大中文系毕业。1965年以《王者之剑》成名。大学毕业后封笔从事中学教职。
诸葛青云武侠全集——网友“云中孤雁”免费制作
诸葛青云·生平简介
在台湾“三剑客”中,诸葛青云敬陪末座。这自然是由于他的原创力、市场号召力及社会影响力皆不如卧龙生、司马翎之故。但因拜孔明先生之赐,读者习惯以卧龙、诸葛并称;故其早年名气响亮,几与卧龙生并驾齐驱。特别是他亲手栽培了两名私淑弟子——即司马紫烟和独孤红,作为他的“分身”;代笔捉刀之下,居然可以乱真。此二位新秀后来亦分别在武林中扬名立方,写了不少作品。
诸葛青云,本名张建新(1929~1996年),山西解县人。台北行政专科学校(即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前身)毕业,曾任总统府第一局科员。张氏自幼稚好词章,国学根柢深厚;少年时即喜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及各种通俗,及长乃以文笔典雅、诗才佳妙蜚声士林。尝自谓还珠楼主代表作《蜀山剑侠传》是其“最爱”,并能将《蜀山》回目倒背如流。
1958底,张氏偶见卧龙生成名甚易,不禁技痒;遂取“诸葛青云”为笔名,撰写武侠处女作《墨剑双英》,祖述《蜀山》至宝紫青双剑封存之遗事,交由春秋出版社印行。盖有以“青云直上”之诸葛压倒“卧龙复生”之志,令人莞尔。
但不知何故,《墨剑双英》只出了三集未完,他即应《自立晚报》之邀,连载发表《紫电青霜》(1959年)、《天心七剑》(1960年)姐妹作,以“武林十三奇”名震江湖!而书中武功最高的诸、葛双仙,分明是青云自况,可见其目无余子之一斑。后来诸葛与卧龙齐名,以诗言志,曾有“各以声华惊海宇”名句,其亦风靡一时。
从武侠创作渊源上来看,诸葛青云受还珠楼主最深,朱贞木次之,金庸又次之。尤其是他的文字、笔法、咏物、写景,乃至人物、奇禽怪蛇、玄功秘艺等等,几乎全面“还珠化”,殆有五六分神似。而其酷喜用“众女倒追男”及“一床多好”的爱情模式,则仿效朱贞木;回风舞柳,摇曳生姿。至于以五行方位比喻天下奇人异士者,则学步金庸;如《豆莞干戈》(一九六一年)、《夺魂旗》(一九六二年)等书皆是。
这样,并不意味诸葛青云没有自己独创的风格;相反地,正因他国学功深,腹笥宽广,遂能立足于还珠楼主的奇幻武学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文采风liu的专长;而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这类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挥至极致,乃建立“才子型”武侠风格——与香港梁羽生同好,可谓无独有偶了。
总之,诸葛青云以《紫电青霜》成名,旋辞去公职,专事武侠创作。其早期诸作如《一剑光寒十四州》(1960年)、《折剑为盟》(1961年)、《铁剑朱痕》(1961年)及《霹雳蔷薇》(1962年)等书,皆属佳构。尤以《夺魂旗》(1962年)套用朱贞木《罗刹夫人》故事布局,也弄出五个真假“夺魂旗”(此旗既是兵器亦为人物绰号),更富奇趣。卒能后来居上,成为诸葛青云最知名的武侠。1988年由金兰出版社出版最后一部作品《傲笑江湖》(续写金庸之《笑傲江湖》)。
不特此也!由于《夺魂旗》开场之尸骨如山、血腥满地,竟促使销路激增,乃予稍后闻风而起、一哄而上的“鬼派”武侠起了恶劣的催化作用;遂造就出陈青云(也师法诸葛青云)、田歌等“鬼派”作家,内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杀,令人不忍卒睹!殆非其始料所及。
关于为诸葛青云代笔者,曾先后有古龙、倪匡、司马紫烟、独孤红、隆中客(本名杨开湘)及萧瑟(本名武鸣)等人。特以《江湖夜雨十年灯》(一九六三年)一书,由诸葛开笔写第一集,古龙续写第二集,倪匡则由第三集续到第十集;以后至三十集全由司马紫烟续完,又破了一项代笔记录。其中司马紫烟与独孤红的笔名皆为诸葛青云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