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事,少了点,明天补上!!!
齐良紧张地盯着齐惜音,齐惜音却轻描淡写道:“当日,我们赶到朗山渡口后,奴家遵循世子的吩咐,首先与先遣的五百昆明卫联系,然后再准备进朗山渡口镇。可领军的欧灿民副千户却建议说,最好把朗山渡口镇的藏彝土司约出镇外谈判,因为镇里好像出现了清朝廷的人。”
齐良认真听着,齐惜音继续道:“奴家听从欧副千户的话,用箭信邀请对方出镇相谈,在等待对方答复的时候,在周边警戒的探子突然禀报,有约二千清军正朝朗山渡口奔来,欧副千户立即命令五百昆明卫转移以避敌锋芒,奴家遂亦打消了与藏彝土司相谈的念头,随着欧副千户的五百军士转移了。”
如此简单?齐良完全放松下来,问:“后来呢?”
齐惜音道:“二千清军进朗山后,我们一边派出传令兵回报宁远城,一边隐蔽在朗山渡口东北角二十里处的一个山谷里,之后直到深夜,负责监视朗山渡口的探子才发现整个渡口都乱了,后又发现我吴军的存在,我们遂出来与大军相会,不想只见到了鲁辉湘指挥使而没有见到世子您!”
已了解了整个事情过程,齐良感慨平日做事警惕的重要啊!他很感激那个叫欧灿民的副千户。“没事了就好!啊,那个惜音啊——”齐良装着一点事也没有的样子。
齐惜音拍打着齐良的手,骂道:“摸哪里呢?”这登徒贼子的手又像往常一样攀上了玉峰。
清军渡过雅砻江后,现在整个川南地区军事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清军只在叙州府还保持有一点兵力,清军由攻转守,反之,吴军则由守转攻!
等到胡国柱与第06千人队千户谢静林赶到时,齐良立刻召开川南军事会议。
时隔近一年再见世子,胡国柱感到世子身上明显的变化,身体愈加强壮,目光冷静,不仅依然保持着那种凌人的威严还增加了一份沉稳大气的气质。
“湘西一别!胡将军可还好?”胡国柱是齐良在云南集团第一个合作的将军,也是第一个信得过的将军。
“托世子洪福!卑职尚好!”胡国柱恭敬道。
齐良望着胡国柱肩部的伤,关怀道:“呆会让我天朔府医官院的医官们看看你的伤!”
胡国柱感激道:“谢过世子!”
“好!大家都坐下吧!我们谈谈川南军事!”寒暄一番后,齐良率先坐下。
大元帅营并没有对川南军队进行整合,也没有组建什么指挥部,目前齐良的身份最尊贵,自然以他为首。
“大家谁先说?”齐良扫视一通。见大家谁也不答话,齐良便指名道:“景山!你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整个川南的敌我军事情况吧!”
张景山遵令站起道:“日前,整个川南清军有一万一千人,七千人驻于叙州府,四千余人渡过了雅砻江;我军有一万六千人,分驻于宁远府与昭通府。”
胡国柱问:“雅砻江以西的情况了解清楚了吗?”他对张景山很陌生,只知他是昆明卫的参军。
张景山摇头道:“雅砻江西岸属于藏彝区,情况十分复杂!”
齐良大为不满:“不管怎么复杂,都必须派人过去探悉军情!”
张景山低头遵令,齐良问:“大家觉得现在我军该怎么做?”
鲁辉湘道:“明摆着的,敌弱我强,该是我军反攻的时候了!”
苗仁宁赞同:“夺取叙州府!”
胡国柱点头:“应该趁此良机夺回叙州府,取得整个四川战场的主动权!”他是最迫切想向北反攻的人,叙州府之败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齐良没有想到北上增援这么快就完成了初期战略目标,但对于马上实施中期战略计划他存一丝犹豫,能打下叙州府吗?难道清军没有后继援兵南下?
现在群情激昂,齐良不可能打击大家的积极性,也没有理由打击大家的积极性,遂问:“怎么夺取叙州府?”
苗仁宁道:“叙州府只有七千清军,我军有一万六千人,两倍于敌,可直接攻城!”
齐良怀疑问:“十倍于敌,包而围之;五倍于敌,进而攻之;二倍于敌,分而治之,现在我军仅两倍于敌就想直接攻城?”
胡国柱道:“听闻世子带有十门火炮?”
齐良点头:“确实有十门火炮!”
胡国柱道:“若是有十门火炮,两倍于敌亦可夺下叙州城矣!”他对那威力巨大的火炮仍心有余悸,他便是败在那火炮之下。
齐良暗摇头,现在的火炮技术还不过关,受许多自然因素制约,却不明说,只是道:“欲夺起叙州府,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胡国柱问:“什么条件?”
齐良道:“统一指挥,各部精诚合作!”
胡国柱同意:“卑职愿意接受世子指挥,任凭世子差遣!”他以前就一直听令于齐良,所以一点也不在意。苗仁宁只是一个佐领,仅余三千人,自不必说了。
齐良却道:“还要川西王屏藩将军的配合!”
这个谁都不敢做保,王屏藩挂破朔大将军是吴军攻四川的总指挥,且王屏藩远在川西,亦指挥不上啊!
齐良强调道:“没有王屏藩将军在川西的牵制,若是有清军增援叙州府,我军欲夺回叙州府无疑如痴人说梦话!”
胡国柱缓缓点头,迟疑着道:“可是这需要大元帅营的谕令!”其实,他自己听命于齐良都需大元帅营的批示。
齐良道:“所以各位将军应该向大元帅营上奏一份奏折。”他自己是不好要求的,依现在大元帅营与天朔府的关系要求也不会被批。
胡国柱朗声道:“卑职写这份奏折,但世子必须马上率军北上,时不待我啊!”
齐良站起道:“好!苗仁宁佐领领三千军留守宁远府,本王率其它军北上!”
胡国柱提醒:“必须留一千军驻防朗山渡口,防雅砻江西岸清军东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