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看到张仪把到手的宝物又给收了回去,急得伸手想要阻拦,心里也动了强抢的念头。但是,仔细一想:“这尽管是在自己的府上,可张仪等人来者不善。早听说秦国的武士都是执行命令时不要命地拼杀,如果是血溅当府,不仅自己损失惨重不说,而且即便抢了过来,府上从此染上了那腥臊的血气,也总归是不吉利的。”
况且在靳尚看来,只要是在楚国,有什么事不能通过自己的权势和手腕加以解决得呢?以权势能得之,何必动刀动枪的。
靳尚咽了一口口水,他向张仪说道:“张丞相有什么事情,就尽管说来听听,楚国虽大,但是还没有我靳尚办不到的事情。”
张仪也直言不讳,说道:“我此行来楚国的目的,就是要说服楚国,从韩国的渑池前线撤走军队。我听说老王熊商已经因病重而不能主持朝政,现在由太子主事,靳管家是太子府的红人,不知你能否劝说太子答应从渑池撤军呢?”
靳尚听了之后,沉默了半晌,他有心答应下来,可是自己实在是没谱儿。今日说个大话倒也不难,可是他日兑现不了,岂不是惹了一身骚。
靳尚说道:“我虽然在楚国有门路,可是张丞相所求,乃是军国大事,我一个内臣,不便直接插手。咱们都是明白人,我所图者不过是张丞相的宝物和钱财,但是我办不到的事情,就是当场答应,拿了你的东西,将来恐怕也会生出变化。”
靳尚言中之意,又把问题推给了张仪,那意思就是说,“我的能力如此,我可以答应努力去做,但是最终的结果却不能预料。”
靳尚也是一个心思颇为缜密之人,他心想:“反正你张仪是有求于我,我拿钱办不办事,都在于我的心情好坏。如果你觉得我不成,那就另请高明吧。”
张仪哪里看不出靳尚的心机所在!他更是早预想到靳尚的拿钱不办事,所以准备好了完整的应对策略。他装作非常失望地“哦”了一声。
张仪回道:“如此说来,这劝说太子的事情,靳管家是有难处的,我也能理解。”
他转而有道:“不过,我有另外一个思路,也许能够奏效。”
靳尚紧盯着张仪,问道:“是什么思路,张丞相讲来听听。”
张仪回答:“你看这样行不行。我听说太子非常宠爱郑袖,郑袖之言几乎句句是从。如果通过郑袖,向他吹个耳边风,说不定太子就能听进去了呢?”
靳尚觉得有理,他一拍面前的几案,说道:“这个主意不错,通过郑袖说服太子,可保此事成功个七、八成。”
他接着也心头犯难,说道:“可是,郑袖一个妇道人家,她凭什么为了这军国大事去操心呢?这是一个难题。”
张仪早已想好了计划,他回道:“我知道靳管家与郑袖亲近,郑袖对于你十分地器重,非常信赖你。我现在只求你一件事,那就是让我与郑袖见一面,我不仅要给她献上重礼,而且亲自劝说于她。你看如何?”
靳尚听到张仪的第二个请求,觉得非常的轻松,因为他与郑袖的关系可谓格外深厚。他说道:“张丞相的这个要求倒不是什么难事,我把郑姑娘带到了府上,安排你们见面就可以了。但是,你先前答应的宝物和钱财会不会少给我了呢?”
张仪想了一下,他并非因靳尚所帮之忙不够,而不愿把准备好的财宝给他,而是要吊一吊靳尚的胃口。总之,张仪是怀着小心与靳尚打交道,一定要防止这种极可能言而无信的局面出现。
他回道:“只要是靳管家有诚意,我们秦国是绝对不会在乎这么一点财宝的。我有一个疑问,有关靳管家的私人问题,不知当问不当问?”
靳尚回答:“张丞相尽管问来。”
张仪看了一眼靳尚,发觉他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态,就问道:“我听楚国本国之人,甚至是秦国人都传言,靳管家与郑袖如同一家人一般亲近,不知这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纯属于我个人的好奇之心,如有不便,往靳管家海涵。”
靳尚却并没有认为张仪之问有什么不妥,因为这层关系正是靳尚的得意之处。他哈哈一笑,说道:“这就是我本人的先见之明了,寻常之人哪里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你可知道,当年郑袖姑娘出嫁给太子芈槐时,我是从郑家跟着姑娘陪嫁过去的。那时很多人劝我不要这么做,大家都不屑一顾,现在他们后悔也来不及了。”
张仪“噢”了一下,他夸赞靳尚道:“果然是靳管家有眼光,哪里是一般人所能比拟。”张仪伸出了大拇指,说道:“这世上就没有卖后悔药的,如果当初大家都能看到你靳管家今日的风光,不知多少人抢着要陪着郑袖姑娘一起嫁过去呢。”
靳尚听了张仪的附和与赞美,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张仪此时方才明白靳尚与郑袖亲近关系的由来。他想到:“敢情当年靳尚是做了惨重的付出的。那太子府是什么地方,他靳尚一个男人家的,怎么会随随便便地就陪嫁过去呢。原来他是自宫以求入,才最终以娘家人身份进入太子府的。”
当然,由于是娘家过来的人,自然与郑袖有着天然的亲近,这也是人之常情。
靳尚听闻张仪的赞美,得意地笑了好一会儿,之后为了显示自己与郑袖关系的非同寻常,靳尚在冲动之下,说道:“这太子府谁人不知我靳尚的本事,就连那最绝密的东西,我也知道得一清二楚,比如太子为什么对郑姑娘言听计从。……”
靳尚说到这里,感觉到自己有些说走了嘴,住口不言。张仪听到他的话中隐藏着很深的秘密,正在侧耳倾听,却发觉靳尚停了下来。
张仪当然不甘心,他又追问了一句:“啊,这里面有什么蹊跷?真是难以明白。全赖靳管家相告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