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松赞ganbu被扣押的消息处于严格保密状态,松赞ganbu在此期间也没有派人出过李道宗的庄园,他对于这次营救行动事先一无所知。
在事件发生的时候,松赞ganbu身边的卫队也有人想趁机接应外面的吐s蕃人,被松赞gabbu及时制止了,因此他们并没有参与这一事件。而且在松赞干布的严令下,就连他们居住的院子都没有出,甚至在院子外面活动的警卫,也全部撤进了院子里面。
松赞ganbu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就在事件发生的一刹那,他就迅速地分析研判了事情的后果。
他认为这件事情的发生有两种可能性:
其一,是吐s蕃使团使臣克增等人得知自己了被扣押的消息,在无法跟自己取得联系的情况下,自发的组织的营救行动。或者说受人挑唆后,采取的行动。
其二,有人冒充吐s蕃使团蓄意挑拨唐朝和吐s蕃的关系,而故意采取的行动。
松赞ganbu认为,自己身处长安腹地,无论是何种行动都没有任何意义。即使自己出得了长安,也不可能走出纵深如此之大的唐朝疆域。因此他果断的保持了克制,没有参与到这一行动当中。
事情发生了,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这件事情一定会触怒唐朝君臣百姓,增加他们对吐s蕃和松赞ganbu本人的敌意,尤其是在这次事件中,造成了鸿卢寺少卿的死和很多飞虎军士兵伤亡,有可能会造成唐朝官府和百姓,对在大唐生活的吐s蕃民众进行大规模的报复。
他最担心的事情,是因为这件事情会给在长安的各国使团造成不良影响,会引起他们的恐慌,假如因为这件事情,影响到了李世民东征高句丽胜利的庆祝大典,和未来的泰山封禅大典,李世民一定会记恨自己的。如果是那样的话,他松赞ganbu活着离开的长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松赞ganbu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可是他却偏偏无能为力,因此陷入了深深的担忧之中。这段时间里,他竟然对阴险狡诈的李佑产生了深深的依赖,盼望着他尽快赶回来帮助自己脱离险境。
此刻,听说西北王妃萧婉玉来了,他也急忙来到院子门口迎接。
在客厅里,萧婉玉说道:“赞普,我受到我家王爷委托,向您来了解情况,请您如实地提供真实的情况。”
松赞gabbu如实地向萧婉玉进行了解释,保证自己的确是对此事一无所知,并且他也把对这个事件发生的起因进行了分析,告诉了萧婉玉。
萧婉玉说道:“赞普,您所说的话,跟我家王爷所说的基本一致。我家王爷相信您的为人,相信这件事情不是您指使的。”
松赞ganbu听到这样暖心的话,心中真是有些感动,他由衷的说道:“感谢西北王殿下的信任。”
萧婉玉说道:“这件事情影响很大,如果不能够妥善处理,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我家王爷已经给监国殿下发了电报,监国殿下同意严格封锁消息,派飞虎军加强对赞普的保护。
就在不久前,我已经去了飞虎军和鸿卢寺少卿高大人的府上,为死伤者发放了高额的抚恤金,避免有人利用此事做文章,来向赞普和在长安的吐s蕃人寻仇……”
萧婉玉把李佑交代的事情和已经采取的措施,逐一告诉了松赞ganbu。
她说道:“参与这次袭击事件的吐s蕃人众多,牵扯面很广,要想长时间保密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必须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防止事态恶化。”
松赞ganbu真的感动了,他十分庆幸能够遇到李佑这样一位善解人意,并且有着足够的影响力的大唐亲王,否则的话,自己必死无疑。
松赞ganbu主动说道:“有什么事情需要我来配合的?”
萧婉玉拿出了李佑专门发给松赞ganbu的电报递给了他。松赞ganbu看完以后,果断的说道:“好,我同意怎样做。”
说完,他取来纸笔,亲自撰写了几篇文章。
松赞ganbu跟萧婉玉又谈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后说道:“请王妃殿下替我感谢你家王爷,请他放心,我一定会按照约定信守诺言的。”
在一旁的李道宗和李雪雁也对萧婉玉表示了感谢,并请她转达给李佑。
萧婉玉办完了该办的事情,立刻就返回了长安。
第二天早朝后,魏征、阎立本、尉迟恭和高静明就被传到了两仪殿。由于这个事件是发生在长安李道宗的庄园,事件发生的时间又是在凌晨,因此长安城里的人们暂时并不知道。
当李承乾向他们讲述了事情的始末后,众人都很震惊。
李承乾没有给他们发表感慨的时间,他直接命令组成一个机构,由魏征担任主要负责人,来负责处理这件事情的相关事宜。
李承乾交给他们几项任务:
尽可能秘密抓捕参与袭击事件相关的吐s蕃人,暂时查封他们在长安的产业,在抓捕过程中,除非遇到激烈的反抗,尽可能不杀人或者少杀人。
调查这次袭击事件的真相。
户部配合调查长城以及周边地区吐s蕃人的状况,金吾卫负责监视他们的行动,各级官府做好安抚工作,所有查封的吐s蕃人的产业,户部可以进行处理,但是一定还要出售或者转租给吐s蕃人,尽可能不使吐s蕃与大唐的商业往来受到影响。
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李承乾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手段,松赞ganbu仍然留在长安,并且发生了流血事件的消息还是泄lu了出来,长安城朝野之间一时沸沸扬扬,在各国使团中也引起了很大的波动。
早朝,太极殿。
早朝一开始,就躁动者令人不安的气氛。大臣们对于李道宗的庄园发生了流血事件,感到震惊和不安。
不过,关于外邦的事情,众人都知道是由西北王李佑在负责,出于对他的信任,没有人提出什么质疑。
没有人弹劾西北王李佑,这个御史台保持了很多年的传统,御史们也没有人敢去打破。可是,作为朝廷大臣,对于这样重大的事件不搞清楚的话,大家心里都很憋闷。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朝中重臣,他们的心里也很不舒服,因为他们是大唐核心决策圈的人物,朝中重大的事情绕过了他们,心中有被忽视的感觉。
这些年来,尤其是最近,边境事务、东征高句丽的战略战术、各国使团云集长安这些事情,他们几乎一无所知,更别提什么倭奴国、大食帝国等遥远的国度的事情,他们更是感到十分陌生。
在过去的很多年,李世民几乎什么事情也不瞒着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可是最近这些年,李世民在很多事情上都不跟他们商量,李佑和李承乾更是对他们严格保密。
就拿泰山封禅这件事情来说,李佑从户部调动资金,作为户部的顶头上司的长孙无忌毫不知情。调动飞虎军去泰山修建天地二坛,作为兵部的顶头上司的房玄龄也无权过问。
作为一国宰相,他们心里不平衡是很正常的。
阴弘治早就察觉到了朝中大臣们对李佑的不满了,也劝说过李佑,可是李佑认为这些事情其他人不熟悉,征求他们的意见,七嘴八舌的什么也干不成,于是继续我行我素。
李佑的这种态度,渐渐地和众人有些疏远了。
世界上的事情不在于你是否做得正确,也不在于你为国为民建立了多达的功劳,而是看你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李佑这样下去,真的有些危险了。
这次的流血事件,李佑要是不能够给大家一个合理的交代,众人的不满很可能就会爆发出来了。
阴弘治心中暗暗替李佑着急。
众人都望着李承乾,希望他能够说点儿什么,来为众人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