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秦琅醒转的时候,正跪坐在水渠边的一块石头上。好在石头上铺着垫子,这才没有硌着大腿。
通过查看记忆,秦琅发现自己现在又被改名了,叫做刘琅,字元君。
此时是东汉中后期,秦琅附身的是一位宗室子弟,比破落户刘备混得好多了。
做为上流贵族,秦琅现在就是日常宴饮,和一群同阶层的家伙玩曲水流觞的把戏。
就像秦琅面前的小水渠,正好呈现一个环形,水渠边种植了花草,还有一块块非常平整的石头,这是专门为进行曲水流觞准备的地方。
觞指的就是羽觞,汉晋时代的一种流行的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考古界亦称其为耳杯。
把羽觞装上一半的酒水,在和缓的水流中漂浮着,就可以行酒令。
“一群乡下土鳖也追流行时尚,要是能够像王羲之那样,整出流传千古的《兰亭集序》,那才叫厉害!”秦琅鄙视了一下眼前的这群人。
现在已经差不多是东汉晚期了,再有28年,黄巾起义爆发。到了现在,正好是上层醉生梦死,下层水深火热。
“元君,到你了!”说话的人叫做孔褒,孔子的二十世孙。
听名字像是龙套,其实孔褒的弟弟很有名,正是大名鼎鼎的孔融,孔融让梨的孔融。
“咦!我附身的这个家伙见过孔融,现在那个小屁孩儿才四岁,貌似还没有开始让梨的故事。”做过神仙,秦琅对名人已经差不多免疫了。
不过想到孔融让梨,秦琅就满是槽点。
想当初,在幼小班,秦琅听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还很积极的分享了自己的一则小故事。
他爷爷买了两根冰棍,秦琅首先就把一根冰棍给了自己的妹妹,另一根给了爷爷,其实自己馋的要死。
当然,最后爷爷只是咬了一口,就把冰棍给他,让他吃。
讲完故事,秦琅很天真的问老师,自己以后会不会像孔融一样,成为老师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为流传千古的故事主人公?
当时老师笑而不语,说了一些鼓励的话。
长大了之后,秦琅才真正理解老师笑容中的含义。
想上头条,甚至名传千古,一个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除非奋斗成一个千古名人,再找人写一些自传,分享自己曾经有过的鸡汤小故事。
不然的话,你以为阿猫阿狗,做些屁大点儿的小事儿,就会有各路人马进行各种商业吹,顶上头条,记录在史书上,变成成语小故事?
孩子可以天真,成年人就不要这样天真了!
首先,你要有个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祖宗,然后自己的家族还正处于显赫的时候,又无数人阿谀奉承加关注,再大力宣传,才能造就孔融让梨的神话。
脑海中思绪万千,秦琅对孔褒笑了笑道:“那在下就献丑了!我想不出应景的诗,只好拿一首以前的拙作凑数了!”
“哦!那就让我们欣赏一下元君的雅作!”孔褒轻轻一笑,这场活动本身就是他召集的,也是在场身份最尊贵的一个。
说起来,其他人基本上都是攀附孔家的阿谀奉承之辈,负责为孔褒和孔家各种商业吹,同时享受孔家的一点点照顾。
嗯,秦琅的身份是唯一一个勉强和孔褒对等的,也是孔褒最喜欢用来刷名望的人形工具。
宗室子弟,胆小如鼠,还是一个草包,正是好捏的软柿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秦琅声情并茂的吟诗一首,满脸的悲天悯人。
静!
现场一片寂静!
无它,在这种场合做这种诗,简直是打脸,你看在场哪个不是浪费粮食的米虫?
有谁在日当午的时候锄过禾?
“啪啪啪……”掌声响起,孔褒第一个反应过来,感慨道:“想不到元君竟然如此知晓民间疾苦,不愧是宗室子弟。听说邻郡遭受灾荒,近来有不少难民到来我县。我决定建一座粥棚,救济这些难民。”
“文礼兄高义,我愿资助二十石粮食。”一个狗腿抢先狂拍马屁,并奉上保护费。
“我愿……”
其他人反应过来,群情汹涌,根据实力,最少也捐了五石粮食,最多捐了六十石。
就算孔褒自己一毛不拔,筹集的粮食也够搭建一座粥棚了。然后出钱出力的是一群小弟,名利却全归孔褒所有。
“咦!元君兄做出如此诗句,莫非打算一毛不拔吗?”突然,一道不和谐的声音响起,阴阳怪气,让所有人把目光注视到秦琅身上。
毫无疑问,这就是传说中的逼捐。
“我准备拿出家中七成的存粮,招募灾民开垦荒地,修建水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秦琅淡淡一笑,他准备玩一把以工代赈。
听了秦琅的话,孔褒面色一变,即是因为秦琅的大手笔,也是因为这会逼得他拿出更多的粮食,至少要比秦琅多。
不然,别说给自己刷声望了,说不定要被秦琅踩着刷声望!
要知道,灾荒之年,正是兼并土地和人口的大好时机。粮食拿出去做好事,哪怕秦琅的以工代赈对自己也有好处,但哪里及得上人吃人的把戏赚得多?
“小气就小气,别把自己说得那么高尚!”马屁精就像孔褒肚子里面的蛔虫,立马贬低秦琅。
“或许吧!在下乏了,准备回家休息,就先告退了!对了,当时我做的悯农有两首,另一首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告辞!”秦琅起身,大袖飘飘的离去。
再和这群人呆在一起,他怕自己会忍不住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果然,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看着装完逼撤退的秦琅,其他人的面色却变得难看起来。
走了一段路后,秦琅却感觉浑身难受,四处漏风!
“这什么破衣服,穿着不方便,保暖效果差就算了。最重要的是,还有神一样的开裆裤,我都多少年没穿过开裆裤了?”秦琅忍不住吐槽。
我们都知道有需求才有市场,汉代以跪姿交流的生活方式,对裤子有没有裆影响并不大。
在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裤子的记载,但那时的裤子只有两个裤腿。裆是不缝合在一起,是广义上的开裆裤。
开裆裤又叫“胫衣”,穿那样的裤子的目的是为了保暖腿部。人们只穿裙子或“裳”,在冷天腿部受冻,于是就在腿上套个套筒,这就是早期的裤子。
那时的裤字写作袴,这个字的来源似乎可解释为袴是“两股各跨别也”。
按古人的解释,那时的袴是“胫衣”,即给小腿穿个衣服,而不管屁股,大概是因屁股肉多比较经冻。
当然,真正意义上的裤子也有,是从游牧民族传来的,但现在只是有需求的士兵和下层人士才会去穿。
上流贵族,穿的都是开裆裤,是真正的君子坦蛋蛋,小人才会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