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南惟几知道自己不应该给冈村宁次司令官发报求援,但是南京真的不是死撑下去的问题了,日本军队在中国还从来没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玉碎作战,十一个师团成建制的在南京玉碎对于整个大日本帝国皇军的士气无疑也是致命性的打击,但是军部那帮该死的参谋尤其濑岛龙三这伙人始终认为在中国战场上皇军即便进攻失利,但是防御还是非常游刃有余的,不过理论终归是理论,一帮连一个小队都没指挥过的家伙在百万分之一的地图上制定的战略作战计划简直是要让下面的部队去送死,现实亦总是无比残酷的。
阿南惟几清楚自己此刻唯一能够做得就是收缩防御,下决心放弃南京外围阵地的争夺战,将兵力集中到市区,重要以江南的城区为主,依托高崎小次郎少将指挥的长江内河舰队进行抵抗,否则他有限的兵力就会全部在外线阵地的反复争夺中全部丧失,中国人最为精锐的青年军主力还在江北以逸待劳,阿南惟几自认为如果是在这个时候投入到攻城之中,自己还能不能坚守一个星期都是问题。
让阿南惟几惊异的是高飞的中国青年军五个军的主力部队竟然似乎没有任何运动的迹象,这支部队在囤积大量的物资和弹药,运输车队川流不息,中国人想干什么阿南惟几猜不透中国方面的战略部署的意图,在他看来中国人最多是围点打援,但是围点打援的关键是有援兵才能够实现,而此刻中国派遣军的总司令官冈村宁次手中可供调遣的部队机动兵力几乎等于没有,南京防御战实际上就是一场时间之战,远东的战况让陆军主力无法有效增援中国战场。
如果是按冈村宁次的决战方针来说,现在的一切都调转了过来,冈村宁次一直主张先与中国方面和谈,主力退入山海关,以海军配合凭险固守,利用停战换来的时间配合德军全力进攻苏联,解决苏联之后在调转枪口集中力量解决中国战场,这样在中国战场就必须放弃1937年以来占据的所有土地,并且放弃经营已久的华北。
不过冈村宁次的战略设想也只能是想想,如同石原莞尔一般,如果其的战略方针真的能够得到实施的话,那么中国的抗日战争将会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不过被日本人视为精英的大本营参谋们到处放火的性格是无法改变的,远东东南亚,世界上能够得罪的目标几乎全部被日本人得罪光了,蛇吞大象是一个什么后果恐怕日本人不用脑袋,用屁股也没想明白,原因是日本人根本没脑子。
冈村宁次的司令部已经从南京转移到了北平,连同一大群的汪精卫南京政府的官员与家眷们,北平到处弥漫着失败的气息,中队的大反攻从武汉开始一直到南京城下,可谓是大有逆袭天下的态势,日军进攻是沿着蒙古灭宋的路线,中队的反攻路线则是沿着当年撤退的路线一路杀回来的,并且还有源源不断的部队大批增援南京战场,美国援华的物资日夜不停的从印度通过缅甸运输到中国,滇印铁路的通车对于美国援华来说更是加大了运力。
而且冈村宁次还了解到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和印度的驻军以及超过了五十万之众,这些部队不断的用固守孟加拉湾的山下奉文的第一方面军做磨刀石,也折磨得山下奉文精疲力竭。
中队的士兵,美国人的武器装备,两者都是世界一流的,这才是真正让冈村宁次感到危机的地方,尽快将在现有占领区收刮的物资和财产运往关外是冈村宁次此刻要办的主要大事,增援南京对他来说是想都不去想的问题,既然大本营参谋本部要求阿南惟几的守备部队全体玉碎在南京,那么就玉碎好了,增援不过是将本来就过于薄弱的力量再度分化,帝国没有那么多士兵的生命可供浪费,新近补充给冈村宁次的新兵让这位号称泰山崩于面前都面不改色的大将目瞪口呆。
国内竟然已经动员到了十五岁的青年了十五岁明明还是孩子,挖起战壕都非常吃力,有些孩子的个子还没步枪高大日本帝国的人力资源已经熬得油尽灯枯了,但是大本营那些笨蛋还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欺骗国民不过是战争期间正常的宣称手段而已,这个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连前线的作战指挥官都在欺骗这算什么通敌的行径吗冈村宁次非常想不明白,那么蠢货竟然连自己都敢欺骗
谁都清楚以日本的国力根本无法攻击近五百万的作战部队,不要说武器装备了,就是吃饭都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步枪和子弹也是一样非常急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大言不惭的说我们的火力基本接近美军,超过苏军远东那些驾驶着装甲只有十二毫米厚坦克的战车兵要面对什么样的对手想想都是一种灾难。
日本人在疯狂掠夺的同时准备撤退,华北的军统部门已经将情报传回了重庆方面,亲抵南京准备指挥作战的蒋介石接到了陈诚的报告之后,十分不甘心就如此放日军逃跑,因为在华北消灭日军的代价远远要比出关歼灭日军的代价小得多于是蒋介石不知道听了哪位高人的建议,竟然决定动用伞兵第二师实施空降,占领山海关,堵住日军撤出关外的道路,然后以高飞青年军五个军的兵力向山海关实施突击,并且左右两翼配属第五军第八军第九十八军第九十九军第一百军等部队进行侧翼掩护,占领山海关后扫横华北日寇残敌,通过热河与山海关两路反攻东北。
这个计划如果让高飞知道是谁提出的,准能以耳光将其扇飞,看似不错的计划,此人懂点空降作战的原理,但是却不求甚解,不清楚空中运输的运力,前沿野战机场的修建,兵力和物资的投送等等细节环节的致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