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班是李雄亡兄李荡之子,三十七岁,为人谦虚,广纳谏言,礼贤下士,深受李雄喜爱,欲立为太子。
但问题是,李雄自己有十子,故没有弃子立侄的道理,于是群臣纷纷反对。
李雄辩道:“朕起兵之初,举手捍头,本不希帝王之业也,值天下丧乱,晋氏播荡,群情义举,志济涂炭,而诸君遂见推逼,处王公之上,本之基业,功由先帝、吾兄嫡统,丕祚所归,恢懿明睿,殆天报命,大事垂克,薨于戎战。
班姿性仁孝,好学夙成,必为名器。”
李雄叔父李骧与司徒王达谏曰:“先王树冢嫡者,所以防篡夺之萌,不可不慎,吴子舍其子而立其弟,所以有专诸之祸,宋宣不立与夷而立穆公,卒有宋督之变,犹子之言,岂若子也?深愿陛下思之。”
其实李雄不是不愿立自己的子嗣为太子,他的父兄战死至今,已经超过二十年了,要说有存有多少感情,恐怕要打个问号,关键是李雄诸子不成器,要么庸碌无为,要么贪吝暴戾,无人能继他衣钵。
立李班,也是不知己而为之,当然了,李雄不可能于人前指责自家子嗣的诸多不是,只能托词于不忘父兄旧情。
更何况立太子,素来是敏感之事,朝臣大多反对立李期为太子,反而使李雄猜忌,激起了李雄的逆反心理,今任后旧事重提,李雄的怒火终于爆发。
“这江山,是朕的江山,传给谁,朕自有主张,可是李镶叫你来说朕?此事莫要再提,退下!”
任后浑身微震,美眸中现出了不敢置信之色,怔怔看着李雄,许久,才摇头道:“外有强敌虎伺,陛下却凭喜好不谏良言,妾……怕是不得善终矣!”说着,便提起裙角,掩面而去。
“放肆!”
李雄望着任后的背影,暴怒,还如气恨难平般,狠狠一脚跺在了橇椅上,顿时喀啦一声,硕大的椅子陷了下去。
……
攻打成国急不得,需要做诸多准备,其中的关键是道路,自古入川,都是走汉中—阳平关—剑阁一线,但是由襄阳到汉中,全程将溯沔水而上,而沔水在东出汉中盆地之后,奔行于秦岭当中,水流湍急,两岸峭壁林立,车马难行,因此从襄阳入蜀,只能下江陵,沿江西进,走陆逊迎战刘备的旧路,由夷陵进军白帝城,扼三峡出口,攻占奉节,取江州,方能打开入川的道路。
此江州并非晋室分荆州而来的江州,而是晋梁州州治所在,后世名重庆。
杨彦揉了揉脑壳子,暂时把这事放下,毕竟洛阳、宛城和襄阳要全力经营,将士们也出征很久了,需要适当的放松一下。
不知不觉中,三个月过去,襄阳的天气日益严寒,杨彦利用这段时间,首先搞清算,以检举揭发的方式,清洗当年迎赵军入城的带路党,涉及到十余家,直系全部斩杀,旁系充作劳改犯,筑路修堤,女子则以蒙眼摸妻的方式,强配给有功将士。
虽然清洗很血腥,但是襄阳大户普遍持欢迎态度,毕竟带路党往往于郡府担当要职,这部分人被清洗掉,大量的职务也空缺出来。
其次是征兵,明军在襄阳,原有步骑五万,在三个月的征兵中,总兵力扩充到了十万,俱是骁勇善战的秦雍流民,如此巨量兵力屯聚于襄阳,不可能瞒过有心人,最为紧张的,还是王敦。
姑孰,采石矶。
采石矶位于姑孰城南,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是建康的南大门,王敦负手立于采石矶海拨最高的翠螺山上,望着那奔涌的大江,久久不语。
迎面是江心洲,再往西去,便是历阳,本该与姑孰互为倚角,拱卫建康,但历阳已经被明军占了,江北除了广陵,皆属明国所有。
王敦的心里,突然升起了一种无力感,还有着难言的悔意。
如果……如果当初在石头城……
钱凤站在王敦身边,据他了解,沈氏自从迁徒到叶县之后,由兖州刺史傅冲亲自过问,按占田制授田,并按沈充生前的官职,享五品官待遇,可实际上,占田制养不活沈氏近千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把家族拆分,以个人名义占田。
作为沈氏的旁系,是持欢迎态度的,毕竟有了自己的产业,吃穿用度不用再从族里支取,受嫡系严格限制,用现代话来说,实现了财务自由,但钱凤不寒而栗。
从表面上看,沈家还是那个沈家,而在根子里,最重要的财权被分割了,维系家族只剩下了血缘与责任,在若干代之后,这份凝聚力还能余下多少影响?
钱凤或许说不出一切的问题都是经济问题这个根本道理,但他内心隐隐明白的,就如他的庄园,一旦入不敷出,佃客会渐渐逃亡,乃至忠心的部曲也会大部逃散,最后轮到血亲。
杨彦的手段,除了毒辣,他没法形容,突然他又想到杨彦曾试图招揽自己,他这一生,因发小之情,只忠于沈充,如今沈充死了,还是自己作死,实是没有理由去憎恨杨彦,同时他对王敦既谈不上忠心,呆在王敦身边,还有种伴君如伴虎的感觉。
而杨彦给他的印象,是待人和气,眼神真诚,相处时没有太大的压力,却又会不自觉的为其魄力和魅力所折服。
‘难怪能于短短几年内,聚起诸多英豪,我若投奔过去,或可更好的照料士居兄的家人……’
钱凤心动了,只是背主投敌……
他越想越是心里烦乱,却很难下定背弃王敦的决心,恰于此时,又留意到了王敦的神色,于是问道:“丞相可是为江陵担忧?”
“是啊~~”
王敦点点头道:“由襄阳往江陵,仅四百余里,从沔水可顺流而下,江陵若失,武昌难保,而江陵太守乃邓岳族弟邓宇……“
说到这,王敦不说了。
钱凤明白王敦的意思,因着邓岳被义释一事,又自行回了荆襄,等同于背叛了王敦,于情于理,王敦都该安排自己的心腹驻守江陵,但邓氏是荆襄大族,影响力巨大,在这节骨眼上,如果撤换了邓宇,又怕邓宇会直接献江陵给明国,再如果密谋暗害邓宇,邓岳拥兵在外,能不报复么?这才是让王敦为难之处。
钱凤沉吟道:“一动不如一静,依凤猜测,杨彦之于襄阳屯兵,目的恐怕是巴蜀,毕竟羯人还在与鲜卑人开战,他若于此时北攻河北,只怕双方会联起手来,同时明军在攻下了峣关之后,并未一鼓作气攻打长安,恐怕亦是存了坐看关中内乱之意。
而江东朝庭,凤认为杨彦之应于荡平北方之后,方会南下,故于襄阳屯兵多半是剑指巴蜀。
巴蜀本为天府之国,物产丰富,若能取之,明国实力大增,并可出剑阁,取汉中,沿诸葛亮歧山旧道兵临秦州,再与武关两面合攻,刘曜插翼难逃,丞相须早做决断才是。“
王敦的眉头拧的更紧,钱凤的分析有理有据,杨彦攻打成国几成了定局。
”士仪以为寡人该如何?“
王敦问道。
钱凤望着大江,缓缓道:”丞相应与陶侃和解,拥立当今主上,韩信尚有胯下之辱,丞相向陶侃退一步不算什么,不过司马冲不可封为番禺王,可改封别处。“
”嗯~~“
王敦捋须道:”那老奚狗虽执中枢,但日子并不好过,其诸子亦不争气,想必也有与寡人缓和之意,也罢,寡人先放出风声,看那奚狗如何应对。“
钱凤又道:”其二,应力保巴蜀不落入明国之手,丞相可使人与李雄结盟,说其兵出白帝,与丞相共同防备襄阳之兵,若李雄不识好歹,凤还是那句老话,取巴蜀,抢在明国之前,灭去成国。“
这是钱凤第三次提议出兵巴蜀,以往王敦尚有入主建康的雄心壮志,但随着明军的节节胜利,再有陶侃入都,王敦事实上被排挤了出去,使他感受到了迫在眉睫的危机,于是点点头道:”士仪代寡人跑一趟成都,如何?“
”诺!“
钱凤拱手应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