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考官在外面的议论,引起了王相的注意,其实这种议论,随着阅卷时间的增长,逐步的出现,而且越来越多,几个同考官商议某一篇文章,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出现这种议论只有两个情况,要么是出现一篇好文章,要么就是文章还可以,但是不是能够入选。
不过这一次议论的时间稍微长了一些,而且同考官的声音也有些大。
“乡试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文章,有些难以思议。。。”
“这也不奇怪,偌大的陕西,出现这等的人才也是有可能的。。。”
“没有入朝为官,就能够有如此的感概,还真的不简单啊。。。”
王相终于放下了手中的文章,走出屋子,来到了厢房。
此刻已经是下午的申时。
几个同考官看到了王相,他们停止了议论,其中一人将手中的一份试卷递过去了。
“大人,下官觉得这篇文章不错,我们几人都看过,觉得不简单,应该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最好的文章了。”
王相将信将疑,这种将文章直接给他的情况从未出现,同考官选中的文章,都是由军士送到他那里去的,而且是看完一批次的文章之后,才会送过去,而且是四个同考官统一都选中的文章,这样能够保证文章的水平是一致的。
刚才几个同考官的议论,王相也听见了,难不成这篇文章真的很不错。
副主考也走过来,来到了王相的身边。
看见副主考也来了,王相索性走到一名同考官的桌子前面,将试卷慢慢的铺开,与副主考两人仔细看起文章来。
副主考的脸上首先露出吃惊的神情,他和主考官一样劳累,看了不知道多少的文章了,这一次看到的文章,给他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可是第一次出现如此的感觉。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王相禁不住念出声音来了,一边念一边摇头。
看了看身边同样诧异的副主考,王相再次开口了。
“这不可能啊,一个乡试的考生,居然有着如此的认识,莫说是乡试考生,就算是那些在地方为官多年的官吏,也不一定能够有着如此的感悟。”
“大人,下官以为,能够有这等的认识,才是真正明白了大人出题之意思,下官看前面几篇不错的文章,虽说对大人的意思有所领悟,可还是失之于狭隘,或者是泛泛而谈,或者是过分的针砭时政,却未能全面认识,唯有这篇文章,涵盖意思是明确的。”
王相忍不住点头。
“说的是,文辞平和,没有丝毫偏激之意,且指出为官之重要,更是要求为官需为百姓做主,好一个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话足以令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吏抱愧。”
王相有些激动,说话的言辞也犀利了一些,表露出来御史的职业习惯,其余人倒是不好开口说什么了,其实按照众人的认识,这篇文章整体思路和言辞都是平和的,其整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娓娓道来的,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延伸到加强个人之修养,明白百姓之不易,明白为官之不易,能够在短短的一千多字之中,清晰的表露出来如此的思路,非常不简单了。
八股文之中,出现这等近乎于白话的语句,这是不多见的,可正是因为不多见,如此道理明晰、朗朗上口的语句,才会引发特别的关注。
王相看了看众人,也明白自己是激动了一些,总算是看到了一篇好文章,这内心的喜悦是忍不住的,而且刚刚王铎想到了自己在崇祯元年的时候,给皇上上奏的奏折,那份奏折的言辞是很犀利的,丝毫没有转圜,若是当时能够看到如此的文章,在言辞上面稍稍平和一些,也不至于在朝廷之中引发那么多的轰动。
“刚刚看到一篇好的文章,有些忍不住,说了题外话了,诸位见谅,这篇文章我看的确是不错的,高屋建瓴,且能够娓娓道来,让人看上去就很舒服,最为关键的还是全篇虽然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语,却时时刻刻都透露出其含义,这等引而不发的功力,可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王相这样说,副主考倒是可以开口了。
“大人,下官也有此等的感受,下官以为,这样的文章,就算是放到南方去,那也是出类拔萃的。”
“的确如此,我没有想到,陕西居然有此等的人才,见地如此的深刻,可不要小看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句话,其蕴涵的道理,越想越是深远啊。”
“大人说的是,这近乎于白话的词句,乡试之中几乎不会出现,也不知道是哪一个考生,居然会表露如此的话语。”
“我看这值得提倡,这些天以来,我们不知道看了多少的文章,都是引用古今圣贤之话语,这些放之四海皆准的论述,谁也不好驳斥,可谁看着都不舒服,古人早就说过了,考生还拿来说干什么,自身没有丝毫的创意。”
王相说到这里,老毛病又出来了。
“奇怪啊,乡试的考生,都是生员的身份,几乎都是在家苦读之学子,怎么会有如此的认识,莫不是哪个士大夫家族的子弟,自小就耳闻目睹。”
同考官只能够苦笑了。
“大人,下官觉得这篇文章很不错,当作为重点,届时大人确定名次之时,可以此篇文章作为标点。”
“好,就这么办。”
王相回答的很干脆。
乡试之中,所谓作为标点的文章,那就是在阅卷结束之后,以这篇文章作为衡量的标准,看看有没有能够超过这篇文章的,一次来确定乡试最终的名次,毫无疑问,能够被作为标点的文章,一定是很突出的文章,至少被选中是毫无问题了。
尚未到戌时,所有第一场考试的文章,全部看完,遴选出来的文章,达到了一百五十篇。
解析来同考官没有歇息,他们开始看第二场和第三场考试的文章。
第二场考试的文章是判词,第三场考试的文章是策论。
这类文章的考试,主要是看考生对诏、判、表、诰等官样文章是不是熟悉,毕竟通过乡试之后,原则上就可以入朝为官了,若是对官样文章什么都不知道,那就是大笑话了,这类文章不需要仔细看,只要看看格式是不是合适,若是有错的离谱的,也会挑选出来,最终拆封之后,看看这么考生第一场考试的文章是不是选上了,若是选上了,很有可能被淘汰。
第三场考试的策论,同样是有关对官样文章是不是熟悉的,当然与第二场考试不一样,若是有考生能够在策论文章之中,提出来标新立异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那么这样的文章也会被挑选出来,最终拆封之后,看看这名考生第一场的文章是不是被挑选上了,若是没有选上,可以找出来看看,若是名额方面还有空缺,很有可能被选上的。
不过这样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不管是第一次参加乡试的考生,还是多次参加乡试的考生,都是熟悉这方面文章的,做文章的时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符合程序,不写出来什么过激的话语,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十天时间过去,阅卷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也就是确定录取之人的阶段。
这个阶段,内帘官的职责重很多,相比较来说,同考官就要轻松一些了,按照规矩,主考官与副主考商议之后,大致确定下来名次,以及被淘汰的文章,诸多的同考官对这些文章基本都是熟悉的,他们若是没有异议,那就表示通过,他们若是存在异议,可以直接提出来,又主考官或者是副主考做出解释。
当然最终还是以主考官的决定为准。
这样的讨论一般都很轻松,同考官心里有数,哪些文章可能被淘汰,他们基本明白,因为这些文章都是他们挑选出来的,不出意外情况,差一些的文章总是会被淘汰。
至于说谢元和亚元,那就不好说了,主要看主考官是什么认识,这方面就算是副主考,都难以改变主考官的决定。
王相还是很民主的,连续几天的时间,与副主考一起,和四位同考官商议,当然王相和副主考基本统一了看法,只是看看同考官还有没有其他的意见。
确定名次的过程很是顺利,只是最终确定乡试谢元和亚元的时候,同考官没有参与,副主考也没有参与,这是主考官需要确定下来的事情。
阅卷全部结束的那一天,王相自己掏出银子来,吩咐军士到外面去买些肉食,也买来了两壶酒,他与副主考和同考官一起饮酒,此刻王相当然记得考试之前宴席之中的不愉快,或许发榜之后的鹿鸣宴,他应该与陕西巡抚李应期沟通一番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