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生活中有一个充满意境的词叫作“炊烟袅袅”,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灶头。在这里,有一种温暖是刻骨铭心的。
腊月二十二潜家做豆腐,杨勇一大早磨完豆,就匆匆出去给邻村几户要宴酒的人家送桔子了。潜小麦没有跟去,因为她要留在家里烧火。
小厨房里摆了大小高矮好几个木桶、塑料桶,一大堆做豆腐的工具把原本不大的空间挤了个水泄不通。前两天,左手屋做豆腐,潜丽琴分别都过去帮忙了。是以,今天两个舅妈也都过来帮忙。连同潜家爷爷奶奶的份儿,潜丽琴今天整整要手工做完三个豆腐,这也意味着将会非常非常忙碌。
此刻,三口锅齐烧,灶上的锅里已经嘟噜噜翻滚了,雾气和着香气弥漫了整个屋子。两个舅妈合力把滚烫的豆浆倒进大木桶,潜丽琴手持卤液,正准备点卤。
透过氤氲的热气,潜小麦眼睛睁得老大,一眨不眨地盯着潜丽琴的动作。只见母亲拿着葫芦瓢不紧不慢地转动着,把卤水一次次一点点匀入豆浆。起先豆浆慢慢成了羽毛一样的棉絮,然后慢慢聚拢成了云朵一样的棉花,最后合成了一床棉被,密密实实沉入缸底。整个过程不过一刻钟而已,与其说是“卤水点豆腐”,潜小麦更喜欢比喻成“昙花一现”。
这么深刻关注自然是有原因的。潜小麦在第一时间挖到了几铲热腾腾的豆腐脑,伴上小葱酱油,兴冲冲端到了灶前的炉膛边。柴火噼哩啪啦中,红红火光映照出两张垂涎欲滴的小脸儿。
小家伙们吃得很满足,却不约而同都是吃着碗里的,看着灶里的。没错,他们之所以坐在灶前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可千万别误会是来帮忙的。因为今天烧的柴都是杨勇事先收拾好的木排,是以潜小麦一人烧三口锅,还行有余力做点副业。这不,火钳上搭着擀好的面皮,火堆下的灰里埋着蕃薯和芋艿,正慢慢溢出香味儿,惹得两个小毛孩直咽口水。
待得他们每人一碗豆腐脑下肚,潜小麦已经利落收拾好微焦的面皮与芋艿放在灶台上。又是一阵秋风扫落叶,吃了个一干二净,还意犹未尽地想再来点,却被潜小麦以吃多了容易上火的理由给挡了回去。
潜小茉忽然毫无逻辑,砸巴着嘴说:“我要永远跟着姐姐,跟着姐姐就有好东西吃。”
突然来了这么一段信誓旦旦的深情告白,潜小麦有了一瞬间的呆愣。呵呵,看着潜小海同样满是渴望的眼光,一股豪气就这么没头没脑地涌上来,很投挑报李地拍了拍潜小茉瘦小的肩头,道:“好,就冲你这句话,姐姐今天给你们做个大菜。”
没成想,这姐妹间的戏言竟被大人们听到了。大舅妈故意拉长了声音凑热闹:“做啥大菜呢?能不能分点舅妈尝尝啊?”
闻言,潜小麦原本就被火映得通红的脸蛋,直接成了火烧云,连连不好意思地说:“只是小菜,只是小菜,舅妈们喜欢的话,当然可以尝尝啦。”
现在第一个豆腐刚刚包好,正架在水桶上沥水,自然是没豆腐材料可做的。于是,潜小麦拿起盘子,舀了些豆腐渣。又择了几根青蒜切成碎末备用。点燃最外边的小锅,放入茶油,加入姜末稍炸,又分别倒入豆腐渣、调料和青蒜唏哩哗啦一阵翻炒。
大人们见她动作利索、一本正经的样子,随着香气的溢出,都收起了打趣的心情,很是好奇地走过来看看。大舅妈奇怪地说:“我做菜二十年了,都还没见过吃豆腐渣的,今天要好好尝尝啰。”
潜丽琴吃吃笑了:“小孩子乱整来着,哪能真吃。随她捣鼓去了。”
没了外行专家潜家爷爷的指点,潜小麦的水平算是正常发挥,两个小家伙撑起肚皮,又津津有味吃了半小碗。大舅妈尝了不由啧啧称赞;“丽琴,你家小麦真懂事咯。做得一手好菜,虽然还小,但你好歹有个帮手了。哪像我家那三个臭老爷们儿,家事全都一窍不通,可累死我了。早知道当初也生一个女儿来着该多好。”
潜丽琴笑笑地爆料:“她才不帮我干活呢。是被我爸逼着做的,从寒假开始训练,一天也就做一顿,回到里屋让她再碰锅瓢,想都甭想。”
小舅妈尝了也道好,还夸张地竖起了大拇指开玩笑道:“没想到以前一直弃之不用的豆腐渣,也能做得这么好吃。小麦,这的确算得上是一道大菜。”
嘎嘎,潜小麦狂冏,这豆腐渣炒蒜苗是专门做给21世纪吃惯大鱼大肉的人调口味的,现在农村普通人家连鱼肉都难得吃上,谁真会把这些东西当大菜哦。嘿嘿,小舅妈夸人不打草稿,不过自己大概、似乎、好像不介意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