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春秋我为王

第523章 天下英雄谁敌手?

春秋我为王 七月新番 5106 2024-11-15 20:13

  对于赵无恤来说,把他先前见过的所有国君,什么晋侯、齐侯、宋公、鲁侯、曹伯等阿猫阿狗加一块,都比不上今日要见的夫差够分量。

  所以当夫差驰单车前来邀他一见的那一刻,赵无恤竟怔住了。

  微怔之后,则是莫名的兴奋,血液在往他头上涌去。

  乖乖,这位可是春秋季世顶级的豪杰了,与之结识,与之交游与之合作,甚至是与之对抗……泛黄纸张上的一个个名字纷纷化为兵车驰骋的英雄,这让赵无恤有种触摸到历史本原的实感。

  他解下了碍事的大氅,任由它被秋风卷到地上:“备车!”

  “司寇勿去!”

  “子泰,小心有诈!”

  身旁众人一时劝阻不已,换了乐溷、曹国司马等人,是绝对不敢冒险去两军阵中与夫差会面的。

  赵无恤却已经蹬上了马车:“吴国太子相邀,难道我还能缩着头示弱,让他笑话中夏之人无礼么?”

  他手一指,点了高个甲士的名字:“穆夏,你为我车右!”

  柳下跖则不失时机地拱手道:“跖愿为君御者!”

  赵无恤看了大盗一眼,笑道:“你驾车技艺足够好么?”

  柳下跖大笑着回应:“跖好歹是学过君子六艺的,御术不输于航船,当不至于堕了司寇的威风。”

  柳下跖,穆夏,这两人都有以一敌十之勇,安全问题应该可以保证。

  武卒们用敬佩的目光看着自己的主帅,纷纷让开了一条道。这时代还有致师冲阵的传统,也有卿大夫在阵前谈笑风生的先例。他们的血仍然是热腾腾的,或许这就是属于这时代男人们的浪漫。

  赵无恤三人乘车驰往两军阵中。离对方越来越近。进入百步之后,赵无恤看清对面的车上有一个短甲大汉站在车右位置上,正是号称要对赵无恤退避三舍的专伯鱼,而驾车之人,则是个年轻的青年,居然是半年未见的邢敖!

  当双方只有十步距离后,赵无恤再看居左的正主,却见他大概二十余岁,等待期间傲然坐于舆内。纹身,断发,但不影响姿貌的伟岸,仪表的威容,他坐姿较为随意,然望之如雄虎休卧,有雄豪之气显露。

  夫差一双眼朗朗有神,两撇矢状的胡须下嘴角带笑,向赵无恤看过来时。又带有盛气凌人的气势。直到赵无恤的车来到跟前,他才站起来用带口音的雅言说道:“余乃吴国太子夫差,来者可是赵小司寇?”

  赵无恤不卑不亢地拱手回礼:“正是外臣,见过太子。甲胄在身不便行礼,还望太子赎罪。”

  深秋里依然穿着一身劲装短甲的专伯鱼对夫差说道:“的确是赵小司寇。”

  鲁国之上大夫,仅相当于吴国之中大夫。赵无恤的地位比起吴国太子要低,但他的态度却不卑不亢。叫夫差有些诧异。

  赵无恤比夫差想象的年轻,也比他想象的稳重。很难相信,一个年仅十八的卿子能与自己分庭抗礼。而且赵无恤的御者和车右看上去也非凡俗之辈,尤其是御戎,身高九尺,俊朗豪迈,居然敢大着胆子打量自己。

  两人在相互打量试探,竟都抿着嘴不说话,最后还是专伯鱼先开口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赵无恤说道:“去年冬天多亏了赵小司寇的医者医治,我才能从疫病里活命,今春南归时我曾承诺,日后若与小司寇遇于中原,当退避三舍。然今日我非主帅,得唯太子之命是从,竟违诺逼近到一里之内,真是惭愧之至。我身为车右,执矛侍立在太子左右,不能自刎赔罪,只能献酒,还望恕罪,事后若是司寇想要我性命,尽管来取!”

  说罢,专鲫便从端着漆盘小跑过来的侍从手中取酒两樽,一饮而尽后下车单膝跪下,将另一樽献于赵无恤。

  这时代的南方人可比北方人野蛮刚烈得多,楚人和吴越之人屁大点事就动不动要自刎,赵无恤也见怪不怪了。他接过酒樽,察觉夫差在笑眯眯地看着他,他则瞧了邢敖一眼,见邢敖微微点头,方才一饮而尽。

  在历史上,夫差能在会稽之围里放过勾践一把,之后勾践多次去姑苏为奴婢,夫差都有机会置勾践于死地,但他却没动手。想来,应该不是那种在阵上暗算敌将的卑鄙之辈。

  赵无恤擦了擦嘴道:“伯鱼这酒我受了,但你这话却是说错了。”

  专鲫已经归位,他闻言问道:“哪里错了?”

  赵无恤道:“你当时的话是:两国治兵,遇于中原,当辟君三舍,与今日情景不合。抑或是我弄错了,今日吴师是敌非友?太子邀我来阵前难道不是为了修吴、鲁之好,结二君之欢,而是想要兵戈相见?”

  ……

  夫差只开口说了一句话,便接到了赵无恤抛来的选项,脸色有些不快。

  他这是在婉转地要夫差表态:吴国太子,你今天来究竟是欲战,还是欲和?

  换了在国内,夫差哪受得了这样的态度?

  想当年,夫差的兄长太子波患病死去,吴王阖闾和诸位大臣商议,要从剩下的诸位公子里挑一个新太子出来,但到底要选谁,阖闾却陷入了犹豫不决中。

  当是时,夫差清楚吴王和伍子胥君臣际合的良好关系,于是便日日夜夜找他疏通关系,打探消息,想求得他帮助,立为太子。

  换了别人,必然会对伍子胥唯唯诺诺,许下一个又一个好处,但夫差却不同一般,他当面第一句话就是:“父王欲立太子,太子乃邦国柱石,除了我还有谁够资格?此事的谋划就全在君了,拜托!”

  若是被夫差求上门的人不是伍子胥,如此莽撞自大的夫差大概要被扫地出门了。哪有这样求人的?

  但夫差这种舍我其谁的霸道和自信,竟让伍子胥十分对眼。他也用同样的口气允诺道:“太子的人选还未定下,但只要我入宫请求。此事便能定下了!”

  一老一小两个张狂之士一拍即合,而吴国太子之位,居然就真这么定下来了……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阖闾对伍员的信任,哪怕他私下觉得夫差并不是一个好的继承人。

  阖闾当面直言:“此小子性情残暴而不通人情,恐怕不能继承吴国的社稷!”

  知子莫若父,夫差的性格的确有些乖戾,他傲物凌人,喜欢看到对手匍匐屈膝。而不是分庭抗礼。方才之所以玩弄全军紧逼的手段,正是希望赵兵大乱,希望赵无恤被逼无奈之下,来车前以大夫身份向他跪拜顿首,那样才能遂他心意。

  可让他没料到的是,刚刚经历苦战的赵氏武卒面对新的强敌逼近,阵脚竟然没有半分退却,而是针锋相对。夫差的虚实之策没有起到效果,又不能真的打起来。他只能强行让兵甲停下。

  如此一来,夫差的姿态就变得有些尴尬了,一时间进退不能,如今赵无恤主动递过来一个台阶。现在就轮到他选择下或是不下了。

  就夫差本人来说,赵无恤这种外柔内刚的态度让他十分不痛快,是索性咬咬牙战一场?还是与赵无恤交臂言和?

  性格里的浮躁好容易被压了回去。临行前,吴王阖闾的话在夫差脑际回响。

  “夫差。你可知此番宋国大乱,本是吴国北进中原的大好时机。我为何只让你带两千吴甲去?”

  当时夫差自信地站在父亲面前,仰望他在王位上高大的身影,大声回答道:“因为吴人勇悍,能以一敌十。”

  “谬矣!”阖闾却毫不留情地戳破了夫差的自夸之词。

  “是因为硕大吴国,已经抽调不出更多的兵卒去宋国了!你若是连这都不懂,如何能当太子?”

  被训斥的夫差有些不快地咬了咬唇,这话听上去有些可笑,天下兵甲翘楚的吴国竟然凑不出一师之众干涉邻国内乱?

  但仔细一想,的确是真的。

  入郢之战前,孙武为吴国训练了三万精甲,加上从新征服的土地上征召的越人、徐人、舒人,总数将近六万。

  但六年前吴国西破强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却也陷入楚国泥潭自拔不能,后期多次被秦、楚寻隙击败,损兵折将,损耗近万。

  给吴国更沉重一击的是,夫差的叔叔,柏举之战的大功臣夫概见吴人在楚地撑不下去了,竟潜回姑苏自立为吴王。虽然夫概最终被赶跑,但这场吴国王室的内战又让吴人损失近万。

  所以现下硕大吴国,南北两千里,东西一千里的范围里,四万兵卒驻扎于各地,其中有两万还只能在农闲时征发。

  吴国的敌人可不少,西面,四年前夫差伐楚,连续击败楚国的水陆两军,楚国丧二司马、七大夫,大为恐惧,害怕吴师入郢重演,吓得他们迁都鄀地,但楚国死而未僵,还占据顺江而下的优势,少不得要分兵五千防备。

  对吴国来说,更严重的威胁来自南方,他们还得分兵万人来防备于越的不断骚扰。

  此外,新征服的钟吾、徐、群舒并不稳固,也得留兵守备。所以满打满算,吴国能调动的兵卒一万不到,多数人得驻扎在姑苏以备不测,能交给夫差的,可不就只有这两千人。

  没办法啊,吴国地广人稀,人口仅有百万不到。

  当然,事后伍子胥提醒夫差,这同样也是吴王阖闾对他的考验。

  “上次太子伐楚大获全胜,但大王仍嫌损耗过大,太子此番入宋,还望勉之。”

  夫差心里对父亲的考校极不耐烦,却不得不接受。

  就凭借手里的两千人,夫差不费一兵一卒,通过先围彭城,再让徐地吴将作出攻偪阳的姿态,就彻底吓住了宋国向氏二卿,裹挟他们派兵带领自己入宋。

  本以为会一切顺利,却在志在必得的孟诸碰了壁……

  孙武教他料敌于先,夫差之前也有过考量,郑、卫和宋国叛军共一万三千,由名声在外的名将游速率领,对上赵无恤这拼凑起来的八千之众,即便不胜,也至少两败俱伤。他在战役途中突然杀到,不就能不费吹灰之力抵定宋国局势了么?

  可出乎意料,赵无恤以极快的速度结束了战斗,并兵甲整齐地列阵以待,这就叫夫差难受不已了。对方尚能一战,而且精锐数量不下己方,要赌博么?若是赌输了,或是损耗过大,会不会因此让吴王更加嫌弃他?

  吴王虽然请孙武教夫差兵法,夫差也表现出一副孜孜不倦的好学模样,但内心深处,他还是喜欢靠简单粗暴的兵势来解决问题。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眼下事不可为,他只能用孙子的话如此安慰自己。

  心里百念交锋后,夫差终于缓缓说道:“晋、鲁与吴国是盟友,还是宋国的邻邦,我此来自然是想助子泰退敌的,孰料却来迟一步,真是惭愧……”

  ……

  得到夫差答复后,赵无恤作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原来如此!”

  心里却骂道:鬼才信!

  他回头看了看隐隐对峙的两军,说道:“敌军已然逃窜,那太子接下来如何打算?是追击,还是就地驻扎?”

  夫差扶着车舆说道:“我一月前从徐地出发,带着吴甲两千,一路上势如破竹,除了萧邑外无所不降,如今我打算助宋国左师和大司马回归商丘,处置叛臣,恢复宋国社稷稳固。想来小司寇与我目的一致,郑、卫,还有其背后的齐国俱是吾等之敌,而乐大心和四公子这等窃取商丘的叛臣也必须扫灭。此战之后,小司寇和司城乐氏、曹国想必损失惨重,不如与我合军一处,也好受我照应,何如?”

  受你照应?赵无恤心中大疑,盯着夫差道:“多谢太子好意,不知合军之后,当以谁为主?”

  “在军,自然是以本太子为主,攻下商丘,廓清朝堂后,自然是以宋国左师向巢和大司马向魋为主,重振宋国纲纪。”

  依旧是咄咄逼人,但夫差不再玩弄虚实,而是直接了当地提出了条件,这样会让己方显得自信从容,显得吴国后劲强盛。

  既然无法以力争,那就只能借势再度逼迫了……

  向氏二卿之所以望风投靠夫差,想借助他平定宋乱,就是因为他身后强盛的吴国,而吴国目前只能奋力解决越国,却无力大肆北进的内情外人知之甚少,夫差正好可以借助这一点,再度展开一场讹诈。

  兵者,诡道也,不能而示之能,不用而示之用,夫差正在练习将此道运用在伐谋伐交上。

  用孙武评价夫差的一句话来说,他这个人“所欲必成”。夫差是个想得到的东西一定要得到的人,无论是珍玉、玩好、美人,亦或是太子之位,战阵之胜,乃至于未来的霸主之位!

  忍让?那是什么东西?被父亲评价为“残暴而不通情理”的夫差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赵无恤也好,司城乐氏也好,曹国也好,既然吴国来了,汝等就统统靠边站好了。

  对宋国,夫差志在必得!

  ps:这两天有点事先这样了,明天下午再三更补上(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