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真自打上京之后,一直宣称从小生活在乡里,身边的人不少,但也没有谁真的关心到问问她出身哪片乡野的。
别人不问,她也不说,因为这实在没什么可说的,反倒说出来才让人觉得不太好。
王怡真自问自己的脸皮也算是厚了,可是这出身之地,她还是觉得能不说就不说的好。
实在是因为这地方其实并不是乡野,反而算是很繁华之处,但在王怡真心里,实在比乡野还不如。
齐鲁之地有泰山,是自古杰出帝王旅游必去的打卡网红之地,没事到那里祭个天封禅的嘛的,给上天标一下自己的功德政绩,是很多皇帝喜欢做的事情。
泰山这座山,王怡真在前世就听说过不少,也算是座名山,是代代皇帝祭天之地,可上达天庭。又祭泰山府君,掌世间阴冥之地,还祭碧霞元君,掌财运、官运、婚姻、学业、健康,又祭玉帝同送子娘娘,说来应该算是道家的道场,可是同时这山上还祭着佛和观音,就算不在山的好位置上,但山周或四下乡里,也有其它菩萨的道场,这么说吧,泰山上百无禁,不分佛道,就没有什么不祭的神佛,你祭谁都行,大家只划地盘不争香火。而泰山各路神仙又没有什么是不保的,以至于泰山这个地方,自古便是一片神佛祭坛,不但是齐鲁之地,以此为中心,南来北往的客商没有不来敬拜的,北人自然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求诸天神佛保,哪怕是南边的人,并不信奉北方的道,可是因为到了人家的地盘上,也没有谁敢得罪本地的神仙,所以泰山香火之旺,实在是一大盛景。
因为神佛无欲,世人尊奉,所以在泰山之上,无论是谁,都要吃斋信素的,一派的正经之像,但是人人都为利来,又有几个香客是真的看破,香客们往往都是男子,而且还常是有钱的男子,礼个几天佛,哪里能不想美食美酒美女,便将泰山山脚下一片道观庵堂,催生出另一种产业来。
只因为那些香客在山上熬的无聊,下山之后,便想寻个观乐的场所,而泰山山脚下那些道观本就清苦,人家上了山掏了钱,下了山自然不会再看什么道观庵堂,于是山下的道观庵堂为了留客,便只能也比赛似的,装的高大辉煌,又或接交权贵之家,调教门下弟子进退礼仪,便也不问出身,愿意请些懂礼知仪,善应酬交际的人主持,久而久之,在些尼姑庵堂的主持大权渐渐旁落,便命那些年轻女子们蓄发梳妆,着华服佩饰,教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这些尼姑道姑们即有出家人的庄重,月有俏丽文雅的风度,深得香客垂涎。一时间,这样的行止竟蔚然成风,不但好些真的姑子就此还俗走上了迎来送往之路,甚至观堂庵寺同城里的妓女们还产业了租赁业务,更有甚者,也有不少的人家开始自小收养亮丽的女孩子,细心教导为此用,因此便生成了与大同婆姨、扬州瘦马、杭州船娘审美行事都截然不同的第四大粉头帮会泰山姑子。
所以王怡真只说自己来自乡野,却从来不敢说自己来自哪一片的乡野,若了别处任何一个地方,一位千金小姐自小养在庵堂里,同姑子一处生长,别人只能想到青灯凄苦,听在耳中也只会是同情,但若说是泰山姑子……简直呵呵,那绝对是内涵黑啊。
王怡真所在的圆觉寺偏就正在泰山山脚。
圆觉寺是泰山中为数极少的正经庵堂,以前泰山姑子的风气还没有这么严重时,庵中只是单纯的收容那些被家族赶出去,无家可归的可怜妇人,因为圆觉寺地处偏僻,香火也不旺,而泰山一带一向繁华,所以也没有那么多可怜妇人,就算有,若是好手好脚的好劳力,又或干净利索能办事的女子,大部分的人便早投了大寺大观,因此圆觉寺中收的,都是些别的大观不肯要的,或老或残或丑不可睹的女子。这些人本就不受人关注,更不会有人兴起什么歹念,因此泰山姑子兴起已非一日,圆觉寺却也一直安安稳稳的过自己苦不堪言,但至少能活下去的日子。
若要说转变,大约就是王怡真同养母惠心的到来吧。
惠心本身就出身自泰山山脚一个小村庄,所以落发之后,她便回到了故土。只是家中人早已四散,她便有意在泰山山脚挑一处庵堂修行。13年前,惠心相中了圆觉寺,也没什么其它原因,圆觉寺已经是远近之中,难得一见,即清静又正派的庵堂了,惠心便同王怡真强势带资入庵,不但自己住了进去,还资助给圆觉寺不少的钱,不但重修了大殿,还拿出钱来做善事,而这善事,圆觉寺当时的住持选了收养孤儿,倒也不是有什么坏心,实在是圆觉寺中尼姑皆老,唯一一个青年尼姑惠心,又是个只肯出钱和念佛赎罪,不出门化缘劳作的呢,老尼们总要给自己养下些传人,就算是打扫洗涮也好的啊。那之后,附近陆陆续续便有人将各种原因失了父母的孤儿送来,自然,男孩少女孩多,谁要这世上,重男轻女呢,有些人家甚至养不起太多的孩子,便将女孩子送一两个来,唯一能让人安慰的是这些人至少是将孩子送来了正经庵堂,而不是将人送到了那些姑子处。大约两三年的时间,寺里就有7.8个女孩子了。
然而圆觉寺的老尼们不是嫁不出去的女子,就是生不出孩子被休,谁也没有过养孩子的经验,年轻又都大了,惠心还是个不管事的,于是乎一群不负责任的大人竟然就将这些孩子们都扔给了当时才5.6岁的王怡真,那种一只羊也是养,一群羊也是养,还可以让大羊养小羊的感觉太明显了,故计这些老家伙们以为孩子会更了解孩子的需求吧,若不是王怡真骨子里是个20多岁的富有爱心的女青年,而且这些孩子也多数是3.4岁,至少已经是幼儿园年纪,懂一些人话了,要不然这群孩子还不知道是个什么下场呢。
总之那之后的很多年,王怡真都在养孩子中度过,讲真,虽然开头手忙脚乱的,但后来竟然也习惯了……
本来以为一生的定位可能就是孤儿院院长,王怡真甚至还为此而正而八经的展开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孩子们未来发展工作意向了,但是随着孩子们的成长,王怡真发现,这样的美好的生活,并不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