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说三山五岳有格局,一花一水皆灵性,严语当时毕竟只是孩子,虽然能够照着吩咐死记硬背,但对于这些理论终究没有太多理解。
待得长大一些,离开了龙浮山,接受了现代教育,对这些东西更是不屑,甚至一度认为是封建迷信的余毒,心中很是抵制。
此时到了用时,严语才有些后悔,这些年杂七杂八的书看得太多太多,甚至连国外的医学期刊都想法子找来看,为何就独独丢掉了老祖宗传授的东西?
尤其遭遇了这一连串事件之后,正是靠着老祖宗教的这些东西,才使得他多次化险为夷,哪怕自己记得的仅仅只是一些皮毛,仍旧能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不过懊恼归懊恼,眼下也不是汗颜的时刻,严语静下心来之后,又开始搜刮那些早年不愿去碰触的知识。
禅宗曾经有个说法,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宗说的是大概是境界,凡夫俗子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所见即所得,到了第二境界,受了教育,见识了世界,自认为有些本事了,心思也多了,看什么都会参杂自己的想法,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而到了第三境界,历经沧桑,面对风雨,看透了红尘俗世,又返璞归真,山也就仍旧是山,水还是水了。
老祖宗也曾说过类似的话语,但解释却有些不同。
照着老祖宗的意思,普通人当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而一些自诩高明的风水师或者堪舆大师,自以为有些道行,就运用各种典籍来分析解释山岳水脉的格局,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可须知各家典籍从古流传下来,多有谬误,而且本来就奥妙玄虚,艰涩难懂,模棱两可,如此一来,很多人自信满满,都认为自己是正宗,但同样的山水格局,却又出现不一样的解释,又如何分辨谁对谁错?
严语难免想起了老祖宗常对他说的一句话。
“小子,我知道你不想学,我也不想教你,但我既然接了这个担子,就一定倾囊相授,而且只挑最上乘的教你,等你长大了,懂事了,有资格听闻你师祖爷爷的故事了,就该感谢我了。”
是的,老祖宗教的东西,都是精挑细选,而且确实是上乘的。
他就像一个武道宗师,教的不是“术”,而是“道”。
“术”嘛,通俗来说就是技术、技巧,而“道”是直指本质的东西,虽然是理论,但却能提高境界。
打个比方,“术”是鱼,“道”就是钓鱼的技术,“术”是钓鱼技术,“道”就是为什么要钓鱼。
“术”是具体的知识,“道”则是学习方法,“术”是语数英理化,那么“道”就是哲学。
想起这些,严语的思路也开阔起来,想得有些远了,又压下心思,将自己的神思扯了回来。
如果他的师父是赵同龢等人,那么此时的他或许只会念咒画符开坛做法,此时看着这村子和周围的丘陵,那就是半桶水的“看山不是山”,但他的师父是老祖宗,格局和境界就高太多了,此刻已经超脱了第二境界,到了看山仍旧是山的地步。
跑开堪舆之术的风水分析,严语睁开眼睛来,世界在他眼中变得越来越简单,仿佛去掉了绿色的植被,去掉了突兀的山石,就好像剥掉了血肉,只看到骨架。
山如骨架,水就是流淌的血脉,能够直观的看到,村子正守着两条地龙一般的丘陵保护。
从科学角度来讲,这个村落的选址是经过精心计算的,能保证村子不受风沙侵蚀,因为山脉阻挡风沙,又因为丘陵而不是石山,所以能保留地下水,所以才会出现绿植,村前的苹果林才得以存活,村里人才不至于像其他地方那么缺水。
敦煌山那些人想用林子来迷惑入门之人,但严语此时连林子都刨除掉了,他看到的是整个村子以及周围的地形构架!
如果张顾霖在这里,或许会被严语的想法给吓一跳,因为作为地质学家,勘察的行家里手,他一辈子研究的正是这些东西啊!
苹果树是正经的苹果树,并没有什么玄虚在里头,真正使严语迷失方向的,是地形!
高高低低的地形,再加上树林里一些精心布置的诸如山石之类的东西,就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感。
简单一点来说,一个人如果闭着眼睛走在平地上,一直往前走,那么他的大方向通常会向右偏,如果地面足够广阔,如果走路的人体力足够好,一直走下去,最终就会回到原点。
当然了,这个除了受到地砖偏向力等地理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个人的生理因素,比如人体不是对称的,又比如,有人是左撇子,有人是右撇子,方向感也有强有弱,这些都有影响。
但严语刨除了那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因素之后,他可以确定,之所以会迷失方向,就是因为林子里的地形被人为改造过!
那些道人们奉为至宝的堪舆之术,认为能够解开山川河流奥秘的高深学问,此时却被严语当成了排除的因素。
但凡这些人认为有可能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都被严语排除掉了,那么剩下的就很简单了。
这些敦煌山的人,在种植这片林子之前,事先改造过林地的基础,营造出高高低低的地形来,进入之后,便深一脚浅一脚,再加上林子遮挡视野,必然会丧失方向感。
在外头看,林地是平整的,但刮掉这些苹果树,整个林地的地基却像个倾斜的盘子,人就好像一颗珠子,如果不用力逆行,最终就会被倾斜的盘子引导回到原点了。
这也正是为何严语走不出林子的时候,只要放弃所有努力,闭上眼睛,听从感觉,就能够回到原地的原因了!
看透了原理,想要找到解决的办法,也就很容易了。
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之所以难,不是找不到方法,而是发现不了问题,只有找到正确的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严语现在看清楚了地势,自也就找到办法了。
“这是要我迎难而上了……”
从这一点来说,这确实是个考核,而且还是个关于品格的考核。
当毫无头绪的时候,严语之前总是选择了放弃,听从自我感觉,最终回到原点,这是人的本能,总希望回到最安全的地方。
但破解的办法却是,当你走到倾斜盘子的顶端,只要你再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比最高点还要高出一些,那么你就能跳脱这个盘子了。
这是在教会应考者,再最难的时候,也要迎难而上,只要再努力一点点,就能够站得更高,看见更美丽的风景!
严语本以为这些人只是故弄玄虚,但现在看来,他们确实下了功夫,倒不是苦心布置了这个林地,而是这个林地背后的考核意图,他们是真的在寻找德才兼备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资格进入他们那道门!
想透了这些,严语突然觉得空气都清新了不少,虽然站在平地,但他似乎能够越过这片林地,看到更高远的风光。
他站了起来,朝田伯传说:“走吧。”
田伯传一脸的失望:“也只能先回去了,明天再来吧,咱们找些指南针之类的小玩意,再努努力,应该能走进去的。”
严语也没理会他,径直走进了林地,田伯传此时才意识到自己会错了意,赶忙跟了上去。
严语同样是微眯着眼睛,也不再费心去辨认方向,不去做标记,他只要逆着自己的感觉走,相信就一定能走出去。
从这一点来说,倒是有点像心理学上走出舒适区的观点了。
人总习惯于听从天性,所以才会有拖延和懒惰,所以才会自我安慰自我开脱自欺欺人,只要抛弃这些消极的想法,就会得到品格上的提升。
从这个层面来说,这个林地的设计者确实耗费了心机,即便是再没有见识,再浑浑噩噩的人,只要发狠走出这个林地,他都能够得到精神上境界上甚至是品格上的提升!
逆风而行,抵抗自己的内心感知和意识,对于其他人来说,或许很难,但对于严语却是小菜一碟。
且不说这些年他是怎么过来的,早已习惯了这种心理,单说梁漱梅等人装神弄鬼,要将他塑造成赵神通的经历,就已经让他产生了蜕变。
别的或许严语不行,但要说到跟自己的精神对抗,严语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
严语心中自信淡定,可田伯传却无法得知严语的想法,虽然觉得严语闭目坐了一会,整个人的气质都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但他心中仍旧有着疑虑和担忧。
毕竟他们已经尝试过太多次,严语也可谓用尽了办法,这次到底能不能成功走出去,他其实并没有那么乐观。
饶是他常常跑腿,此刻也烦躁不安,身体上的疲累和精神上的折磨,让他几次三番萌生了退意。
他知道严语应该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但每当此时,严语总能够打起精神来,或许,这也是吴耀祖看中严语的原因吧。
“但愿这次能成……”心中如此想着,田伯传再看严语,只觉得这个背影突然高大了几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