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刘同寿的询问,张孚敬淡然一笑:“你不问,老夫也要说到这个呢……”
来了,刘同寿心中紧张的盘算着,如果对方开诚布公的要他在京察的事情上帮忙,这个交易做还是不做呢?
感情上,他倾向于合作,老张表现得相当真诚,能说不能说的都说了,就算身后一拍两散,他也不亏。想让他在此事上出手,就得让他接触嘉靖,以他现在对嘉靖的了解,忽悠起来,不说十拿九稳吧,也至少有个七八成的把握了。
不就是往河蟹的路子上靠吗?那还不简单!晚间七点档他又不是没看过,照猫画虎也就足够了。他对嘉靖朝的理解已经再次修正了,最适合嘉靖朝的不是魔术师,也不是心理学家,而是统计局局长。
不过,理智却一直在提醒他,跟张孚敬这种老谋深算的人合作,风险相当之大,因为他始终掌握不到对方的思路,场面过于被动了。
玩政治的同时,还去全心全意的相信什么人,纯属自杀行为。
他沉吟不决,好在张孚敬也没打算等他给出个答复,只听老人郑重其事的说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老夫欣赏你,对你期望甚殷,想要让你继承老夫的衣钵,有那么一天,立于大明之巅!”
张孚敬瞬移了一个晚上,总算是有了点承接性,但这话比之前的瞬移还要惊人,犹如雷鸣电闪一般,把刘同寿劈了个外焦里嫩。
刘同寿自忖城府还算不错,不是喜怒形于色的那种人,可老张的这个说法委实太过惊人了。有那么一瞬间,他几乎以为身世之秘暴露了,有了招呼兄弟们一起逃跑的冲动。
不过,看到老人脸上那浓浓殷切期许之色,完全是长辈看出色的晚辈的那种眼神,他反应过来了。事情跟他的身世无关,张孚敬不是能掐会算的诸葛亮,不可能知道的他的身世,更不可能知道后,还提出这种建议来,除非他疯了。
现在只有两种可能,或者,老人是认真的,或者他是在演戏,想丢个大诱饵出来,引自己上当。但这两种可能同样也不怎么靠谱。
很明显,张孚敬在示意,让刘同寿当他的接班人。
若是诱饵,这个诱饵倒是足够诱人,不过却已经超出了诱饵的限度,诱饵这种东西,要半遮半掩,越真实才越容易引猎物上钩。向皇帝推荐,就足可以起到这样作用了,以张孚敬的精明,完全没道理多此一举。
现在这个诱饵太大,显得非常不真实,只会让人觉得欲盖弥彰,背后有什么阴谋。
可是,若说对方是真心实意的提出这个建议,那就更玄幻了。
他说的大明之巅,想必说的就是首辅大学士这个位置,让一个小道士……好吧,自己这个道士是假的,是真的也可以还俗。但问题是,就算还了俗,文渊阁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入的吗?
要进士,还不能是普通的进士,同进士出身都不行,头三甲的几率才大那么一点点,状元也不能说是十拿九稳。
刘同寿对未来的前程有过许多的设想,连当皇帝他都考虑过,可就是没想过要当大学士。
不是他没志气,而是这事儿压根就不可能!
刘同寿刚才是迟疑不定,现在则是干脆不知道说啥了,好半天,才挤出一句套话:“小子何德何能,当得阁老如此厚爱呐。”
“言不由衷,”张孚敬抬手指指刘同寿,苦笑着摇头一叹:“不过倒也不能怪你,休说是你,老夫这个想法,连汪宣之都不甚赞同,日静更是因此生了怨怼之气,理解的则是一个都没有,你要是当即就信了,老夫反要怀疑是不是自己老糊涂了呢,呵呵。”
刘同寿不知道宣之是谁,不过听到那个姓氏,他却也能猜个大概,张孚敬身边最为心腹,地位也最高的,自然就是吏部尚书汪鈜了。至于吴山……刘同寿知道对方的恨意和不服气从何而来了,感情老张早就有这么个念头了。
不是临时起意,这个说法的可信度就高了很多,但不合情理之处,却不会因为张孚敬的诚意而减少。
刘同寿依然疑窦满腹,他直截了当的问道:“阁老,小子自视还算是高,不过,接您的班就……既然大家都持保留意见,您又为何……”
“一意孤行是吗?”张孚敬微微一笑,“世间都道,老夫幸进邀宠,这才扶摇直上,身边聚集的也都是一群谄谀之徒,无能之辈,同寿,你以为如何?”
“应该不是吧?”刘同寿当然不会煞风景的大点其头,他的历史知识虽贫乏,可说个大概还是没问题的,“桂阁老拟的一条鞭法就是良法啊,还有汪尚书当年的屯门海战也打得很漂亮,打出了民心士气,大振国威,还有啊……”
听到刘同寿说一条鞭法的时候,张孚敬的眼睛亮了,嘴唇也是微动,似乎有话想说。不过等他说起屯门之战,老张眼中的神采又黯淡下去了,显然,他想听到刘同寿在政事方面的认同,而不是在军事上的。
在他看来,刘同寿对政事了解有限,只能说这些军事问题来灌水。
刘同寿一直在察言观色,见状也是暗自一叹,大明重文轻武的风气影响太大了,即便是能说出让自己做接班人这种惊人之语的张孚敬,同样不能免俗。
两人各有感慨,但交流的却很好,话不多,但意思表达的清楚无误。
张孚敬的意思是,他身边的人都是锐意进取之人,关注朝局,重视民生,与其说是幸臣一党,莫不如说是变革派。
刘同寿本来就没有这个时代的门户之见,对张孚敬这些人更没有什么恶感,闻弦歌而知雅意,当即便领会了张孚敬的用意,并且顺势把话接了下去。
张孚敬闻言,大有得逢知己的感觉,他一拂长须,略带激动的说道:“世上多有人云亦云者,老夫骤升高位,惹人嫉妒眼红,再有人从中兴风作浪,乃至舆情沸然……但路遥知马力,老夫掌握权力的过程可能不那么正大光明,但做的事却俯仰无愧于天地!”
说到激昂处,他忽地傲然一笑:“同寿,你也通晓些朝政,不须顾虑老夫的想法意向,你且说说看,这嘉靖一朝,何人可称之为贤臣?”
擦,这又是啥情况,怎么有奖竞猜突然就变成了煮酒论英雄呢?这个典故咱熟,刘皇叔当年是怎么做的来着?只管挑有名的说呗,反正又不用负责的,哥就不信,张首辅最后能来一句:天下贤臣,唯老夫与观主也。
“杨大学士如何?”按照时间顺序,刘同寿点出了第一个名字。
按说知道了身世之后,他应该视杨廷和为仇人才对。不过刘同寿毕竟没有切身经历,对其人的仇恨值并不高。再说了,郝老刀是他老爹正德的死党,说的话也许会有主观因素,听听别人怎么说,也可以当做参考,兼听则明嘛!
何况,刘同寿也没有现在就给老爹正名的打算。不用张孚敬提醒,他也知道,正德相关的事,对嘉靖来说,是忌讳中的忌讳。先前他犯了嘉靖的忌讳,只是被冷藏,要是犯了这个大忌讳,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就算真有那么一天,估计也是很远的将来了。就象张孚敬说的,站到了大明之巅,然后就可以顺着自己心意行事了。
“杨介夫么……嘿嘿,”张孚敬嘿然冷笑,“世人皆道杨首辅乃是一代贤相,其子才气纵横,直名更令天下景仰。可是,杨介夫自正德二年内入阁起,一直高居在朝堂之巅,他为大明,为天下做了些什么?”
“贤相,就是罔顾先帝的拳拳信顾,不论是非,事事对先帝阳奉阴违?然后把荒唐无度的污名推给先帝?但凡是先帝主张的,他都反对,但凡是反对先帝的,他都支持或者默许……”
“宁藩反乱,迹象昭著,江西之地,人尽皆知,巡抚孙德成的告急示警文书几日一至,皆石沉大海,老夫当时不过是一介举子,却也时有耳闻,可他杨首辅在做什么?他联合朝臣,向先帝力谏,劝阻先帝率军南巡!”
“哼!说他尸位素餐,都是在夸他,贤相,如果这种人是贤相,那张某哪怕与这两字沾个边,都觉羞耻!”
“或许有人说,杨介夫兵事不在行,宁逆之事一时失察,也是情有可原,这话倒也不无道理。只是,既然身为首辅,吏治清明与否,国库充盈也无,民间有无怨气,总该与他有关系了吧?”
“结果怎么样?冗员、冗兵、冗费!前朝积弊未消,他在位期间更是雪上加霜,事至如今,更是每况愈下,老夫倒是想知道,他这个首辅的眼睛都在看着哪里?只顾着拉拢党羽,排斥异己了吗?”
“国库……前朝的国库倒是比弘治朝颇有好转,可那都是先帝张罗起来的!先帝开宁波、杭州船舶司,遣中官监察矿山、河堤、盐铁之政,乃至厘清田亩,其间虽有弊端多起,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库之丰,皆缘由于此,跟他杨介夫有什么关系?”
“也不能说没关系。今上登基之后,杨介夫立刻以取缔前朝弊政为由,将先帝立下的规矩一清而空。当时倒是博取了圣心,可随即,国库就呈现了入不敷出之象,这也是贤相之所为?”
“再说民心,前朝有流贼叛乱在先,后有宁逆反乱,似乎民怨极大。可是,刘六、刘七本是马贼流寇,从来就不服朝廷管束。等到嘉靖朝又如何?”
“嘉靖元年,甘州军乱;十一月,青州以王堂为首的矿工反乱,波及东厂、兖州、济南;同时又有白莲教在陕、豫作乱,逾年乃平;嘉靖二年,倭使掠宁波,弗朗机番人入寇广东;嘉靖三年,大同军变,这都是杨介夫清理前朝弊政的过程中发生的……”
张孚敬长吸了口气,然后总结道:“同寿,你还觉得杨介夫是贤相么?”
“当然不是。”刘同寿强自压抑着激动的情绪。
他已经心花怒放了。
老张真是太强大了,这一番驳斥有理有据啊!可惜不能做笔记,不然将来要给老爹正名的时候,就可以拿这个原话来用了,真是可惜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