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元璋的态度,蓝玉却似乎并没有嗅到任何的危机。
他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为了拉拢他与下一班可能性国家领导人的关系,当他率部经过北平(北京)的时候,他见了一个人。
皇四子,朱棣。
蓝玉将自己缴获的一部分物质送给了朱棣,希望以贿赂的形式来拉近双方的关系,达到政治上的亲密。
蓝玉这个做法从本质上讲是没错的。
毕竟朱元璋已经老了,虽然他一顿还能刨半锅米饭,但是和以前比那是差的太远了。
他早晚是要死的。
等朱老大死了以后,就该是他儿子们接班的时候了。
现在这个时机,正是和这群***建立良好合作机会的最佳时机。
但是让蓝玉没有想到的是,朱棣拒绝了他的好意。
朱棣给出的理由是:这些缴获来的物资都应该上交给国家,你现在送给我是什么意思?
我收下这些东西不是贪污国家公款么!
你拿回去,别害我。
其实朱棣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
做为儿子,朱棣深切了解朱元璋的脾气。
朱棣知道自己身边有着无数个老爹安插的眼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实时汇报给老爹,面对蓝玉这种近乎猖獗的鲁莽做法,老爹早晚有一天会收拾他,这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现在收下蓝玉的东西,那就等同于和蓝玉结成了一党。
如果哪天蓝玉倒台的时候,那自己就得跟着倒霉。
至于说为什么老爹现在不动手,肯定有他不可告人的秘密。
所以为了避免引火烧身,还是少和他有瓜葛为好。
现在这些东西根本就是一群烫手山芋,更是一枚不定时**。
指不定哪天爆炸了,就会蹦一群不要命的蠢才上天。
为了小命着想,还是少牵扯微妙。
不得不说,朱棣的眼光确实不简单。
在蓝玉还没有倒台之前就已经看到了他的末日。
但是做为主角的蓝玉却不明白朱棣的用意,更不知道朱棣的困境。
他只是单纯的认为朱棣不给自己面子。
自己给他脸,他却不要脸。
在他看来朱棣这么做明显是在侮辱他。
深深的侮辱他。
对于这份侮辱他记在了心里,然后和朱棣分道扬镳,命令部队搬师回朝。
既然做不了盟友,那就只能变成敌人。
不客气的讲,蓝玉属于那种典型的军事天才,政治蠢才。
他并不了解政治上斗争的残酷性。
他的所作所为只遵从他自己的想法。
完全不考虑别人的立场。
这种人有一个典型的称呼。
棒槌。
但凡棒槌,他们只知道干仗干仗再干仗。
一切处理不了的事情,都可以用干仗来解决。
任何处理方式都不会比干仗来的实在,如果一次干仗解决不了问题的话,那就来两次三次甚至多次,总之打得你服服帖帖以后他们就会相当然的以为这事已经万事大吉。
这种人崇尚暴力。
他们以暴力为美。
他们在崇尚暴力的同时,从来不考虑后果。
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上,从来只注重暴力,而不考虑和谈磋商。
一切矛盾都在干仗中解决。
现在人为了美化他,给这玩意儿起了一个美丽的称呼。
暴力美学。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比暴力更加厉害的武器。
政治手段。
政治手段可以杀人于无形。
而暴力只会暴露自己的弱点。
当搬师回朝以后,蓝玉把这事捅给了太子朱标(这时候朱标还没死)。
他说燕王朱棣这个家伙不是一般人,他有权更有才,还见利不起义,你虽然已经做了太子,但是朱棣和你不是一心,他迟早要造反。
除此之外,他还四处拉拢功臣和官员,扩大自己人脉。(注意这点,后面有大用!)
针对蓝玉的这个做法,我们继续展开分析。
首先从蓝玉巴结的太子和朱棣两人的举动,我们能够看得出一点,做为武将,蓝玉并没有要造反的意思,而是依然视朱家为皇家正统。
这一点很好理解。
因为如果他想要造反的话,根本就没有要巴结朱元璋儿子的必要。
这完全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他如果要造反,真正需要巴结的是那些手握重权的武将,而不是拥有皇子继承关系的***。
虽然蓝玉是个纯纯粹粹的政治蠢才,但是他不会也从来没想过谋反,这一点必须要明确。
从表象上看,蓝玉只是要借太子的手来干掉朱棣。
但是蓝玉少考虑了一个要点。
兄弟情义。
相比较蓝玉这个纯纯粹粹的外人,做为太子相对比较仁柔的朱标还是把兄弟情义看得比较重。
所以等把蓝玉送走了以后,朱标反手就把蓝玉打小报告的事情出卖给了朱棣。
朱棣听说这事以后坐不住了。
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朱棣并没有要直接得罪蓝玉的想法,起码在蓝玉打小报告以前他并没有和蓝玉正面为敌的意思。
他只是在关系上疏远蓝玉,并没有想把局面闹得太僵。
但是当他从哥哥口中得知蓝玉四处打自己小报告的时候,他应该改变了想法。
近水楼台先得月。
蓝玉今天可以打小报告给哥哥,明天就可以打报告给老爹。
而自己远在北平,距离当时的中央**南京相隔数千里,天高皇帝远,一次两次兴许老爹不会怀疑,但是时间长了谁也不敢保证老爹会不会冒出点想法。
为了避免引火烧身,被逼无奈的朱棣玩了一把狠的。
熟知官场套路的他并没有去找蓝玉理论,他知道找蓝玉理论也没用,除了吵架以外最多就是两人干一杖,到最后敌伤八百自伤一千,谁也甭想捞到好处。
想要处理掉蓝玉这个麻烦只能靠别人。
借别人的手来干掉他。
而谁才有干掉蓝玉的权利呢?
在这个国家,恐怕只有一个人有这能力。
这个人就是朱元璋。
正巧这时候朱元璋喊朱棣回来办差。
于是朱棣借着出差回京的工夫,向老爹告了回状。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朱棣给出的理由竟然和蓝玉打小报告的内容基本一致,唯独不同的是,他把主角的名字改成了蓝玉。
他向朱元璋提醒,说蓝玉手握重兵,而且骄横跋扈,长此下去这个家伙可能会造反。
按理说朱元璋收到自己儿子的实名举报,应该是要动手了吧。
但是让人费解的是,朱元璋并没有这么做。
他不仅没动手,还交给蓝玉一件更加重要的任务。
1391年,朱元璋让蓝玉率兵西征,讨伐原先假意归顺朝廷,后又突然反叛的兰州守将,祁者孙。
确切的说,西北的战事有点大材小用的意思。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觉得朱元璋这么做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在当时那种环境下,朱元璋有不得不使用蓝玉的理由。
因为在当时最能打仗的徐达和常遇春都死了,朱文正因为造反也被自己给圈了,邓愈和外甥李文忠也都相继病死了,唯独有能力打仗的傅友德和冯胜也都老了,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再率兵出征。
现在西部吃紧,可调用的大将只有蓝玉。
除了蓝玉以外,没有其他人可能为他所用。
这是一种困境。
同样也是朱元璋给蓝玉展示弱点的机会。
要让其灭亡,先让其疯狂。
如果想要彻底铲除蓝玉,必须得有充足的证据。
然后依靠证据,再给他罗织罪名。
这虽然是一个政治套路,但也是必须要走的一个流程。朱元璋即便是要杀蓝玉,也不可能说想杀就拉出去杀了他,这于理不通于法也不容,官员们也不会同意。
而有证据在,这些麻烦就都可以解决,谁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可以说,这也是朱元璋在下的一步棋。
蓝玉蠢就蠢在,他根本就没看到朱元璋的真正心思。
他反而觉得朱元璋根本离不开他,所以在西征的路上愈发变得骄横跋扈起来。
蓝玉在军队里面私自安插自己的线人,同时将朱元璋发出去的好几道行政命令扣下来不予执行。
蓝玉以为所做的事情很隐秘,但是他的所作所为早就被安插在身边的锦衣卫给上报给了朱元璋。
当蓝玉打胜仗回到南京以后,朱元璋却并没有提及他的过错,反而给蓝玉升了官。
封他为太子太傅。
太子太傅这个职位可不是谁想得就能得到的。
在明朝这个官职属于从一品,且隶属于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一品官员在明朝,尤其是朱元璋时代是极少的,只有被封为公爵的功臣们才可能被封为一品,其他的那些侯爵们连边都沾不上。
至于那些整天玩笔杆子的文官就更甭想了。
可以想象当时蓝玉的身份有多高。
针对朱元璋的这个做法,不得不产生一种怀疑。
我个人认为朱元璋这么做有点捧杀的意思。
所为捧杀字面上的意思是说,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一个人,使人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最后再动手杀他。
我个人对捧杀的理解是故意抬高他,然后让他暴露破绽,最后对破绽加以利用的情况下干掉他。
所谓抬得越高,摔得越狠,死的也就越快,就是这个意思。
按常理来讲,面对太子太傅的分封,蓝玉应该感到庆幸。
毕竟你自己做错事在前,现在老大不但不追究,反而还给你封官,自己应该高兴才对,应该感谢老大的赏赐。
但是蓝玉却不这么认为。
他觉得朱元璋封他做太傅实在太小了,应该给他个太师才对。
朱老大封他做太子太傅根本就是瞧不起他。
对于这个令他不满意的分封,蓝玉脑残般的说了这么一段话:以我的功劳,我就不配做个太师么?【我不堪太师焉?】
这是很不巧的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这下麻烦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