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汉末三国志

第003章 《品三国》的粗略评价

汉末三国志 三国魏家 2922 2024-11-16 14:28

  易中天的《品三国》在几年前的影响很大,这本人写《汉末三国志》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实际上前期我还参考过《品三国》的内容,在部分章节中都可以发现这一,然而后期我对于这本书持有和《晋书》类似的看法,都有着严重的立场问题,主观看法太偏向了。 .更新最快

  如果《三国演义》是偏曹爱刘的话,那么《品三国》就是偏刘爱曹了。

  《品三国》开篇就曹操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但实际上曹操出身很高的,他的亲爹曹嵩担任三公,发都是袁绍等人,微弱之身这个词用在曹操身上并不合适;还曹操首倡义兵,得到了各路诸侯的响应,这也不对,严重夸大了曹操的影响力,他虽然是明文记载的起兵第一人,但没有依靠大义,只是自己单独起兵,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所以后来不得不依附于陈留太守张邈,关东诸侯联合伐董和桥瑁假传三公文书才是直接挂钩的;又有在伐董时曹操队友不给力的法,这从《三国演义》里面就有了,事实上也差不多,但曹操实际上的表现要比他的队友还要差,要不是他轻易出兵导致汴水惨败,酸枣联军后面未必会解散的,曹操在汴水的失利,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惨败,而是整个酸枣联军的失败,大家看到曹操败的这么惨,信心直接被打没了,曹操也不是自己单独干的,在他初次出兵的时候张邈是派出过卫兹支援过曹操,然而卫兹因为帮助曹操而战死,所以后来就没人帮助曹操了。

  当然了,最夸张的还是曹操的民屯政策,曹操屯田分为军屯和民屯,其中军屯虽然收税更重,但受到限制也多,民屯则不然,历史上民屯因为残酷的剥削和长久大范围的执行所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政,硬生生被写成曹操的政绩之一,并且还评价收获颇丰,但到了官渡之战时,袁绍入侵到了曹操的地盘,兵力占据优势,反而没听袁绍有多缺粮,曹操在本土作战,兵力也不多,反而缺粮,这种情况屯田效果很好不合适吧。

  文中还有“实际上就在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的时候,袁绍的军队在河北吃桑椹”这种非常搞笑的话语,历史上袁绍占据冀州后基本没有缺粮的事情,袁绍当年却粮就是在反董时期,后勤补给被韩馥给掐住了,当时曹操还一度投靠过袁绍,曹操军就算丰衣足食也是在疯狂压榨屯田农,把他们作为农奴的时候,有什么好宣传的。

  在另立、废立、自立以及挟天子等事情方面,该文的也不对,他把袁绍的另立和董卓的废立以及袁术的自立归纳到了一类,然而这是百分百错误的,袁绍在推行另立的时候,他本人还没有得到冀州,只有一些军权,而刘虞作为幽州牧,大司马,有地盘有声望,本人能力也被众人所认可,袁绍是无法摘桃子的,可以完全出于一片公心,袁绍开始为自己打算也是在另立失败之后了。曹操他挟天子而令诸侯的确取得了成功,但曹操得到天子之后,大权好像也不在刘协手里吧,实话曹操的做法要比董卓、袁术高明多了,但本质都是为了自己。

  毛作为曹操麾下谋士之一,文中将他的策略称为曹魏版的“隆中对”,这个也有些夸大了,因为毛的地位在历史上是远远不能和沮授、诸葛亮、鲁肃等人相比的,在多年战乱之后曹操的地盘需要休养生息以及天子东迁都是当时显而易见的事情,在其中取到关键性重用的也不是毛,比如迁都许昌时,荀和董昭才是关键性的谋士。

  至于郭嘉,文中在曹操攻打邺城以及平定乌恒时都对于郭嘉评价非常高,但实际上这两战反而都是郭嘉的减分项,具体可以看本书里的相关章节,这里就不多谈了。

  我们再来看看,《品三国》种对于蜀汉相关人物的记载。该文首先直接认为刘备爱哭,曹操爱笑,这实际上也只是《三国演义》中的表现,正史上刘备是很少哭的,曹操笑的时候也不多。

  还有就是易中天教授关于榻上对中鲁肃在诸葛亮之前提出曹操、孙权以及刘表三分天下的思想也是错误的,鲁肃在榻上对中的核心思想并不是三分天下,而是二分天下,孙权占据扬州、刘表占据荆州,曹操占据北方不叫三分天下,叫做曹操一统天下进行时。三分天下最早还是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面提出的。

  文中还直接过:“刘备这一辈子他只怕一个人,曹操”这种话实际上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在汉中之战时,刘备是亲自领兵击退过曹操,他在徐州北逃更多的是因为刚刚立足未稳,对于自己当时没有自信,无力一战,刘备如果真怕曹操就不会和曹操对抗这么多年,当年刘备也是敢带兵进攻许昌的男人啊,不过他本人领兵水平有限倒是真的。

  而且文章中将夷陵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官渡之战并列为三国史上三大战役,我也很不认可,夷陵之战并没有改变蜀汉和孙吴之间的势力范围,结果也是在预料之中,当时随刘备出兵的大将就没有什么出名人物,黄权在预防曹魏,只有吴懿待在刘备身边,刘备以一州之地主动出击攻打占据三州之地,自己单独领兵,身边没有强力的军师,没有猛将,输了太正常了。

  关于白帝城托孤那一段,实际上应该联系一下孙策托孤张昭的事情,刘备做的事情在当时是有先例的,的话其实更多都是场面话,毕竟当时蜀汉内忧外患,刘备和诸葛亮哪有那么多的闲心想起他的事情啊。

  还有关于刘禅和诸葛亮之间,文中的臆测太多了,多数都无法明证,并且还以短期内没给诸葛亮立庙以及诸葛亮后再无丞相的事情力图证明刘禅对于诸葛亮不爽,然而立庙本身就不是一件事,诸葛亮又不是皇族,刘禅会犹豫是很正常的,而且最终刘禅还是同意给诸葛亮立庙了;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的确没有在设立丞相,但这也可能是因为刘禅认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诸葛亮,所以蜀汉才没有第二位丞相啊。

  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怎么样,从刘禅对于诸葛亮后来政策的延续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大权实际上转移到了蒋琬和费(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二者地位尚且不高)手里,北伐也被延续,诸葛亮的嫡系大臣们有那个后来不是位高权重。蜀汉官员李邈就因为了诸葛亮的坏话就被愤怒的刘禅给宰了,这些难道还不能明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文中还经常诸葛亮不给刘禅亲政,然而实际上刘禅一开始就是属于亲政状态,他继位的时候已经十七岁,又不是孩子了,哪里需要再经过一道亲政的手续,当年孙权掌权不也就这个年纪左右,有谁听过孙权还要亲政的,简直笑话。诸葛亮因为常年的南征北战,长时间实际上是不在cd的,当时朝廷里的很多事物都是要刘禅处理的,刘禅从一开始就不是傀儡,只是他自己放权而已,这从他对待蒋琬和费的情况也可以看出来。蒋琬和费在诸葛亮死后都被刘禅重用掌控朝政,就算领兵在外,大事也需要参考他们的意见,难道蒋琬和费也不让刘禅亲政。

  文中还提过:“孙策托孤于谁呢?长史张昭;然后呢?周瑜为中护军,和长史张昭共掌众事。”表明周瑜亦是孙策的托孤者之一,然而现有的历史材料里面是没有这个记载的,孙策去世的时候周瑜甚至都不在他身边,孙策明文记载的托孤者只有张昭一人,有些事情是不能瞎的。

  《品三国》这本书有些地方的确很写的很精彩,我个人以前也入迷过,不过在我自己写书的时候却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这样,《品三国》偏刘爱曹只是一方面,我觉得更大的不足是该文不够完整,只是针对一些热话题进行了评论,但历史很多事情都不是孤立,必须要关联起来再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