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奋斗史

第102章,饥荒

初唐奋斗史 梅花糕儿 4939 2024-11-17 17:57

  误会总有解开的那一刻,许泽轩的不满,并没有维持多久,很快他便从长安城来的天使口中,了解到了李二没封赏自己的原因。

  心中的怨气是化解了,然而在回京的途中,他并没有那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得意。

  这倒不是他骨子里对升官发财一点兴趣都没有,而是因为一路之上的所见所闻,让他怎么也得意不起来。

  生活在21世纪的人,很少能够体会到长时间饱受饥饿的滋味。

  现代社会,餐饮、物流行业都极度发达,肚子饿了就算没有外卖,也总能轻易找到售卖吃食的店铺。

  即便生活在经济、交通不怎么发达的农村,也不难找到卖速食品的小卖部。

  就算是许泽轩这种,从小生活在孤儿院的人,他们的生活条件或许没那么好,吃的也很一般,但最基本的温饱,还是可以保证的。

  可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不饿肚子,却是许多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盛世。

  中国古代有很多所谓的盛世,比如说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然而,这些所谓的盛世,绝大多数都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比如康乾盛世,当许多辫子朝的官员,不停的对皇帝歌功颂德,大肆鼓吹盛世来临的时候,他们根本注意不到,老百姓们正在偷偷抱怨“康熙康熙,吃糠拉稀。”

  事实上,就算在太平年景,古代的百姓,也就能勉强混个温饱。

  而所谓的盛世,则只是在温饱的基础上,能有些结余,让一小部分百姓,能够在节日之外,吃上一两顿肉。

  贞观固然也是一个盛世,然而盛世的开头,至少要从贞观四年开始算起。

  李二刚刚登基的那几年,关中百姓真的是多灾多难。

  贞观元年的大雨、霜灾,直接导致了庄稼欠收。

  贞观二年三月的大旱,四月的蝗灾,更是差点让百姓颗粒无收。

  即便朝廷已经拨款赈灾,李二陛下更是出钱替不少百姓,赎回了他们卖掉的子女,可饥荒并没有因此缓解多少,依然在整个关中蔓延着。

  说不上饿殍遍野,但饿死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朝廷在施粥,但这粥薄的能倒映出人的影子不说,里面还经常会参杂一些沙子。

  后世某电视剧中,有这么一段,皇帝问手下的大臣,朝廷赈灾时,怎么才能保证难民以外的人,不来占朝廷的便宜,不来领朝廷布施的粥。

  当时和珅出了一个主意,说在粥里撒上一层灰,这么一来不是真正饿肚子的人,就不会来抢粥喝了,皇帝一听连连叫好。

  可这样的场景,终究只会出现在电视剧中,纯属不了解古代百姓苦难的现代人编造而成。

  事实上早在唐朝甚至更早,官员们就想出了不让难民以外之人占便宜的方法——在粥里掺沙子。

  掺了沙子的粥,可比洒一层灰的粥,要难吃多了,也就比观音土强上些许。

  如果不是日子实在过不下去,骄傲的关中百姓,绝对不会去碰这种食物。

  可偏偏就是在发放这种食物的粥场前,许泽轩看到了一条条由灾民组成的长龙。

  双目无神,面黄肌瘦,没有半点对生活的憧憬。

  “或许,我真的应该为他们做一些什么!”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许泽轩不是圣人,他不会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如果事情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他也不介意出手帮一把。

  ……

  ……

  许泽轩一路上轻车简从,本就走的极为迅速。

  当他进入关中,见到关中百姓的惨状后,心里更是憋着一股劲,赶路的速度不免又快了几分。

  日夜兼程之下,他和牛老实以及几个护卫,只用了不到十天的时间,便从朔方西城,回到了长安。

  “爵爷已经到了关中,随时都可能回府,这些日子大家都精神点。

  出征将士凯旋归来,正是彰显我许家名望之时,到时若是有人出了差池,老夫定不会轻饶!”文水县男府内,福伯一脸正色的训斥着自家的仆役。

  自从牛老实,把许家当年的一些老人请回来之后,他肩上的担子,明显松了很多。

  两个月的时间,足够让他把店铺中大大小小的事情交接完毕。

  如今他的主要精力,已经顺利的从管理、经营店铺,转移到打理文水县男府上。

  “不用那么麻烦,我已经到家了!”许泽轩当然明白福伯的苦心,也清楚出征将领得胜归来之时,需要走哪些程序。

  在大唐生活了大半年,他早已融入了这个时代。

  出征将士得胜归来,必定会受到百姓夹道欢迎,男子鞠躬,女子作福,这是出征将士该有的荣耀。

  可享受荣耀,也得分清楚状况,现在许多关中百姓都在挨饿,他哪有心情享受荣耀。

  “福伯,让人准备一下,我要洗澡,梳洗完毕后,还要入宫面圣。”没有人在外迎接,没有任何排场,他只是简单的吩咐了一句,便朝着自家厨房走去。

  入宫面圣,要注意仪容仪表,同时也要喂饱自己的五脏庙。

  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思考,有力气干活。

  这次关中饥荒,规模不小。

  朝中官员,经过李二陛下吏治整顿,留下来的基本都是能臣,然而以目前的粮价,以国库目前的状况,要拿出足够的粮食来赈灾,几乎不可能。

  想要拯救大部分灾民,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赈灾的同时,还能给朝廷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填上因为赈灾而产生的窟窿。

  结合以上两点分析,最好的赈灾方法,莫过于以工代赈。

  通过让灾民工作,给朝廷给国库带来收入,然后再把这部分收入,反馈给灾民,让灾民能够填饱肚子。

  至于要让灾民做什么工作,在回来的路上,许泽轩也有过相关的考虑。

  人生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米是目前最急缺的东西,且大部分掌握在朝廷、世家、大粮商手中,想要在米上做文章,难度着实太高,风险也很大,暂时不予考虑。

  至于油和茶,在唐时还属于奢侈品,想要在其中得到利润不难,但需要时间推广。

  许泽轩或许等得起,但灾民可等不起。

  排除以上几个选项,最适合做文章的,莫过于柴和盐。

  古代生活中,家家户户都要用到柴,而柴的最大作用,就是烧火,它的地位并不是不可取代,比如说煤就可以取代柴。

  煤的使用,在后世十分普遍,无论是在工业上,还是在民用方面,我们都可以看见煤的身影。

  拥有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许泽轩自然知道,该如何发挥出煤的价值。

  可煤的价值,固然极高,但真的要把这种价值开发出来,却也不容易。

  开采、加工、销售。这三个步骤中,比较难的加工问题,对于许泽轩来说,并不算是问题。

  他有方法,让烧煤的人不中毒,也十分确定,煤的燃烧效果要比柴好,难的是如何开采和销售。

  后世之人,经历了信息大爆炸,在见识方面自然是远超古人,可真正下过煤矿的,又有几个?

  大多数人对于煤矿的概念,也就停留在影视作品、或纪录片中,许泽轩同样如此。

  他不懂得开采,若是任由唐人把煤矿当成金矿、铜矿那样处理,那么他的善举,到最后有极大可能会给他惹出大祸

  至于销售,若是放在几个月前,根本算不上是问题。

  那时候天气寒冷,家家户户对于柴火的需求量都很大。可现在已经是农历四月,天气渐渐转暖,人们对柴火,对煤的需要,也随之降低。

  需求量少了,销售的难度自然就提上来了,毕竟一个销售再怎么厉害,也很难把梳子卖给和尚。

  煤确实可以赚钱,不过需要配套的技术,在大规模开采之前,必须保证矿洞不会坍塌。

  鉴于有诸多难点,光凭此一项得到的利润,很难满足所有灾民的需求。

  考虑到了这些,许泽轩又把注意打到了盐上面。

  古往今来,人类主要从四种途径获取盐。

  其一,海水。

  海洋面积占地球总表积的70.8%,海洋的平均深度约3800m。海水中已发现含有 80多种化学元素,形成多种溶解盐,总含盐量3.5%左右。

  其中氯化钠的含量为2.7%左右,是重要的制盐原料。

  其二、岩盐。

  地壳中的氯化钠固相沉积物。是在封闭、半封闭的沉积盆地中,有利的地质构造和干旱气候条件下,富含盐分的水体逐渐蒸发、浓缩、沉积而成。

  其三、盐湖。

  第四纪以来形成的石盐和卤水矿床,分布在世界干旱的内陆闭流区,分为南、北半球两个盐湖带和赤道盐湖区,以北半球盐湖带为主。

  一般为固相和液相共存,也有卤水湖和干盐湖。

  其四、地下天然卤水。

  沉积岩形成时,封存在矿物或岩石缝隙和裂缝中的海水、地下含盐泥浆冷却时凝成的卤水或地下溶滤盐类矿物而形成的卤水。

  ……

  ……

  获得盐的途径,虽然多种多样,不过人类最开始的食用盐,全部都是海盐,而古人对于煮海盐,有个更为形象的名字叫“熬波”,也叫煮海熬波。

  在许泽轩的印象中,古人用盐,多数都是熬波所得。

  所以他准备如许多历史穿越小说那样,通过从岩盐、卤盐中提取食用盐,来让灾民们度过这次饥荒。

  然而经过一番询问、一番调查,他发现这一想法并没有实现的可能。

  事实上,早在汉朝时期,人类就学会了平地取盐。

  《蜀王本纪》中记载:汉宣帝地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翻译成白话文,大概就是汉宣帝地节年间,开始打盐井。

  同时,汉朝也开始依山取盐,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都曾经靠山煮盐和铸钱,并且都以此积累起来的财富而反叛。

  既然岩盐、卤盐都已经出现,那么许泽轩只能退而求次,把目标转移到,如何提高制盐效率,降低成本上。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制盐的方法,其中《天工开物·作咸第三·海水盐》中说: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无雨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矛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朝露气升腾,则其下盐茅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这是种非常原始,也非常缓慢的制盐方式,光是前期就先要在海边种盐,就是把一些稻谷杆什么的撒下,等明天雾气升腾凝结出来的盐雾,再连着这些茅草一起去煎,后面还有无数的工作。

  明朝制海盐的效率都那么低、难度那么高,在明朝之前的唐朝,也不会先进到哪里去。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海盐、湖盐、井盐,大体都是取卤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风吹日晒,水分蒸发后便能得到盐。

  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盐民才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从而结束了煎盐的历史。

  许泽轩想要从制盐中获利,赚取足够多的银钱,唯一的办法,只能是通过晒盐之法,生产出更廉价,杂质更少的盐。

  一些南方地区,阳光充足,是晒盐理想的场所。

  简便的方法,莫过于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存在池中,在阳光下蒸发结晶成盐。

  海盐如是,岩盐也可以用相同的办法。

  眼下已是四月份,早已过了立夏,天气渐渐变热,光照也越来越充足。

  这样的条件,配合后世的制盐之法,想必不难做到降低提取成本、提高盐的品质,以粗盐的价格,售**精盐品质更好的盐……

  在吃饭、洗澡的过程中,许泽轩默默整理归纳了一番自己的想法,待他换上官服,乘坐上马车,走在去往皇宫的路上时,一封格式工整,有理有据,让人难以反驳的公文,便彻底在脑海中生成。

  等来到皇宫门口时,新鲜出炉的奏折,已经被揣入了袖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