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一定要宏正留下做官,圣意岂能却之。宏正心里一动,他想的是办完了事还要继续云游天下,更不能答应给皇上炼丹药,便认真地说:“陛下之意,是为了天下苍生,是为了善行天下。贫道夜正有此意,但坐在皇宫里,便把善行蜗居在了皇宫里,这反倒不能广播皇恩。贫道善走天下,只求安民心,稳国势,为陛下赢得天下,治理天下。只有如此,便能让皇恩阔达天下,更能让万民敬仰皇威。”宏正说到这,不能再说了,下面的话顺意而出,便是明确拒绝的话了,说出来就会有不敬之意。
“道长果然有些高论。”英宗也明白了宏正的话意,并无不快之意,“听道长如此说来,道长一定是广有见识了。如此难得,朕倒想听听你的高谈阔论了。”
宏正听了皇上的话,觉得皇上离开了得道成仙的话题,也算有了清醒,便说道:“唐僧取经乃是佛家所为,却无人知晓道家在学佛取经的道路上也一直在求索。天下各教,各有其道,其一的佛教,在大明是最为盛行。如果道家不虚心结果只能是佛高一尺,道落一丈。如此不能共荣共进,这不是大明的未来。”
皇上说:“你们出家人不劳作,却要受人尊敬,特别是和尚的寺庙,他们有什么高明之处,平常的日子,却也比我这皇宫都热闹。”
宏正说:“中国最兴旺的佛教派别就是禅宗。禅宗的百丈怀海禅师, 他就制定了一套清规明则,不仅要遵守戒律,还要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要求出家人自食其力,所以佛教也在不断地改进中。这也是与中国的儒教和道教相得益彰的结果。华夏炎黄子孙几千年,造就了中华文明,曾几盛世,威名天下。然国势中颓复衰,便有几番沉浮。自从有了道教、儒教,天下结束了蛮荒时代。有无数仁人志士,治国明主,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中国特有的文明。佛教远在西域,能被华夏接纳,就是因为中国文明进步的需要。佛教能引领未来,这对儒教和道教,对大明的未来,实在是利好。这次我从西域回来,就是因为佛教在中国的意向,又有了新的创意,而儒教和道教,对佛教的接纳,影响着中国的未来,所以,大明的未来,将会是一个三教共荣的未来。”
皇上说:“你是道人,为何说佛家的好?”
宏正看了看英宗,觉得刚才的说教,没有英宗感兴趣的内容,便扭转了话意说道:“佛家更明确人靠自己的修炼,人人都会得道,人人都能超过曾经崇拜的神仙。这也是道家讲的道,人合天道,才能心想事成,万事无忧。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仅是圣贤遵循的,也是普通百姓也能做到的。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用拜神求仙,一切都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英宗眼里,放出了迷惑的目光,问道:“你说的到底是佛能成仙还是道能成仙?”
“在某种意义上说,佛就是仙,道也是仙,但是不修炼是绝不能成仙的。吃药只是对人的肉体起作用,这作用的好与坏又另有说道。佛家、道家都讲究自我修炼,又各有特色。佛家讲究善悟,道家讲究慧谋,儒教讲究德行。而任何二者的结合,都能使修炼事半功倍。我们不仅要追求二者的结合,还要向三教合一努力,不求引领天下,至少也会促进大明的发展。能使国泰民安,朝纲和谐,那也是圣上的功德,这可胜过了一切灵丹妙药,也是得道成仙的最高境界。”
英宗道:“我现在服用你们道家的神仙药丸,已经是半仙之体了。岂不是比你说的苦苦修炼要快吗?道师既然有如此高论,也看看朕该何时能得道成仙?”
宏正看自己的话没有说动英宗,知道他还没有从仙丹里走出来,便直言不讳地说道:
“圣上所说的神仙药丸,不是道家的。”
“什么?”皇上脸上露出了惊异的表情,问道:“你这是从何说起?”
宏正道:“道家自古炼丹采药,那是道法自然之举,是对修炼的形象描述。而谋求得道,可不是用药的外因所能达到的,如果丹药可以使人成仙,那谁还出家为道,修炼这份清苦。”
“照你这么说,吃药不能成仙吗?”
“是。”宏正不加思索地说,“要成仙,就要修心养性。作为皇上,把大明治理的好了,让儒家之道深入人心,人人都有了功德。皇上有如此引领的功德,自然也会位列仙班了。这只有在中国,才能这么简单。”
“这还简单?这哪比我吃了药丸就能成仙的简单。如果靠这等积累,何年何月成仙,更何谈长生不老。”
宏正说:“所为长生不老,那不是指肉体生命的永在,而是指灵魂的永存。因为大明有三教,所以成仙便有绝好的条件。圣上拥有这样好的条件,又身在累积功德之位,修炼成仙便在自然中了。”
宏正看英宗似乎听进去了,便将话题转向正题,进一步说道:“儒教是中国独有的,郑和下西洋,带给西洋的是和平,是繁荣昌盛,更让那里的人们叹服的,就是儒家思想和大明的德威永驻。我这次从海上回来,就是想恢复郑和海路,使得大明和海外华人的事业共同繁荣。此行与我同归大明的,有永乐年间的前郑和的属下,他们把国威,把中国的儒教思想带给了西洋和南洋,也把子孙留在了哪里。那里的华人没有了大明,便甚是孤独,但心还是大明的心。他们需要的就是恩泽天下的皇恩,盼望着大明,更需要大明再下西洋啊。我这次回来,就带来了海外华人们的上表。”
宏正说着,拿出了一书折。
英宗却不以为然地说:“郑和把他们留在异国,朝廷没有那个能力再管他们了。此事就不必再议了。”
李贤听皇上的口气,怕是又要宣布退殿,他知道宏正还没说完,急忙插上话说:“此事不议。民折容后再阅,先说下一个话题。”
宏正也知道李贤的意思,本想再说三教,也只好停下,急忙转移了话题说:“还有山东闹教乱的事,这关系到大明的江山社稷。”。
李贤看英宗还是依然不耐烦的样子,急忙接过话题来,说道:“教乱之事由来已久。永乐十八年的唐赛儿起事,打的旗号就是神教。洪武、永乐年间的川鄂赣鲁,都多次发生白莲教徒武装暴动,还建号称帝,虽然被镇压了,可是教徒分散流窜开来,他们不会善罢甘休,有了机会就要东山再起。”
“此事朕也都知道了,无需再议了。”
宏正知道皇上还是听不进,他往龙椅上看去,见英宗手里拿着太监递上去的海外民折,脸上却是无精打采的样子。
宏正一心想让英宗看一眼民折,不由自主地又说到了海外华人的话题。
“我大明朝皇恩浩荡,而且我们强大了,大明的影响也强大了拿西洋人的话来说,就是郑和的船队,大明的恩德。如能将和谐广布天下,仁义礼教洒向海外。皇上的功德便可功高盖世。”
李贤道:“陛下,这是一劳永逸的事。”
宏正道:“如今贫道一心为朝廷,倘若大明需要,贫道仍可以往来大明与西洋,把儒教的博爱,道家的理念,佛家的慈善,广泛传扬,让大明名扬天下。”
李贤道:“陛下,宏正道长做为一个道家的学经人,佛教的迎经使,儒教的播经者,让中国和南洋、西洋成为一片和谐的天下,这也能体现圣上的功德。即使没有船队八下西洋,也胜似八下西洋。其意义远过于郑和的七下西洋,
影响会更加深远,也更加完美。”
“似此得道成仙,各有玄机,不似那么简单的。”
宏正听皇上这话,他抬眼向龙椅上看去,见皇上半睁着眼,下巴颏上下微微地动,嘴巴空嚼了几下,似养心安神之态。他知道自己说了半天,皇上根本没把自己的话听进去。
李贤本想皇上会打起精神来,不想越来越疲软,这才对宏正说:“皇上日理万机,现在龙体欠安,我看还是改日再说吧。”
“准。”
李贤看刚才还昏昏欲睡的英宗,一个“准”字,倒是说的痛快,这让他对皇上的状态也弄不明白了。他觉得再说无益,说不好,或许会惹怒皇上,只好拉住宏正往外走。
宏正还没想好该怎么体面地和皇上告别,已经被李贤连拉带拽地退出了武英殿。
回到文渊阁,三旺和太小儿早等不及了。宏正要和李贤告辞,李贤对宏正说:“道长,你和皇上说的那么多话,你看皇上有什么变化?”
“我看他什么也没听进去。”
“这是你心态有急。我倒是看出了英宗有了神缓之意。”
“这我倒是没看出来。”
“我看道长这一来,果然有功德。我下面的案子该顺利了。”
宏正听李贤这么说,忽然抬起手来,掐了几下指头,这才笑道:“有了。”
李贤道:“我只求英宗能理朝政就好。”
宏正道:“只要英宗还算是明君,那我也算没白来。下一步怎么办,还要靠大人费心啦。另外,我上奏的那些事……”
“我都知道了,只要英宗理政,不用你来,我接着和他说。”
宏正忽然抓起了李贤的手腕,说道:“说也没用,你现在送我出宫。”
李贤说道:“我派人送你们出宫。”
宏正看看三旺身后的官吏,说道:“大人,这可由不得你,你送也得送,不送也得送。”
李贤看宏正的架势,吓了一跳,心想:这老道要劫持本官吗?
文渊阁另有官吏在,宏正突然把李贤拉开就往承天门走。
李贤的手被拽疼了,也觉得宏正的行为实在怪异,压低声音喊道:“道长何意,这可是在皇城里,玩笑开不得。”
宏正看离开文渊阁远了,也好和李贤说话了,这才压低了声音,用威胁的口气说道:“你以为皇宫里就不能劫持你了吗?”
李贤听了这话,又觉得被宏正卡住了的手腕子的确有些力道,脸色也变得迷恐了,他提了一口气要喊,宏正遭看明白了,急忙止住道:“且慢,且慢。”
“怎么?”李贤见宏正表情有了变化,问道:“道长这是何意?”
“如果我真的要了你的命,你说我能得手吗?”
李贤从容地说:“这当然,皇上面前,那几个有功夫的也没把道长如何,本官知道道长一定厉害。”
宏正道:“假如你是皇上,我就是你刚才说的那个曹钦,那将如何。”
“假如?那将如何?”李贤被宏正的话弄糊涂了,忽然又眉头一皱。
李贤沉思,宏正微微一笑,“大人不必送了,贫道就此告辞。”宏正的话,放开了声音,也放开了李贤的手。不等李贤再问,宏正转身向宫门走去。顺着宏正走去的方向,李贤看见了宫门下正在列队的禁军,猛然醒悟,急忙喊道:“道长,迫在眉睫吗?”
宏正也想补充一句,正好李贤问来,便回应道:“就在今晚。”
李贤急忙回头喊来一个官吏,吩咐了几句,便急匆匆向文渊阁走去。
宏正一行被李贤派来的官吏送出了宫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