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训斥
“额……”
钱谦益满脸的黑线,擦了,这也叫道歉,道歉的比被道歉的还嚣张啊!
“皇上,您看……”
钱谦益脸色有些难看,低声道。
“哼!”
朱杰怒哼了一声,面沉似水。
众人连忙跪倒在地。
“诸位爱卿,历代帝王,有崇尚道德天下者,有崇尚开疆拓土者,有崇尚文华治世者,朕登基之后,却不愿意罢黜百家,独尊一家,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方才是春意盎然,你们这里大多都是崇尚孔孟之道的,喜欢标榜道德,一直想让朕如同先帝一般偃武修文,对不住,朕绝对不会那样做,这些日子以来,朕颁布的所有诏令,你们也都看到了,朕以仁义治国,但是仁义只施加于大明百姓,其他的番国,与朕何干?朕崇尚技艺,恪物之学乃是提升国家实力的根本,绝对不可荒废,是以朕取消了匠籍,所有的工匠都与众生平等;朕整顿军事,筹建天威军、南京三镇,甚至不惜重金投入到这些军镇身上,因为朕知道,只有兵强马壮,我们才不会被外族欺侮,才能够驱逐鞑虏;是以,不管是孔孟门生,亦或是墨家的恪物,亦或是朕的三军将士,朕都一视同仁,没有贵贱之分,你们这些文臣都是出自孔孟门墙,习惯了对其他行业指使气颐,看不起工匠,看不起武将,朕郑重警告你们一次,再有如同钱谦益如此言出不逊者,朕严惩不贷!钱谦益,念你是前朝重臣,这一次朕就不处置你了,不过,要好好反省,记住,不管是天威军还是南京三镇,都是在为朕、为大明而战,为了保护你们的生命、财产、儿女甚至宗庙而战,你们还如此冷漠,心胸狭窄,如何配作孔孟的门生?”
朱杰冷声喝道。
钱谦益吓得连忙跪倒在地,不敢言语。
其余的众臣一个个都默然不语,其实这个苗头,皇上早就显示出来了,皇上出身秦军,有创建天威军,南征北战,自然是与将领更加亲近,而对于这些工匠,相比皇上受了他老爹的遗传啊,比之他老爹更甚,他老爹只不过是痴迷于木匠手艺,而他则不然,完全取消了匠籍,将工匠抬到了与农民等同的位置,这简直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啊,相形之下,皇上在各个场合对于孔孟两位圣人都是不假辞色,对于博学鸿儒都没有什么好脸色,看不上这些人,日后,文臣们的好日子可是到头了,而且皇上还年轻,不过二十出头,以他的身体,即便是在位五六十年,也是轻易的事情啊,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蒋德璟叹息一声,涩声道:“皇上,先帝在歼灭阉党之时,就曾经说过与士大夫共天下,言犹在耳,如今皇上就将先帝的话置之不顾了吗?”
“与士大夫共天下?朕今天不是说过了吗?朕与天下人共天下,这天下不是我朱杰的,也不是你们这些士大夫的,是天下所有人的,只要这个人心中有大明,那就是大明的子民,那就是这大明江山社稷的主人,不过是位置不同罢了,先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结局是怎么样呢?外寇越来越强,直指攻破山海关,入侵中原;内患越来越重,当年名将如云,将星如雨,现在已经凋零殆尽了,仅仅剩下一位孙传庭而已,你们士大夫倒是将这个江山经营好了啊,既然你们经营不好,那朕只有借助其他人的力量了,江山社稷,亿万黎民,在朕心目中方才是最重的,至于是军事,是儒生,是工匠,哪一个对家国有益,朕就信重哪一个!蒋公,你是两朝重臣,朕也不是瞧不上儒家,不然的话,也不会将这银行的股份分与诸位爱卿了,只不过,你们的行径,实在是令朕寒心啊……”
朱杰淡淡答道:“一听到朕允许你们认购永兴银行的股份,就如此争先恐后,甚至相互攻讦,大打出手,哪里还有读书人的样子?孔孟两位圣人就是这样教化你们的吗?四千股,不算多,分到你们每个人的头上,不太够分,你们就如此争抢?朕看还是算了……”
“皇上!”
候恂低声道:“您是九五之尊,言出法随,如何能够随意更改?岂不失信于人?”
朱杰冷哼道:“候恂,那你说要怎么办?”
候恂低声道:“臣以为,这些股份,不赐给群臣,而赐给各部甚至下面的各个布政使司,用来补贴其中的各位同僚,人在就可以领一份红利,人不在了,后来者还可以继续享用,如此千秋万代,所有的臣子都可以享受到皇上的恩典,岂不是更好?”
其他人都瞪向了候恂,这叫什么话,原本是卖给个人的股份,已经候恂说话,就变成各个衙门的了,虽然还能够享受分红,可是终究自己有离开的时候啊,离开了之后呢?那可就跟自己没有关系了啊……
“算了,传旨,将四千股份再次分割成八千股份,没人认购不得超过八十股,如果还是不够分,那就直接拍卖,价高者得,这么点屁事,也来烦朕,那么多的朝事都不管了?都给我立即退出乾清宫!”
朱杰满心的不耐烦,本来做了一件好事,谁知道竟然被这些臣子给搞得一点心情都没有了,贪婪的人性在这个时候全部都暴露出来了。
四千股分割成八千股,每个人认购不得超过八十股,还要给各省的衙门留出一部分来,其实还是不够分啊,不过,候恂以及其他大臣们也都不敢在说话了,皇上已经生气了,非常的生气,再要是惹恼他,一道旨意,给取消了,那就白费力气了啊……
送走了所有的朝臣,朱杰心头憋闷,向着董成说道:“董成,给朕准备一身便衣,朕要出宫散散心,好好地心情都被这些混账给毁了!”
朱杰换了衣服,带着两个侍卫,溜达出了紫禁城,微服出访,体察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