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奇迹之轮回

第三十二章 农业革新

三国奇迹之轮回 无翼蝙蝠 3439 2024-11-18 02:07

  乔玄一家老小早就被殷丞安置在了逐浪,还派了不少兵丁加以‘保护’,尽管乔家也算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可和殷丞比较起来,依然只能算是一条小细胳膊,乔玄自然没能力和殷丞这条粗大腿去拧。在无奈地接受了自己的女婿已经换人的同时,乔玄也开始对殷丞着意关注起来。这一观察才发现,殷丞这个女婿倒也不赖,不像外间传说的那般‘无耻’。有了这种觉悟之后,乔玄和殷丞的关系也就越来越融洽了。

  周瑜这次的伤受得很深,通常手段几乎没办法为他解脱,殷丞想要小乔帮着周瑜摆脱梦魇,少不得需要乔玄帮忙。殷丞先把周瑜生平过往整理出来,然后通过乔玄,让他有意无意间把这些内容透露给小乔。在殷丞的描述中,周瑜成一个顶天立地、气贯山河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了江东孙家的利益殚精竭虑、置千秋骂名于不顾,最后却落得家破人亡、英雄血泪。

  当小乔知道了自己的未婚夫居然是这样一位可歌可泣的悲剧英雄后,她的母性被无限度的激发了出来,至此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柔情来抚平周瑜心中的伤痛。从乔玄处知道结果时,殷丞窃笑不已,阴谋再次达成。

  虽然已经做了必要的安排,然而用小乔来对付周瑜的这招,具体会有什么样的效果,起码还得三年后才能看到。现在的周瑜根本没能力担当水军都督这一要职,殷丞只能先让鲁肃负责训练水军,然后耐心等着吕蒙的‘毕业’。好在殷丞是了解吕蒙的,知道这小子成长的速度是吓死人的快,有个一、两年的工夫就能让人刮目相看了,这点时间殷丞还是能等的。

  政务、军务、外交三大重点得以顺利解决,这让殷丞有了对抗曹操的原始基础,不过殷丞和曹操相差最大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各自势力的经济实力。曹操手下有太多的治世能臣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会让他治下的经济呈几何型地增长,如果不能在经济方面缩短彼此的差距,殷丞想要打垮曹操俨然是痴人说梦。

  殷丞做梦都想像那些‘前辈’那样,顺便吹吹玻璃就能腰缠亿贯,但这也只是做做梦而已。三国其实生产力极其落后,像玻璃这类的奢侈品注定没有市场的,即便有几个超级富豪对玻璃之类的东西情有独衷,那也不可能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毕竟它的受众有限。

  如果殷丞硬要蛮干,强行开发出玻璃器皿,并将它作为一种主打产品加以推广。可是,要用这种低成本的东西来带动自己的经济发展,起码要把这些产品推销到别人控制的地区,这样才能获取到大量金钱,同时却不影响自己的经济格局。做得到这点吗?当然做不到。三国有眼光的人多了去啦,起码曹操就不会眼睁睁看着殷丞在自己的家里兴风作浪。面对坚船利炮,林则徐都还能禁烟呢,他曹操要禁个烂玻璃,根本连诏书都不用发,一个口谕就能把殷丞的图谋扼杀在摇篮里。

  既然不能开发划时代的奢侈品,那就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做文章了。中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业才是立国之本。由于生产力的落后,这个时代的农作物产粮相当低下,遇到一定规模的自然灾害时,普通平民几乎连生存都难以保障。

  殷丞本人不会种田,自然没办法对农作物进行杂交改良,所以他把精力都花在了提高劳动效率上了。这个时代的田间劳作几乎都靠人力,耕牛属于相当奢侈辅助工具,因此汉朝才会立法禁止宰杀耕牛。由于耕作全靠人力,粮食的产粮就和人口数量有了莫大的关系。然而想要依靠提高人口数量来达到提高农作物产粮的目的,显然不是短时间能够办到的事。而且,人口的提高也加剧了粮食的消耗,能有多少剩余,还得看老天的恩赐,这显然不符合殷丞的要求。

  就目前来说,殷丞想要提高粮食的总产量,除了祈求老天能一直风调雨顺外,只能想办法解放一部分劳动力,让这部分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能多多开垦出一些新的农田。在亩产相同的情况下,农田越多,总产量自然也就越高。

  开垦不是问题,现在的人口基数还很低,有得是地方可以开荒,不过新开出来的田必需要有人去种才行,不然岂不成了儿戏。如果农田数量增加一倍,那就说明以前两个人干的活现在就得靠一个人来完成,完全依靠人力肯定是不行的了。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殷丞下令定笮的铁器作坊大力生产农具,在有必要时甚至可以减低或者停止武器的生产。在全面对农具进行更新换代的同时,殷丞还下令将来的运输基本转为水路运输,这样一来,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原打算投入陆路运输的骡子数量。

  为了应付益州的战局,殷丞杂交了大量的骡子准备建立木牛流骡运输队,可现在已经确保了大江沿线的水路畅通,江东和汉中完全可以依靠水路进行输送,在没有战争发生的情况下,木牛流骡的使用也就变得不那么紧迫了。有了大量骡子的加入,再加上官府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原先必需一个壮劳力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一个农妇就能担当。

  一系列措施施行完毕后,殷丞治下的农田数量急剧增多,故计用不了几年,殷丞想要储存三年战备粮的目标,应该能顺利完成了。当然啦,在取得可喜成果之际,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为革命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种驴’们,没有它们哪来那么多的骡子啊。

  所谓‘手有余粮,心中不慌’,大量农田被开垦出来,这让殷丞的底气壮了老大一截。不过殷丞并不满足眼下的成就,他发现农业这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除了粮食,经济作物也是农业不可或缺的一大组成部分,很有必要开拓一下。

  来三国这么多年了,殷丞发现这个时代的服装相当单调,平民一般都穿着麻布衣服,而士族和富豪的服装也只是增加一些丝绸制品而已。仔细一打听才知道,现在居然没有棉花,制作棉衣的材料是木棉,一种根本不能进行纺织的东西。由于木棉不能纺纱,自然也就不能织成布匹,最多被当成一种填充料,起到一定保暖的效果而已。

  被这么一提醒,殷丞才隐约记起棉花的种植好像要到宋朝才被大范围推广,三国时期确实没有。棉花的好处殷丞那是太清楚了,想当初他穿衣服只穿纯棉的,其它一概不要。和麻布比起来,棉布的优势毋庸置疑,透气、柔软、暖和,如果能生产出棉布来,这对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提高。

  哪里才能弄到棉种呢,能顺利弄到棉种吗?哪里有,这殷丞倒是知道的,棉花的原产地在印度及阿拉伯地区,虽然相隔遥远,但总比土豆、玉米之类的美洲植物好弄得多。至于说到底能不能搞来,只有尽人事听天命了。

  有了种植棉花的想法后,殷丞开始仔细策划西进路线。这一研究才发现,想弄来棉种,走的既不是茶马古道,也不是丝绸之路,而是唐僧取经所走的道路,这让殷丞只挠头。丫的,老子上哪儿能拐个孙悟空来啊。

  棉花还是要弄的,就算没有孙猴子保驾护航,‘唐僧’还得派啊。想必这一路上应该也不会有黑熊精、黄眉怪这些东西吧。

  运气,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可当它到来的时候,却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殷丞派了十几队人马分批西去‘取经’,其中居然有两队人马,鬼使神差般的绕过了撒哈拉大沙漠进入了巴基斯坦和尼泊尔。又进过一段时间的打探和寻找,十分幸运地找到了棉株,并得到了棉籽。

  按照殷丞事先的吩咐,马队成员向当地人详细了解了棉花种植的要领(殷丞也不会种棉花,弹几下棉花还勉强凑合,所以只能向别人请教),然后又顺利地回到了江东。

  益州和江东的气候都很适合棉花的生长,所以很快第一批试验棉就成熟了,有了棉花之后,剩下的就是纺线、织布和印染了。中国是丝绸大国,织布和印染这块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用不着殷丞花什么心思去进一步完善,唯一的缺陷是在纺线这一环节上。

  中国从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手摇纺车,用这玩意儿也能妨出棉线来,只是工作效率太低,六台纺车的产量才能满足一台织布机所需的用量,显然是个瓶颈。殷丞可不是纺织专业的,让他发明新式纺车显然有些勉为其难,好在有手摇纺车,在它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高一些工作效率还是有可能的。当然啦,殷丞只是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真正实际操作的,自然是黄工程师黄月英了。你说童工?没人事局调查,你管我用不用童工呢!

  等到棉花被大面积推广种植,殷丞又发现了它的另一个好处。其实,说准确点,这个好处不是殷丞发现的,而是李朵。棉花除了棉絮可以用来织布,棉籽可以用来榨油,它还是一种上好的蜜源。什么是蜜源?养蜂!采蜜!李朵在洪谷村时干的就是这活,虽然很久没弄了,可她一眼就发现了棉花的这一特点,并建议殷丞可以大力发展养蜂事业。殷丞从善如流,自然不会拒绝这种好事。(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