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官军不能形成合力的情况相反,民军各部不断整合。
就在李自成击败孙传庭后不久,民军的另一支重要力量革左五营来到河南,与李自成、罗汝才联营。
革左五营是相对独立又协同作战的五支民军,首领分别是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蔺养成、老回回马守应、争世王贺锦、治世王刘希尧。
这五支民军一直在官军力量空虚的东南一带活动,崇祯十二年大部份民军接受招抚之时,除陕西的李自成外,革左五营也没有接受招抚,他们的活动范围大体固定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
直到年底,在官军的打击下,革左五营才出现了受抚的迹象,被官府安置于潜山、霍山、太湖一带,此后虽仍时有劫掠,但总体上处于冬眠期。
崇祯十四年春张献忠、李自成横行天下的时候,革左五营也乘机活泛起来,朝廷以朱大典为总督负责对付革左五营。
张献忠从李自成、罗汝才营中出来以后,势单力薄,处境不妙,不得己于崇祯十四年九月向革左五营靠拢取暖,双方刚开始合作还比较愉快,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然而不久之后张献忠霸道的老毛病又犯了,虽然他主动来投靠人家,却喧宾夺主,从来不把自己当外人,对其它民军首领狂妄傲慢,粗鲁无礼,还动不动问候人家父母。
革左五营捂着鼻子跟他合作了一段时间后,实在忍受不了,于是连根据地都不要了,离开张献忠,转而与李自成、罗汝才合作。
革左五营的到来,使民军人数超过百万,力量大大超过了官军。
人多好干活,干活首先要找好项目。下一步如何行动?民军内部有不同观点。
李自成有帝王思想,希望乘胜追击孙传庭,占据关中称王称霸。
罗汝才乐于纵横驰骋,不愿割地称王,主张继续流动。
革左五营倾向于罗汝才的观点。
最终民军达成共识,先扫清中原剩余官军,这样既可以驰骋中原,又可以为进军陕西扫除后顾之忧,是双方的最大公约数。
盘距在汝宁的杨文岳所部官军,是河南这个大棒骨上的最后一缕肉丝,虽然不足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用来填牙缝还是可以的。
十五年闰十一月,民军包围了汝宁。
总督杨文岳率保定兵守城西,监军孔贞会率四川兵守城东,城内官军同仇敌忾,拼死抵抗,但是由于众寡悬殊,民军就是用嘴啃,也能把汝宁城啃倒。
民军发动人海战术,汝宁城很快就淹没在民军的汪洋大海中,没用多久,汝宁城破,总兵虎大威中炮死,杨文岳、孔贞会被俘,封藩在汝宁的崇王朱由樻、世子朱慈辉、河阳王朱由材、以及众多王妃被俘。
杨文岳宁死不屈,见到李自成后破口大骂,李自成大怒,令人将他押到城南三里铺,用大炮轰得粉身碎骨(洞胸糜骨而死),监军孔贞会被俘后不知所终。
崇王朱由樻等皇亲国戚投降,李自成先是封朱由樻为襄阳伯,不久又在行军途中将他们全部处死。
嘴硬不如拳头硬,但是嘴软也无济于事,前者起码能在精神上胜利,后者不仅丢命,而且丢人。
肉丝被填进牙逢,民军依然感到饥肠辘辘,河南己经残破不堪,不是解决肚子问题的地方,于是民军又马不停蹄杀向盘距湖广襄阳的左良玉部。
左良玉部有兵二十余万,其部下有很多是从变民中投降过来的,军纪很坏,经常抢劫老百姓,简直就是披着官衣的土匪,当地老百姓非常痛恨他们。
左良玉军纪的败坏,也有其无奈之处。民军人数多达几十万,加上胁从之众甚至上百万,战斗力也比以往强了许多,官军力量分散,往往只有几千人,整合起来也不过几万人,一旦与民军交手简直就是拿鸡蛋碰石头,傅宗龙、汪乔年、孙传庭的失败归根结缔就在于此。
所以要打败民军,就得有充足的兵力,兵源从哪里来?把敌人的兵力挖到自己这方来,当然是一个明智之举,左良玉手下有许多亡命之徒,要不将其收编,他们就会参加到民军队伍中去,增强的民军的力量,加大自己的困难。
这么多的人的吃饭问题实在是一个难题,官府供应的军饷只有十分之一,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军屯的效果也比较慢,庄稼有一个生长的过程,肚子却每天都不能空着,远粮解不了近饿。
为了解决军饷问题,不得不掳掠民间,左良玉对此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许他认为,与其让“流寇”抢去,还不如让官军抢去。
李自成等率军来攻之时,左良玉望风南逃,先至承天,后到武昌,后来又逃到安庆、九江一带,所过之处实行坚壁清野(焚庐舍、夷井灶,鸡犬无所留,千里一空),不给李自成留下一点剩肉。
这么做虽然在军事上限制了民军,但在政治上却失去了民心,因此在进军湖广的过程中,民军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李自成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襄阳、荆州,然后向东挺进,攻陷承天和武昌,一直把左良玉赶到了九江。
在进军途中,李自成利用老百姓痛恨官军的实际情况,进行政治宣传,打出了“剿兵安民”的告示。
文中列出了官军的种种恶行:“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弟,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师旅,掳掠民财,奸**女,吸髓剥肤。”
然后李自成摇身一变,将自己从流寇美化成救民水火的正义之师:“本营十世务农良善,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
他要求百姓“勿得惊惶,各安生理”,保证“本营有擅杀良民者,全队皆斩”,承诺“尔民抱胜长鸣迎我王师立加重用”。如果胆敢顽抗的话,将会“玉石难分。”
这篇告示不仅仅是一封劝降书,它反映了李自成己经开始在思想领域推翻明朝在人们心目中的正统地位,为改朝换代吹风造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