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汀-萨克丁魔法学院进入戒严状态之后,伊玛去找行动负责人了解情况。在得知戒严期间外来人员不得离开学院的事情之后,他想让行动负责人稍微通融一下,让和言家兄妹与瑞汀离开学院。
行动负责人很想卖伊玛这个面子,但是莫里丁下了死命令,不许任何人出入学院,连科尔纳特家族的人都不例外。他不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违背莫里丁的命令,只能表示他会派人向莫里丁汇报此事,在得到命令之后才能放人。
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传信的人才匆匆赶回来,带回了莫里丁的命令。莫里丁没有同意放人的请求,他给伊玛写了一封信,信上说在部队发生大规模调动之后,萨克丁城的第九区和第五区发生了小规模暴乱,是说萨克丁城也不安全。莫里丁的意思是,先让这些人在魔法学院暂住一段时间,那里相对来说还安全一些。
伊玛带着信回到麦尔的宿舍,将信念给众人听。众人听了信的内容之后,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与此同时,魔法学院第一宿舍区,16号宿舍楼,01室。
16号宿舍楼01室对于真理会而言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因为这里是格瑞曾经的宿舍,也是第一批真理会成员发现那张藏在墙壁夹缝当中的信的地方。在真理会建立之后,这间宿舍一直是空着的,16号宿舍楼的住户也只能是真理会的成员。平日里真理会的人不会在这里开会,只有在遇到特殊情况或是紧急情况时,才会在这里召开特殊会议。
客厅中围坐着30名学生,1名导师,以及莱汀-萨克丁魔法学院监督处处长阿米莱诺?基底斯。阿米莱诺是真理会的现任会长,也是真理会的创立者之一。其他的四十二人都是真理会的核心成员,级别为“议员”。
在30名学生中,年纪最小的也有三十二岁了。他们保持学生身份是为了方便活动,所有人都是故意留级的。而那1名导师,则是和阿米莱诺一同创立真理会的人,是真理会的第一批会员。
按照真理会的编制,每名议员手下有3到6个小组,小组设立小组长,与议员单线联系。每个小组的编员为6到10人不等,这些人被称为会员,会员与小组长也是单线联系。会员手下会有-5名被考核者,被考核者与会员也是单线联系。
会长手下有一个“行动大队”,大队长目前由阿米莱诺兼任。行动大队以下设8个小组,每个小组编员0人左右,都是会员,会员以下有-5名被考核者,被考核者与会员同样是单线联系。
当然了,这是理论情况下的编制,实际情况则是所有小组都处于严重超编的状态。按照理论上的编制,算上被考核者的话,真理会现在的总人数在六千人到七千人之间,但实际的数字却超过了五万。
黛丝是真理会的会员,雀斑少年和有痣少年,以及普通男杀手,都是她手下的被考核者。雀斑少年和有痣少年是她自己发展出来的被考核者,普通男杀手则是小组长从其他会员手下调过来的。除了这三人以外,黛丝手下还有五名被考核者,分别是她的室友,以及她的四名女仆。
真理会的成员大部分都在萨克丁城及其周边的小镇、村庄里,在莱汀-萨克丁魔法学院内的成员只有几百人,其中半数以上是被考核者。阿米莱诺利用自己在监督处的权力,让真理会的成员自由出入学院,对学院以外的组织进行遥控式管理。
现在莱汀-萨克丁魔法学院被封锁,真理会无法将消息传到外部组织。外部组织和总部断了联系,同时萨克丁城出现大规模军事调动,军队还是朝着莱汀-萨克丁魔法学院去的,这让一些小组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布莱特魔法师协会已经发现了真理会的总部。他们擅自组织了起手下的会员和被考核者,给他们分发武器,在城内发起暴乱。
想当然耳,这些小鱼小虾只蹦跶了几下被军队碾成了碎渣。两场暴乱共造成五百多人死亡,伤者超过一千人。死伤者大部分是真理会的人,还有一少部分是平民,军方的伤亡只有不到两百人。
让军方意外的是,参加暴乱的人没有一人主动投降,伤者也拒绝军方的救治,还有人攻击军医。愤怒的士兵们杀死了一些俘虏,结果剩下的俘虏不但没有老实下来,反而要和军方拼命。一些轻伤员试图从士兵手中夺取武器,但只有极少数人成功。
最终军方只得到36名俘虏,这些俘虏都是重伤员,军医在对其进行必要的救治之后,科尔纳特家族的人把他们带走了。科尔纳特家族的人对俘虏连夜进行审讯,只有三名被考核者招供,但他们知道的事情太少了,他们的上级又已经死了,所以他们招不招供对于科尔纳特家族来说没有任何区别。
外部组织陷入混乱,总部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阿米莱诺非常焦虑,他迫切的想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更想知道科尔纳特家族为什么要封锁莱汀-萨克丁魔法学院。
“……我问过这支军队的军事主官,他表示军队只是奉命办事,并不清楚他们来这里到底是做什么的。以我的能力,最多只能接触到这个级别的人,无法获得更多的情报了。”
在阿米莱诺的发言结束之后,议员们陷入了沉默。在没有摸清对手的意图之前,他们不能做出任何行动。如果科尔纳特家族并没有发现真理会的总部,那么他们的行动会暴露总部的位置,遭到军队的围剿。
事实上莫里丁确实不知道真理会的总部在哪里。真理会的活动主要是在萨克丁城,所以莫里丁一直以为真理会的总部在萨克丁城内的某个地方。他派军队到莱汀-萨克丁学院实施戒严,为的是打草惊蛇,免得真理会对魔法学院的学生下手。
等——真理会现在能做的只有等,处境十分被动。在等待中,真理会的核心成员们要承受极大的压力,然而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承担不了这么大的压力。
十分钟后,一位高瘦的,学生模样的人紧紧攥住拳头,站起身来说道。
“会长!我们起义吧!”
起义,是造反。推翻信仰无神论的,科尔纳特家族掌管下的布莱特魔法师协会,建立一个信仰光明神的,人人平等的,由正直者主导的新政权,这是真理会的最终目的。
真理会的核心成员们坚信,饱受莱汀魔法师压迫的平民们会支持他们,因为真理会能为他们伸张正义,粉碎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真理会中的成员大部分是平民,所以一直以来,阿米莱诺与议员们致力于研究平民对付莱汀魔法师的方法,而格瑞率领三万泰容联军击败十五万莱汀联军的战例,是他们研究的最佳对象。
莱汀魔法师并不是无敌的,只要肉身受到伤害,他们会受伤,会被杀死。根据传言,格瑞在出阵前召集全军将士,在他们面前脱掉上衣,从中随便选出一人,给了他一把匕首,让他将匕首刺进自己的左臂。那人不敢,格瑞直接构建出一支魔法箭,对他说,如果你不把匕首刺进我的左臂,我轰烂你的脑袋。
那人被逼无奈,只能将匕首刺进格瑞的左臂。格瑞在受伤之后立刻走到高处,给所有人展示自己所受的伤,并大声对他们说,莱汀魔法师也是人,被杀会死,没什么好怕的。在这之后泰容联军对莱汀魔法师的恐惧大大减少,士气大振。
随后格瑞又向将士们说明了莱汀人的政治体制,让他们知道只要被莱汀人的魔法师协会统治,会受到莱汀魔法师的剥削与压迫。这些人在泰容贵族的统治下也会被剥削压迫,但和莱汀魔法师协会对异族的政策相比,泰容贵族对平民的政策简直不要太宽容。
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三万泰容联军同仇敌忾,视死如归。而十五万莱汀联军因为刚刚打了胜仗,对手的兵力又只有己方的三分之一,产生了骄傲轻敌的心理,在心态上已经输掉了战役。
格瑞将战场选在了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附近,他提前疏散了所有市民,在接战后佯装战败,退如城中。莱汀联军趁胜追击,包围了城市,想要全歼格瑞的部队。在巷战中莱汀联军发挥不出兵力优势,莱汀魔法师在巷战时被暗杀的几率也增加了很多,莱汀联军在攻城战中损失惨重。格瑞看准莱汀联军士气低落的时机,亲率一支精锐部队偷袭莱汀联军的大营,让莱汀联军阵脚大乱。
城中的泰容联军趁机杀出,大败敌军。在这场战役中,泰容联军的阵亡者超过一万人,战后几乎人人带伤,却无一人临阵退缩。莱汀联军阵亡五万余,其中有大约一万人是在战斗中阵亡,剩下四万人是在溃退时被泰容联军杀死的。据说败军逃了三天三夜,泰容联军追杀了三天三夜,直到精疲力竭才停止追击。此外,莱汀联军还有三万余人被俘。
以三万人对抗十五万人,毙俘八万余,不论己方损失如何,这都是非常惊人的战绩。整个莱汀世界都被吓破了胆,生怕格瑞率领几十万泰容大军推翻魔法师协会的统治,所以急忙与泰容人签订了和平协定,连已经占据的土地都全数退还。
在总结了这场战役之后,真理会的核心成员们认为格瑞获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消除了士兵们的恐惧,并激发了他们的战斗热情;其二是选择了正确的战场,抵消了兵力方面的劣势。
真理会的核心成员将这两个因素当成战胜莱汀魔法师协会的法宝,对此深信不疑。他们不断的给成员灌输不畏惧莱汀魔法师的思想,反复强调魔法师协会对平民的剥削与压迫。他们认为城市战是莱汀魔法师的短板,又制定了“先夺城市,后取乡村”的大战略,尽量避免与莱汀魔法师在非城市环境下作战。
由于格瑞是个有神论者,真理会也抛弃了无神论,改信光明神。他们总结了格瑞发表的神学言论,在市井间放出“任何人向光明神祈祷,都会得到怜悯”的流言,瑞汀是听到这个流言之后才开始信仰光明神的。
为了保证起义成功,真理会做好了完全的准备。他们在萨克丁城的几十个隐秘据点中存放了可以武装两万人的武器装备,并号召会员和被考核者自己自备武器。据核心成员们的保守估计,在起义后他们可以直接获得两万到三万名悍不畏死的士兵,足以在内部攻占整个萨克丁城。
然而这点实力在整个科尔纳特家族和布莱特魔法师协会眼中,只能勉强算是个大麻烦。一群拿着武器的人聚在一起不见得是军队,二十九村里的暴乱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可惜真理会的核心成员并不知道这场暴乱,所以在他们看来,他们已经具备了推翻科尔纳特家族和布莱特魔法师协会的力量。
让人感到讽刺的是,这群想要推翻莱汀魔法师协会通知的人,恰恰是莱汀魔法师,平民阶层只是响应了他们的号召,并非是主导者。这些理想主义者幻想着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自由国度,可是他们之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把自家的仆人当成一个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看待,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说一套做一套。
阿米莱诺没有被压力冲昏头脑,他知道现在不是起事的时候,因为军队已经有所准备,和他们硬碰硬的话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他没有接受那名议员的建议,在安抚了众议员一番之后,他要求议员们做好突围的准备。只要军方有所行动,他们会在第一时间突围,去萨克丁城集结人马起义。(未完待续。)(83中文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