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脱坯(二)
马惠恩:“白头发老奶奶有这么多粮食?”
腊梅:“我已经问过了,有。你就甭惦记饭菜了,我再要三百斤来,一切都撂给伙房里,让伙房里给安排去。”
腊梅这样做也是为母亲考虑。上次盖北房,由于来的人多,拉的战线长,加之自己手头又紧,没有过多的富裕,把父母亲搞的焦头烂额。
这次自己手里有钱有粮食,多预备一些,全部交到队上的食堂里,也省的母亲操心费力了。
“这感情好!”马惠恩感动得眼里转起泪花儿:“腊梅,替我好好感谢感谢白头发老奶奶!”
腊梅:“干娘,你就?好吧!”走到背人处,闪身进了空间通道,来到前世现代。
多亏了前世现代的王店村就有米面加工处,腊梅借了王贵勇一辆三轮车,为了好搬动,把三百斤玉米分别装在十个编织袋里,到那里一会儿就加工好了。
在空间通道里把玉米面又装进六个布口袋,放在父母家成杂物的西耳屋里。
之所以来回捣换,是因为前世现代的人们已经不用布口袋了,装原粮一律用编织袋。
而现实中人们还不知编织袋是何物,用的都是自己织的粗布口袋。只有公家的面袋才是市布的。白头发老奶奶是神,用市布的说得过去。
腊梅背人处闪出空间,来到马惠恩跟前:“干娘,白头发老奶奶已经给了,说撂在了西耳屋里,你去看看。”
马惠恩到了那里一看,果然有鼓鼓的六个面袋子。解开一看,都是玉米面。用手摸了摸,玉米面还很温热——因为时间短,玉米面还带着机器的加工热度。
“怎么还热乎乎的?”马惠恩惊奇地说。
来帮忙的伯母景焕改、郑存梁的母亲瞿希景、峰婶子薛红莲闻听,也过来摸。
“嗨,还真是的,插进手去都感觉有点儿烫。”瞿希景惊讶地说:“难道是白头发老奶奶刚轧的?”
景焕改:“刚轧的也没这么烫呀?”
“问问腊梅,看看腊梅知道吗?”薛红莲随即把腊梅喊过来:“白头发老奶奶的玉米面怎么这么热呀?”
腊梅却摇着头说:“不知道。白头发老奶奶光告诉我准备好了,我连见都没见过。”
嘿!看这小谎话说滴!
景焕改想了想,自作聪明地说:“还须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的玉米面就是这样,过去我们一开始没动过,用的时候也就凉了。”
腊梅心中暗笑,把马惠恩叫到一旁,小声说:“干娘,还得你们给队长说去。白头发老奶奶是给你们的,这样做,也显得你们厚道!”
“我去说!”王长锁高兴地说:“白头发老奶奶对咱家太好了,这五百多斤玉米面儿,咱全交给队上,让一队上的人都沾沾白头发老奶奶的光!”
王贵兰闻听也很高兴:五百多斤玉米面儿啊,一队上的人吃一天富富有余。有这一天的纯粮饭食,十一队的人又能挺几天。
于是,一个家庭的私活儿,变成了一个生产队上的活动。除了几个半劳力和辅助劳力应付队上的农活外,其余的全参加了脱坯!
昨天晚上就闷好了一堆土,是预备给六个人用的。一下子增加了好几倍人,大伙儿只好又重新推土、担水、铡麦秸、和泥。
原来,脱坯的泥是要提前闷上的,便于土充分吸收水分,第二天和起泥来也容易,“熟”的快!。
时间紧,劳动力多,大家只好分成几组,现起土、铡麦秸、担水和泥。
按照常规。把土、麦秸、水掺到一块后,闷一会儿,就用三齿刨着来回倒腾。从这边倒到那边,再从那边倒到这边,倒几个个儿,泥也就和熟了。
由于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早饭只管了提前说好的六个,其他人的早饭都是在食堂喝的稀粥、一个刚够塞牙缝儿的窝窝头。再加上长期缺乏营养,刨了几三齿,就大大汗淋漓了,一三齿刨下去,入泥不到一半儿。
“我们踹吧!”有人提议说。
“行!”众人迎合。
于是,人们纷纷脱了鞋,挽起裤腿,下到泥里踹起来。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因为人们知道,已经没几个人轮得动三齿了。用脚踹就不同了,用的是自身的重量,一脚一脚踹下去,也能把泥和熟。
脱皮和泥是关键,必须把泥和熟和均匀了,不夹生了,脱出来的坯才结实。
然而,人们低估了踹泥的艰辛(其实是低估了自己身体的虚弱程度),一脚踹下去。麦秸草根扎脚不说,要想把脚从没小腿肚的稠泥里抬起来,得使出浑身的力气。
踹了几下,就气喘吁吁了,身子也晃动的厉害。人们为了防摔倒,就两个或者三个人互相摽着膀子,一起踹。
腊梅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直怀疑自己鼓动父亲脱坯是错了。只想到了让人们卖力气吃顿饱饭,没想到人们的体质已经很虚弱,根本承受不了这么艰辛的劳动!
人已经发动起来了,后悔也晚了,唯一补救的措施,就是给人们吃东西——补充能量!
食堂里的窝头得中午才能蒸熟,这个指望不上。那就去前世现代买馒头。
前世现代的王店村有馒头房,这个点儿已经蒸出来了。
腊梅从空间通道来到前世现代。
还好,王贵永的三轮车还没送回去,推着来到馒头房。
馒头是机器做出来的,大小样式一模一样,四个一斤。
腊梅要了五十斤,装了满满十塑料食品袋。
腊梅经常赶王店集,也断不了与人们见见面,人们都知道她是王贵勇家住房的孩子。
馒头买的又多,老板十分高兴,塑料食品袋都是用的双层,亲自给腊梅放到三轮车上。
腊梅不敢直接把馒头放到工地。与玉米面一样,放在母亲马惠恩的家里,然后把母亲叫回来,让她用小推车给脱坯的人们送去。
马惠恩心领神会,知道这是白头发老奶奶送来的,也知道脱坯的人们都在饿着半截肠子给自己脱坯,哪里还敢怠慢,立马把馒头放到了自家的簸箩里,用小推车推到工地。
还从伙房送去了一桶白开水。两大摞吃饭碗,让大家边吃馒头边润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