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时代1900

第二百七十三章 谈判(中)

大时代1900 没落皇朝 4664 2024-11-17 21:50

  "呵呵,二爷知道世凯苦衷的,在其位谋其政,世凯忝为山东巡抚,有些事儿也是做不得的!"

  苦笑了一下,袁世凯也说出了自己的底线,现在他更清楚李二爷的目的了,只怕这次又要拿山东的土地顶账喽...

  山东这地方,对于朝廷而言,位置比南方要重要的多,自大清开朝,山东的变乱都会影响到京畿地区,李二爷在山东大肆兼并土地,这对朝廷可不是什么好事儿,一旦将来李二爷事败,经手人也难免受牵连的,这样事儿,避之都唯恐不及,接手、经手,袁世凯不敢。

  "士骧,老袁一开口,事情也就清楚了,你知道贝勒爷要什么吗?"

  袁世凯是个油水珠滑不留手,但在这事儿上桂顺是占了绝对主动的,袁世凯可以逃,但京师的官员们逃不了,袁世凯退避三舍,李大成也只好拿着杨士骧做大枪了。

  "二爷,凡事有度,几万万银子,只怕买的下整个山东了,这于贝勒爷不利!"

  路上杨士骧跟袁世凯也交流过桂顺的目的,两人心里其实也明白,桂顺讨债这事儿,只怕怎么也脱不开山东土地的,杨士骧这话也是实话,地多了未必是好事儿的,容易遭朝廷忌惮,这话说的算是实在,若是说给顾其行,那老师爷说不定就会思量思量,这位也不愧是李鸿章幕中的青云兄弟,心机没的说。

  但李大成不是顾其行,他是想看着大清灭亡的,即便出了变故,大清一时半会不亡,李大成也会在底下推动其灭亡的,大清是一国崛起最大的障碍,一旦没了用处,留它又有何用?

  但话不能这么说,李大成斟酌了一下,一脸正色的开始阐述自己的理由了。

  "若我说,这是贝勒爷对朝廷的一片苦心呢!两位信不信?"

  李二爷一脸正色,但在杨士骧、袁世凯看来,这话说出来谁信?妄图占下一省的官产土地,这要是一片苦心的话,那贪赃枉法就是天经地义了。

  听了李大成的说法,袁世凯与杨士骧相对苦笑,这也太不要脸了,虽说混官场需要皮厚心黑,但这皮太厚心太黑,也不成啊!

  "不信?老袁,我本以为你会信的,德国人的《胶澳租界条约》,朝廷这边一直没签字吧?

  山东是紧邻京师的大省,人口众多,土地稀缺,不签就对了,但以后难免要有外事麻烦的,若转官产为私产,朝廷这边也就多了一个借口。

  即便朝廷那边谈不拢,贝勒爷还可以接茬谈私产的,贝勒爷不缺钱,该卖的地不要钱也能卖,不该卖的地,给个金山也不能卖!

  你们说呢?"

  李二爷一提条约的事儿,袁世凯这边眼睛一亮,这位果真是厉害啊!条约都能成为贪赃枉法的凭借,把损公肥私的事儿说成是为国为民,而且让人找不出反驳的理由,有这位李二爷在,桂贝勒怕是短时间内是倒不了的。

  "二爷的主意不差,但胶济路沿线的土地,德国人已经多方打探过了,这样的法子怕是不成!

  一旦德国人逼迫朝廷,这地该卖还是得卖!"

  李二爷的法子不错,袁世凯也赞叹,但他不能点头,这位爷说出了这样的理由,只怕图谋的也不是胶济路沿线的那点地,仔细的想了想之后,袁世凯这边有种不妙的感觉,莫不是...

  "袁大人,二爷的法子或许可行,只不知道,二爷可以免去多少的债务呢?"

  杨士骧没老袁那么大的野心,他来山东也主要是为了平事儿,李大成说的路子,是个不错的法子,这样一来事情就能妥善解决了,现在的杨士骧跟袁世凯的地位也差不多少的,所差的无非是官职而已,论资历论学识,袁世凯还是不及杨士骧的。

  "萍石...唉..."

  杨士骧与袁世凯立场不同,一听杨士骧的话,袁世凯就是想劝也晚了,只能巴巴的看向了李二爷。

  "自然可以全免,山西请旨写十几处,至于实际么...

  山东的全部官产!"

  李大成一句山东的全部官产,杨士骧也无奈苦笑了,山东的官产有多少,除了在册的土地房产之外,所有东西都是官产,李二爷全要了,就等于要了大半个山东啊!这样的交易,数遍大清,哪一个敢跟他做呢?

  "二爷玩笑了,这事儿办不得!充其量,只能是胶莱的官产,再多,世凯也是无能为力的。"

  "胶莱的官产?崂山算吗?"

  "二爷,您别难为世凯,崂山乃是山东道教重地,不可买卖的!"

  李二爷提到崂山,袁世凯又是一阵苦笑,果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呐!

  "那咱们就不必谈了,你们让那些人准备还债,我这边督促振威军讨债,至于谁死谁活,咱们说了都不算,看欠账!"

  谈不拢就不能再谈了,李大成这边对于土地山林的需求很大,一个胶州府是满足不了的,连胶州府都不能谈,这谈判也就没多大意义了。

  "二爷且慢,您总得说说你的低价,咱们也好有来有去嘛!"

  李大成不想谈了,袁世凯又出言阻拦,事情不能再闹下去了,越闹代价越大,闹到最后,弄不好他也要受牵连的。

  "好!那我就说一说,两道的官产,一登莱青胶道、二兖沂曹济道,没有这两道的官产,就别谈了!"

  登莱青胶道、兖沂曹济道,再加一个济东泰武临道,就是整个山东呐!两道官产就是大半个山东的官产,除去那些没什么用处的土地山林之外,大半个山东的官田、矿场都要归到桂贝勒的名下,这里面的帐,可不是几百万的事儿,这些土地山林,弄不好真的值几万万的。

  山东三道,桂贝勒占两道,那以后的山东巡抚,就是桂贝勒的看门狗了,听着这样的代价,袁世凯也有转头就走的想法,但走得了吗?

  "二爷,可否让世凯跟萍石商量一下。"

  "可以!"

  李大成转身离开船舱之后,袁世凯跟杨士骧就交流了起来,事情其实也简单,就是如何让桂贝勒罢手而已,两人拢了拢桂贝勒那边的筹码,再看看了己方的筹码,知道山东两道的官产是非让不可了。

  让自然也不可能全让,能让的也只有官田荒山这一类的土地而已,矿场名山,是不可能让的,即便两人不点头,京师的那些官员也会点头,他们能做的不过是拖延一些时间而已。

  时候不大,两人就给了李大成准确的说法,可以让,但需要时间,李大成这边自然也点头认可,许多事儿急不来的。

  "除此之外,这几个人你们要杀掉!"

  认可了谈判的基本条件之后,李大成接茬开价,拿出一份名单放在了两人的面前,名单上的名字不多,只有五六个。

  "二爷,不是说事情揭过去了吗?为何还要杀人?"

  不看名单,袁世凯直接提出了疑问,服软归服软,但桂贝勒也不能欺人太甚的。

  "你自己看看都是什么人,这几个,挪用医府的粮食,高价卖给山东粮商,威胁振威军要解散学童营,你们真以为贝勒爷是软柿子呐?

  实话告诉你们俩,这几个人属于贝勒爷必杀之人,你们可以不认,但以后出了事儿,就别想坐下来谈了。"

  名单上的几个人,也算是胆大包天之辈了,威胁解散学童营,倒卖学童的口粮,这几个官员南北都有,李大成早已派人出去控制他们的家眷了,银子的事儿,李大成可以睁一眼闭一眼,但学童伙食的事儿不成,这几个人必须死的灭门死的绝后,不然不足以泄愤。

  "咱们认了!"

  扫了一眼名单上的人,见都是些六七品的小官,袁世凯也不犹豫,点头认可,杀就杀了吧!桂贝勒总要找回些面子的。

  "还有!"

  "还有?二爷,您这是要逼兔子咬人呐!"

  一听还有,袁世凯的脸色更为难看了,虽说在静海谈过一场,但袁世凯也没把李大成的话当真,他跟桂顺走不到一路,弄不好以后真的会对上,李二爷现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欺压,就是在损伤他的名声呐!

  一旦没了响当当的名声,他袁世凯靠什么在官场立足?

  "这是好事儿,涉及山东民生的好事儿!"

  "即是好事儿,贝勒爷自己挑头去干就好,没必要牵扯咱们吧..."

  不管好事儿坏事儿,袁世凯都不打算认下了,土地之事,需要京师的官员们说话,杀人的事儿,也是刑部该做的,再谈到山东的问题,就是他袁世凯自己的事儿了,宴无好宴、再一再二不再三,这位李二爷就是个扒皮的主儿,跟他谈好事儿,多半都是他的好事儿吧?

  "老袁莫急,听我说完,这好事儿就是在山东推广卢粟的栽植,说到卢粟,你老袁可能不知道是个啥,这东西就是甜高粱。

  不惧水旱盐碱,亩产三五百斤,青杆还能制糖,即便不能制糖也能喂养一些大牲口。

  山东尤其是鲁中济东泰武临道一带,这几年频发洪水,山东全境栽植甜高粱,虽说不能避免水灾旱灾,但能保证一定数量的粮食产量。

  老袁,咱们与老百姓是不同的,咱们做事要有其前瞻性,黄河夺泗之后,山东的河道大多淤塞,这才是山东连年灾荒的原因所在。

  老百姓不知情,只以为是天时不好,但真正做的不好的是山东的官员,今年以及今后许多年的山东必然年年水灾,所以咱们在谋划之时,必须要避免这些,这就是前瞻性!

  运河工程即将上马,山东段的河道疏通,也要纳入河道工程之中,河道未疏通之前,唯一的保粮手段,就是在粮食种类上下功夫,这推广甜高粱栽植可谓是正当其时呐!"

  李大成哗啦啦说完这些,不仅老袁愣住了,杨士骧的眼神里也充满了疑惑,这位是要干什么,按说他就是个杀人的屠户,为山东百姓着想?莫不是这甜高粱之事有诈?

  "二爷,您的说法让世凯不明白了,即是好事儿,贝勒爷一力担当就好,山东官府参不参与,并不影响大局吧?"

  袁世凯的疑问,让李大成很无奈,自己的说法在他们看来,恐怕就是事出反常必有妖了,这事儿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呐!

  "让我直说?那好,咱们就直说,还是牵扯到了振威军,几十万振威军,就是几十万大肚汉,振威军多半是山东跟直隶人氏,粮食解决不了,贝勒爷这边就会有麻烦,所以么...

  这推广甜高粱栽植的事儿,你们最好能延伸到直隶,这事儿说实话也不太好做,甜高粱的产量虽说不少,但高粱米不值钱,百姓不愿栽植,相对于谷麦棉花,种甜高粱的收益要小一些,所以我才会求你们出面。

  不是是求你们出面!而是要求你们必须出面!

  当然这事儿对你们也是有好处的,高粱米虽说不是好粮,但产量是有保证的,百姓的收入少了,但直隶山东的粮食多了,这样也能为你们减去一些麻烦的。

  我的法子其实也简单,不是让你们减税,而是加税,将甜高粱之外的作物加税三成,那种高粱就跟种谷麦棉花的收益差不多了,你们在直隶山东下政令,贝勒爷这边提供种子,直鲁两地,十万石应该差不多了,种子钱咱们不取分毫,这样老百姓有粮食果腹,振威军在北方有粮源,直鲁两地的官员可以有政绩,一石三鸟的好计策,两位不该拒绝吧?"

  用政令强行推广甜高粱,也是李大成的无奈之举,这段时间,大成公在胶州府试过,那边种植谷麦的比较多,谷麦的产量跟高粱差不许多,而价钱差了一半多,胶州府那边免费发放的卢粟种子,大多被百姓转身做了口粮,说制糖的事儿,百姓大多不信,为了粮食产量,为了大成公这边的经济结构,李大成只能向京师的官员们求助了,当然这个忙,他们也不能不帮不得不帮,不帮就是不想接着谈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