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四年(0),曹魏以大司马曹真为首,包括大将军司马懿等人率领数路大军出击,攻取汉中,讨伐诸葛亮,然而这一战却无疾而终,曹真赶了一个月的路都没能看见诸葛亮就被迫退军了。
而在蜀汉方面,诸葛亮派魏延、吴懿等人再次北伐,并且击败魏军的了郭淮、费曜等人,这也是诸葛亮时代蜀汉第四次北伐,其中诸葛亮本人并没有亲自北上。
【曹真来袭】
历史上曹真出兵方向从曹魏方面记载来看,应该是从子午谷讨伐汉中,不过在《蜀志》里有其他的记载,和《魏志》并不一致。
八年秋,魏使司马懿由西城,张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汉中。——《三国志·后主传》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三国志·曹真传》
《蜀志》支持曹真从斜谷路线讨伐汉中,曹魏分三路大军讨伐,分别由曹真、司马懿、张郃率领。而《魏志》认为曹真是从子午谷出兵,曹真率领一路,司马懿率领一路,其他将领分别从斜谷道,或者从武威出兵讨伐诸葛亮,也就是曹魏至少分兵四路讨伐。至于当时情况具体什么样,目前已经不好确认了。
不过有一很明确,曹真这次出兵,规模是很大的,军事最高统帅曹真和司马懿均亲自出马,曹魏集团可以是倾囊而出。
在蜀汉方面,诸葛亮早在建兴七年(9)冬,也就是第三次北伐后成功不久,曹真还没有回到洛阳之前,诸葛亮就开始迁府营至南山下的平原,建筑汉、乐二城,加强汉中防守。这也表示诸葛亮很可能早已经预料到了曹魏可能的反击,并且做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得知曹魏大规模出兵后,诸葛亮一方面立即加强城固、赤阪等要地的防守,另一方面表李严子李丰为江州都督,防卫后方,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请求支援。
【被迫退兵】
因为各种原因,曹魏虽然多路讨伐汉中,但实际上双方交锋的次数并不多,记载比较明确的只有曹魏先锋夏侯霸那一路。
据《魏略》记载,因为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为蜀汉所击杀,所以夏侯霸常常咬牙切齿,立志要为父亲夏侯渊报仇雪恨。当时曹魏一路大军从子午谷出发,以夏侯霸为先锋。夏侯霸率军前进至兴势围(地名)。当夏侯霸安营扎寨在曲谷中,蜀汉在得知魏国先锋是夏侯霸很快派兵对其进攻。夏侯霸第一次独立作战就不利,幸好夏侯霸还有几分镇定,亲赴鹿角前指挥,积极防御从而等到援军到来,并最终解围。
曹真率领大军出兵后,因汉中艰险,会逢雨季,栈道遭雨水冲刷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朝中大臣陈群、华歆、杨阜以及王肃等都上疏劝魏明帝下诏撤军,至九月,曹真只得受诏撤退,司马懿自西城凿山开道,水陆并进,沿沔水而上,到达朐月忍,打下新丰县。大军屯驻丹口,也遇雨回师。其他将领也陆续撤退,此次军事行动就这样无果而终。
当时曹魏集团内部反对曹真继续作战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不仅早先就劝阻曹真出兵的司空陈群再次上书以为应宜诏曹真还师,少府杨阜、太尉华歆(注1)等人也上疏反对继续北伐,明帝曹睿看到曹真停滞,认为大势已去,遂放弃了继续作战的计划,诏令曹真等人回朝。
当时朝廷内部之所以会掀起如此之大的反对浪潮,一方面是因为曹真大军遭遇大雨无法继续前行,前途不明。另一方面主要和曹真这次出兵独断专行有关系,毕竟曹真出兵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朝廷内部的认可,本质上是曹真私自出兵的,如果曹真作战顺利还好,一旦出了问题,就很容易遭遇反弹了。
【蜀汉的反击】
诸葛亮面对曹魏大举来袭,一方面积极准备防御,一方面令魏延等人主动出击,大破敌军雍州刺史郭淮和后将军费曜。
建兴八年(0),诸葛亮派魏延率一支偏师西入羌中、攻击曹魏雍凉地区,魏延率领军队行至阳溪一带,遇到曹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的大军,两军会战,魏延大破费瑶和郭淮。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
当时吴懿也随军出征,进入魏国南安郡内,击破魏将费曜。吴懿因功受封徙亭侯,进封高阳乡侯,并升任左将军。
不过这次作战蜀汉并没有得到领地的记载,虽然击败了魏军,但未能扩张自身的领土。
因为现在资料的缺失,并不能确定魏延等人出兵的具体时间,所以魏延等人有可能是在曹真等人退兵之后才出兵的。
【落幕】
自此诸葛亮时期蜀汉和曹魏的第四次交锋告一段落,以蜀汉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这次对决,曹魏方面多路出兵基本无功而返,曹真所率领的主力部队更是基本连战场都没有摸到就被迫退兵,而蜀汉军队不仅力挫了曹军先锋夏侯霸,还主动出击击败了曹魏后将军费曜和雍州刺史郭淮,取得了作战的胜利。
但这一次作战曹魏虽然败退,却也没有伤筋动骨,主力部队基本保存完好,所以诸葛亮并没能借此胜利扭转对抗曹魏的僵持局面。
历史上曹真此战失利,首先是因为天时不利,曹真出兵后可以基本大雨连绵,他的部队连前进都成问题,战斗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不过这一也可以是因为曹真选择的时间不对,像诸葛亮历次北伐,除了第二次因为意外情况和这次为了反击曹魏,基本都是在春季出兵的,从未在秋季发动作战,这实话是曹真本人的责任。
其次,是因为诸葛亮提前已经有所准备,而曹魏内部争议不休,大军因为雨季部队迟缓,所以造成了魏军没来,蜀军已经等待良久,曹真没有先机。
最后,汉中地理条件优越,易守难攻,无论是从子午道还是走斜谷道,都不好走。
注1:后迁少府。是时大司马曹真伐蜀,遇雨不进。阜上疏曰:“昔文王有赤乌之符,而犹日昃不暇食;武王白鱼入舟,君臣变色。而动得吉瑞,犹尚忧惧,况有灾异而不战竦者哉?今吴、蜀未平,而天屡降变,陛下宜深有以专精应答,侧席而坐,思示远以德,绥迩以俭。间者诸军始进,便有天雨之患,稽阂山险,以积日矣。转运之劳,担负之苦,所费以多,若有不继,必违本图。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徒使六军困於山谷之间,进无所略,退又不得,非主兵之道也。武王还师,殷卒以亡,知天期也。今年凶民饥,宜发明诏损膳减服,技巧珍玩之物,皆可罢之。昔邵信臣为少府於无事之世,而奏罢浮食;今者军用不足,益宜节度。”帝即召诸军还。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原陛下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徵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於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闚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