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7月28日10:00卡缅斯克沙赫京斯基联军西南方面军、东路军前敌指挥部
在协约国联军最初制定的乌克兰战役计划中,东路军由日本第三军柴五郎中将第十二师团主力,配属联军中国第二十师的师属装甲团组成,叶戈罗夫中将的察里津集团军的一个步兵师,同样配属作战。WWW.tsxsw.COM
西南方面军东路军的前敌总指挥为第十二师团师团长柴五郎中将,板垣征四郎大佐担任参谋长,叶戈罗夫中将担任副司令和副参谋长,东路军前线一梯队同样是4万余人,叶戈罗夫中将带领察里津集团军剩下的2个步兵师为预备队驻守察里津一线。
根据原有计划,在乌克兰战役中,东路军的任务,是在战役中路军战役打响一至二天后,从战役出发集结地卡缅斯克沙赫京斯基一路向东,第一步攻克卢甘斯克,第二步拿下西南方向的德巴尔切夫,之后兵分两路,一路继续向西南方向进军,攻克顿涅斯克,之后南下打到海边的马里乌波尔,再横扫亚速海沿岸,拿下别尔江斯克,另一路一路直接向西,目标是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根据联军司令部作战室的兵棋推演,西南方面军东路军的任务复杂而艰巨,因为之前那里是顿河哥萨克白卫军和乌克兰势力互相渗透的地区,而且地形相对也比较复杂,区域又大,因此,东路军是否能很好,对日本第十二师团师团长柴五郎和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大佐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随着吴佩孚的南方面军迅速发起了南方战役,并且整个顿河及北高加索自治共和国在邓尼金的主导下宣布效忠伏尔加联邦之后,执行乌克兰战役东线进攻计划的西南方面军东路军的侧翼豁然开朗,南边的顿河及北高加索从敌对势力恍然间居然成了自家的后方,这就让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动起了脑筋。
“师团长阁下,诸位,我觉得,我们应该兵分两路,而不是局限在只从卡缅斯克沙赫京斯基这一个地方出击,南边的顿河及北高加索都已经在邓尼金的主导下主动加入了伏尔加联邦,虽然说要彻底平定和控制整个北高加索还有待时日,但是有吴上将和邓尼金在南边,我们的侧翼没有了后顾之忧!”
西南方面军东路军参谋长坂垣征四郎大佐站在地图前,用手里的红蓝铅笔指着顿河畔罗斯托夫和北面的新切尔斯克、沙赫特和新沙赫京斯克画了个圈,接着道,
“我们可以沿着这条线路,在新沙赫京斯克也集结一支队伍,和卡缅斯克的部队一起两路出击齐头并进,这样对方顾此失彼,将很难防守,顿涅茨煤田唾手可得,如果打的好,中路军还围着哈尔科夫的时候,我们已经迅速拿下了卢甘斯克、顿涅茨克,兵锋直指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
板垣大佐显然兴致勃勃,这个主意他已经在心里掂量了几天,随着东路军主力在卡缅斯克沙赫京斯基的集结基本完成,他觉得再不提就晚了!
“大佐阁下,新沙赫京斯克不过是个煤矿镇而已,而且属于顿河及北高加索自治共和国,那里是吴上将南方面军和邓尼金的防区,我们擅自进入能行么,这会不会影响到协约国联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之间的关系?”说话的是东路军副司令兼副参谋长叶戈罗夫。
在叶戈罗夫看来,协约国联军内部新成立的西南方面军以日本军队为主力,而南方面军以伏尔加联邦军队为主,加上以中**为主的中央方面军,俨然已经形成了联军内部的三大山头,这就跟当初苏俄察里津方面的南方面军和北面莫斯科直接指挥的东方面军之间差不多,要是直接跨防区调动和出击,牵涉的问题可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虽然也不过只有35岁,不过作为昔日苏俄南方面军中以军事专家的出身而跃居主力集团军司令员高位,这厮察言观色揣摩人心的能力相当强,非常善于和上司搞好关系,因此无论是苏俄中央委员约瑟夫还是苏俄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都把叶戈罗夫视为沙俄出身的青年将领中既对苏维埃无限忠诚,又真正能领兵打仗的主。
自然,这会儿无论是下野后被软禁在莫斯科的前察里津和南方面军的当家人约瑟夫同志,还是依然在苏俄中央和最高军事委员会拥有巨大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托洛茨基,都羞于承认当初看错了叶戈罗夫。
苏俄红军曾经的双子星座,在北面的东方面军是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在南边的南方面军则是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这会儿只剩下千辛万苦逃回伏尔加河左岸,回到萨兰斯克的苏俄第1集团军司令员岗位上的图哈切夫斯基一花独放。
而南方面军昔日的骄傲叶戈罗夫,和他的副手斯捷平一起都成为了苏俄的叛徒和罪人,这同时也给前苏俄中央委员约瑟夫同志的诸多错误中增加了一条罪状:用人失察。
当然,这用人失察的帽子只能暂时扣在死老虎约瑟夫.朱加什维利同志身上,可没人敢说苏俄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在叶戈罗夫的任用上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实对苏俄中央来说,这一切的耻辱仿佛已经被不经意的淡化和吹散,苏俄中央现在有意无意透出伏尔加联邦是友邦,而喀山的高尔察克匪帮才是不死不休的最凶恶的敌人的宣传口号。
既然伏尔加联邦是友邦,那么投奔了友邦的前苏俄红军高级将领,充气量只能算是人各有志的逃兵而已,再说是叛徒那就有点不给伏尔加联邦面子,尤其在双方就沙皇一家达成交换的交易,而且伏尔加联邦默认将向莫斯科出售石油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