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忠义之三国英烈传奇

第卅七回 明前因小青认主 访孟德齐聚蔡府

  上回说到曹操巧妙救下窦辅与青衣女子,被那女子美貌所倾倒,一番爱慕表白,窦辅无奈之下,遂对女子出言相问道:“不知姑娘何人!何以称呼在下为少爷?又如何会来行刺那阉狗?”

  曹操亦聚精会神,欲知此女子身份!

  那青衣女子冷眼望着曹操,道:“这位大人!本姑娘与少爷有事相谈?可否回避!”

  听那女子如此说,曹操一愣,略显尴尬,随后爽朗一笑道:“既如此,曹某便不再打搅!”说完见窦辅左右为难,便道:“贤弟,无妨!愚兄先告辞,若有需要,可来府上寻吾,义不容辞!”

  窦辅见那女子态度坚决,只得歉意的对曹操道:“如此!孟德兄请回,待此事了结,定然前往府上一聚。届时再向兄长请罪!”

  曹操对窦辅说道:“莫要这般说话!曹某随时恭候!请!”说完,望了那女子一眼,转身就走。

  见到曹操离去,窦辅按下心中不满对那女子道:“姑娘!孟德已然离去,如今可以说了吧!”

  那青衣女子跪下道:“少爷,婢子唤作小青!乃是故太后贴身侍女!太后临终吩咐小婢一定要找到少爷!”

  窦辅听闻此言,心中极为震撼,许久都未能回神。小青见窦辅没有反应,又接着说道:“当年小婢家乡遭灾,父母双亡,幸得大将军怜悯,才得以保全性命,后送小婢进宫,随身伺候太后。直到太后亡故,命出宫寻找少爷!”

  窦辅疑道:“汝又如何知晓吾尚在人间?又因何留在雒阳?”

  小青答道:“是有人入宫告知太后,说少爷尚在人间!而太后让婢子在雒阳等候,说少爷一定会回雒阳的!”

  窦辅连忙问道:“何人告知老太后,吾尚在人间的!”

  小青想了下道:“婢子不识!只是听太后言道,好像唤作曹腾!”

  “曹腾!?”窦辅惊讶道。心中暗想:这曹腾不是曹操的祖父吗?怎么会知道我活着。是了,定然是曹操告诉他的。只是为什么他会去告诉太后!他不是应该和王甫他们一样,是宦官吗?

  窦辅百思不得其解,只得暂时放下心中疑惑,对小青道:“汝既是祖父收下,后又做太后侍女。便不是外人,今后有何打算?”

  小青道:“婢子性命是大将军救下,又受太后照拂!今后定当跟随少爷,永不背弃!”

  窦辅欣慰道:“既如此,以后便跟在吾身边吧。”

  小青见窦辅如此说,欣喜异常。这时,窦辅又道:“只是跟着吾,只恐随时有生命危险啊!汝不怕吗?”

  小青骄傲的说道:“当年随太后在身边,得到一神秘高手指点!一般人恐非婢子对手!”

  窦辅想到,方才小青身手,笑道:“确实!只是不知那神秘高手是何人?为何教授汝功夫!”

  “婢子不知!只是知道他是用剑的,说是来报恩!”小青说道。

  “报恩?”窦辅喃喃道。一时也想不出头绪,随即对小青道:“以后跟随吾,不得再称呼自己为婢子!否则便不要跟着吾,知道吗?”窦辅毕竟是现代人,实在受不了小青的称呼,特意嘱咐道。

  小青小心道:“婢子…不是,青儿知道了!”

  窦辅对小青的表现很是满意,突然想到一事,忙问道:“小青,可知方才那人是谁?”

  小青疑惑道:“那不是曹操吗?少爷认识啊!”

  “呵呵,吾并非是问孟德乃何人!而是告诉汝,他便是曹腾之孙也!”

  “什么?他就是曹腾之孙?”小青惊讶道。

  窦辅笑道:“不错!现在后悔方才将人家赶走了吧!”

  小青满脸羞红道:“少爷!不是啦!青儿说得并不是这个意思!”

  “哦?不是这个意思,那是哪个意思啊?”窦辅调侃道。

  小青正色道:“少爷,太后得知少爷尚在人间,便从圣上那骗得一份诏书!”

  窦辅奇道:“诏书?什么诏书?”

  小青道:“一份赦免少爷的诏书!”

  窦辅大惊,随后,小青将事情来龙去脉全都告诉窦辅。窦辅这才恍然大悟,忙道:“如此说来,此诏书现在曹腾手中!”

  小青急道:“正是在那曹腾手中!少爷,快去问那曹操要回来啊!”

  窦辅制止住小青道:“小青,此事不急!若如汝方才所言,曹腾既然甘冒奇险,接下诏书,定然不会袖手不管!看方才情形,曹操救下伯求先生,又帮吾等摆脱追兵。想来是知道此事。既然他未曾提起,吾亦不急于开口!再者,此等诏书若在吾手,却是没有用处!”

  小青疑惑问道:“少爷,这是为何?”

  窦辅笑了笑道:“若吾等不幸被擒,诏书就在身上,岂非无用。汝认为那群阉狗会因为诏书放过吾等?”

  小青想了想道:“自然不会!只是在曹腾手中又有何用呢?”

  “这诏书是制约当今天子的,只要以公开诏书要挟,谁又敢杀吾!”

  小青不明白,问道:“那为何不能要回来直接公开呢?”

  窦辅无奈的看着小青,叹口气道:“皇帝岂是随便要挟的,就算当时不能杀吾!事后定然不会有好下场的。这是最终保命用的!此诏书不用比用的效果大!懂吗?”

  见小青还是似懂非懂的样子,窦辅摇摇头,望了望小青胸前,暗思:难道真的是胸大无脑吗?哎,算了!好歹这个女保镖还是不错的。

  小青当然不知道窦辅心中想法,要不然这位女侠恐怕不会轻饶了他。而见窦辅不说话,便问道:“少爷!现在要去何处!“

  窦辅笑道:“当然先去找曹操啊!”

  小青听到说去见曹操,没来由的脸一红。低着头跟着窦辅走了。

  一路躲躲藏藏,以避开宦官耳目。不时还要找人打听问路,待找到曹操府上已是傍晚了。

  当曹操得知是窦辅二人前来时,连忙出来迎接,并邀请二人留宿府上。窦辅见盛情难却,只得住在了曹府。晚上,窦辅正在看书。忽然门外传来声音:“贤弟安睡否?孟德前来打扰!”

  窦辅听是曹操,赶紧开门,道:“孟德兄深夜到访,可是有要事?”

  曹操笑着说道:“莫非无事便不能前来?”

  窦辅一呆,还未开口。曹操就接着说道:“方才戏言耳!为兄深夜前来,是有一桩事情忘记告知贤弟!”

  窦辅心想:终于来了!看来曹操是来告诉我诏书的事。我该怎么回答?该不该收回?若收回又该给谁保管呢?若不收回,又如何让曹操肯继续保有诏书。正思虑这事,于是随口问道:“不知是何事?”

  曹操兴奋的说道:“明日乃是蔡邕蔡大家之千金,满月之喜!雒阳之士族名流皆会前去。操想约贤弟明日同往,不知贤弟意下如何?”

  窦辅不曾想到曹操说得不是诏书的事,故而一愣。曹操见窦辅这等表情忙解释道:“这蔡大家可是当世大儒,贤弟不可轻视!蔡大家向陛下进言,正定六经文字。陛下许可,下旨在太学院门前,将六经教义镌刻于石碑之上,此乃千秋大事。而负责此事之人亦蔡大家!”

  窦辅,此时已然回神,听曹操说了这么久,还是没明白说得是谁?好像三国没听说过这个人!看曹操这么激动,难道又是我不知道的大人物?

  窦辅的历史水平实在有限。恐怕也就是三国演义上那几个人熟悉了。至于其他,一概不知。

  见曹操这般兴奋,也不好扫其兴致。便说道:“既如此,就从孟德兄之意。明日与兄一同前往祝贺!”

  曹操见窦辅答应,便告辞离去。

  翌日一早,曹操就来叫窦辅起床。开始精心的梳洗打扮,并命人备下礼物。

  这时,小青走过来问道:“少爷!你们这是要去哪啊?”

  窦辅正要说话,曹操连忙挤过来,将事情告知小青。窦辅本意是让小青在家等候。

  可是,当得知此事后,小青坚持要和窦辅同去,理由便是路上不安全,要贴身保护窦辅。而这时,曹操也在旁边拼命撺掇,终于架不住两个人的软磨硬泡,点头同意了。

  小青见窦辅点头,兴高采烈的去准备了。曹操亦在一旁兴奋的傻笑。见到这样的情景,窦辅不由怀疑道:这曹操莫非叫我同去是借口?实则是要约小青?越想越觉得可能!好你个曹操,果然奸诈!泡妞都泡的这么有水平。这事我答不答应,好人全让你做了。不由恶狠狠的盯着曹操。

  而曹操看到窦辅眼神,忙故作姿态问道:“贤弟,这一身衣裳往汝身上一穿,正是人靠衣裳马靠鞍啊。好一位翩翩佳公子!”

  窦辅对曹操一个白眼,道:“那依孟德兄之言,小弟若没有这衣裳就算不得佳公子了?”

  曹操没想到窦辅会这样问话,一愣神。窦辅见到曹操吃瘪,心中很是痛快,笑着往外走了。

  曹操见此,明白方才乃是戏言,无奈笑笑跟了上去。

  只是,此时的曹操与窦辅都不知道,这一去,将会改变小青一生的命运。若事前知道,是定然不会让小青去的。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每想起此事,曹操皆后悔不已。

  当然,二人更不知道的是,也因为这一去,一个宿命中的女人,他们二人的人生轨迹从此将会慢慢偏离历史。最终这四个人的情感又会走向何方呢?{大家现在知道这个女人是谁了吧?别说不知道啊!}

  蔡府门前,今日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曹操窦辅与小青进门,见蔡邕红光满面,不停招呼宾客。

  曹操领着二人前来向蔡邕见礼,道:“后辈小子曹操携家人前来拜访!恭候先生千金满月之喜!”

  蔡邕见是曹操,笑道:“是孟德啊!好,好!今日老夫怠慢,孟德请自便!”随后望了望曹操身旁的窦辅小青。心中疑惑:为何孟德不曾介绍身旁家人?不似平日为人,莫非有隐情。

  但是,今日实在太忙,不及蔡邕细想,就又有朋友道贺。只得告罪离开。

  窦辅这些年一直在山中,许久不曾见识此等情景。小青更是欣喜异常。而曹操则在一旁为其介绍来宾。

  突然,门外有人喊道:“中常侍王甫,王常侍道贺!”

  听闻此言,窦辅曹操小青皆大惊失色!

  到底王甫为什么回来呢?窦辅他们又能否躲过这一劫呢?而在蔡邕的宴会上,窦辅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呢?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注:1.蔡邕:乃是蔡文姬之父。具体将会在泡饭三国之名臣篇介绍。

  2.历史上记载文姬出生应该在公元175年。其实另有版本说是在174年。在本书中,因为故事情节,才用175年出生。

  3.满月在东汉时期,还未大规模兴起,史书亦无记载。在之前红尘做过注解,此处在唠叨一句。

  4.熹平石经: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年间(公元172年—公元178年)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刻石建于太学,隶书体,世称“熹平石经”。

  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具为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汉代立五经于学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博士考试亦常因文字异同引起争端,甚至行贿改兰台漆书经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碑高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