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民国战神

第427章 :天罚a3战略轰炸机

民国战神 钧申 6617 2024-11-15 22:24

  西方发达国家是如何发达起来的?

  也许这就不得不提及经济大萧条之后的大建设了,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发达国家除了对落后国家进行掠夺之外,其组织生产的效率也是最高的。

  这个时候中华民国的全民大建设,就是一次对生产力的彻底整合,以及对劳动力的生产进行最合理的分配。

  经过一番劫富济贫,整个国家大部分的人民都变成工人。而且贫富差距缩小后,工人也能安心生产。

  大量的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建设了起来。

  幕后的策划者,自然也就是财团。一个控制着国家的商业组织,渗透到了社会各个领域。这个时代能争霸世界的几个国家,都是拥有财团的。

  美国如此,德国如此。

  同时还有个有能力争霸世界的存在,那就是苏联。过去的四年经济大萧条中,苏联从欧美那里引进了不少工业设备和人才。

  计划经济,自然没有什么经济大萧条之说,劳动力都是由国家组织去劳动,自然会有饭吃。

  被饿得皮包骨头的美国人,大量跑到了苏联。

  特别是那些失业的美国工业人才,被苏联引进了不少。这四年的发展,让苏联真正有了一个工业基础。

  让苏联十分郁闷的是,中华民国在过去的四年大萧条中,是禁止向外出口生产设备的。同时也禁止工业人才出境,就算是一名普通技工,都不允许。

  这样一来,让苏联在过去的四年经济大萧条中,没办法从中华民国获取生产设备和工业人才。

  吸纳中国的工业人才,对于苏联来说也是很不现实的。

  毕竟中华民国的生活保障做的很好,经济大萧条中,那些工业人才就算是是失业了,也不会饿肚子。而且因为中华民国的发展,苏联不具备文化上的认同感。中国的文化毕竟是世界最高级的,民众自然过不惯国外的那种低级的文化气氛,出国后一般都会感觉很孤单,所以中国人才能在国外顽强的保留自己的生活习俗,形成一个个唐人街。

  苏联的工业发展渐入佳境,让新上台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松了口气。

  毕竟中华民国在苏联边上虎视眈眈,让苏联统治者时刻都提心吊胆的。尽管自1921年中苏战争结束后,双方已经和平了十二年了,并且在边境上都没布置多少兵力,但是苏联上下真心已经打怕了。

  欧洲各国苏联不怕,但是中华民国就不得不让苏联惊惧。

  苏联自从成立以来,就不断的在中华民国从事间谍活动,而中华民国境内众多的俄罗斯女人,也为苏联的间谍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尽管在军事技术上没偷到核心的东西,但是苏联对于中华民国的经济和工业规模都是世界各国当中最熟悉的。

  中华民国的工业规模,远远超出了官方公布的数据。

  而中华民国的经济数据,官方的统计都要比实际数据要低,按照苏联专家的分析,很可能被低估了三分之一还要多一些。

  但就算是被低估的数据,也让中华民国成为了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庞大的国家。工业规模,也是世界上最庞大的。

  人口也是世界上最多的。

  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就在身边,苏联统治者哪能吃得香睡得安。特别像是斯大林这种,从原来的小人物突然变成了一国统治者,更是不愿意放手得来的统治利益。

  所以苏联正在疯狂的发展重工业,尽管从美国那里获得了不少的工业设备和工业人才,但是苏联对轻工业的发展并不上心,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依旧比较差。但是在重工业上,苏联还是有所发展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质量上还是不怎么样。苏联的工业技术,明显还比较低端。

  不过总的来说,飞机、战车这些军事设备,苏联此时都是可以制造的,只是技术低级了一些。

  苏联的基础设施,也大量建设了起来。

  这个时候的苏联,建设速度正在不断的加快,雪球已经让苏联滚起来了。现在苏联只需要具备先进的技术,就马上可以成为一个军事强国。

  从二战的历史上可以看出,就算是二战期间苏联得到了英美的技术支持,但技术依旧不是顶尖的。但是苏联的军事模式极为简单粗暴,大力发展‘大炮兵模式’,打到最后,几百公里的德军阵地同时被轰得连狙击手都看不清楚两百米外的目标。

  这种大炮兵模式,之所以能够战胜德国,主要还是德国的空军战略出现了错误,没有组建战略轰炸部队,让苏联工业在西伯利亚重振旗鼓的结果。大炮兵模式,是很依赖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的。

  为了针对苏联可能采取的大炮兵模式,沈凝云则是提出‘大空军’模式。

  十九世纪,是海战的时代。

  二十世纪,则是空战的时代。

  谁能赢得空战,谁就能主宰战争的胜利。

  同时在炮兵方面,中华民国则是大力发展自走炮,提高火炮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和支援效率。

  在经济大萧条过后,中华民国的军事研发单位迎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

  在那些重要的军事技术研发方面,经费几乎不限。

  美国二战时期研发原子弹,参与人员达到二十万。然而此时中华民国,二十万人实在不算什么,而且在个人生产力上,还比历史上的美国还要高。

  人力物力之庞大,简直达到了一个难以想象的程度。

  集中二十万人的力量来研究一个项目对于中华民国来说,根本不算什么。大量的研发项目砸下去,科研产业带动的就业人员不断上升,到了1933年年末,已经迅速上升到了六百万人的规模。

  而到了1934年,科研产业的就业规模,更是飞快的攀升到了一千两百万的恐怖规模。研发项目涵盖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工程技术、医疗技术、军事技术等等领域,还有什么激光武器、粒子武器等等目前只有一个概念的东西。

  但是这些东西,对于中华民国的科研工作来说并不是只有一个概念。因为沈凝云直接提出了研究方向。

  反正是能提高生产力的技术,都有经费和人员。

  而那些关乎未来能否占领科技制高点的东西,也都在早早的进行研究和摸索。

  研发多年的天罚a3轰炸机,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扩大了研发规模。

  更强大的发动机,更精密的制造技术,最尖端的技术,都应用到了天罚a3战略轰炸机的研发之中。

  这款战略轰炸机,原先的天罚a1未通过,当时用天罚a1的技术成果,设计出了天罚a2中程轰炸机,三千公里的航程,加上一万公斤的载弹量,到如今,天罚a2依旧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机。不论是航程还是载弹量上。

  然而正在研发的天罚a3轰炸机,在性能要求上,却是远远超出了天罚a1的要求水平。在多年的技术积累下,终于在1934年年中,第一架天罚a3战略轰炸机被制造了出来。

  这架轰炸机依旧是由西北飞机制造厂负责制造,并在西北实验空军基地进行了秘密飞行。

  试飞当天,沈凝云亲自到场参观。

  试飞的结果非常惊人,这款天罚a3轰炸机的最大航程,达到了1。5万公里,载弹量达到了31吨,也就是三万公斤的炸弹。

  而最大航速,达到了751公里每小时。

  造成数据如此变态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这款飞机被制造得非常大,体积是美国二战时期的b29轰炸机的将近三倍。

  同时在发动机方面,采取活塞式发动机与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混合的设计模式。整架飞机一共拥有十台发动机,其中六台是老式的活塞式发动机,还有四台则是喷气式发动机。

  而在造价上,也贵的吓人,第一架天罚a3轰炸机的造价达到了500万元,当然这是最开始的造价。后面只要形成了生产线,改用生产线进行生产,造价将会大幅度下降,预计到时候一架天罚a3战略轰炸机的造价将降低到200万元,给政府开出的采购价则是300万元一架。

  这样的造价,实际上对于中华民国来说还是可以承担得起的,钱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劳动力。

  要用多少个劳动力,以及多少时间才能造出一架这样的飞机的问题。

  中华民国有六亿人口,殖民地还有五亿人口。

  所以这样的大飞机,对于中华民国来说,大规模制造并不存在什么缺钱的问题。财团本身就是印票子的。加上财团已经将市场大幅度的垄断,各种商品销售,以及政府税收等渠道,花出去的票子又能收回来。

  经济大萧条过后,中华民国真正的迈入了大规模的财团垄断时期。

  首先是铁路的国有化,让民资在这一时期的生存更加艰难。民资所制造的商品,要想争夺市场,首先在品牌上和财团是拼不太过的。因为财团掌控着舆论媒体,那些名牌无非就是建立在可靠的品质,以及大力的宣传上。

  品牌上没有优势的民资,只能拼价格了。

  价格更实惠,就能卖得动。

  但是铁路国有化之后,就不是这样了。国有化后得铁路,财团在商品运输上有优惠政策,运费成本更低,而且优先运输。而民资则要支付更高的运费。

  加上财团垄断的各种东西的售价开始拉升,让民资的商品制造上已经没办法和财团竞争了。

  多数都已经破产,被财团吞并,少数半死不活的吊着。

  而在销售业上,财团的大百货以及基本上垄断了大部分的销售市场。而且有部分的百货商场,已经开始改造成超市的模式进行经营。

  小商店已经全部关门,剩下的都是中大型的商店、商场。这些商店和商场,大部分又是财团旗下的产业。

  金融业方面,此时的金融投资陷入冰点。没有什么好的投资项目,这个时候又不是吹泡沫的时候。

  所以这个一时期,没有太亮眼的投资领域,民资没办法再像之前的繁荣时期那样,到处都是随便投资就能赚钱的时候。

  不过财团毕竟不可能垄断所有领域和环节,很多利润不高的制造业环节,都是分包给民资去做。只是那些民资老板,收入绝对不能高于普通工人的十倍,一旦超过就要给工人增发福利。

  此时的财团,掌控着原材料供应、运输、能源等等领域,想要垄断一个行业太简单了,几乎是财团想要垄断的行业,此时基本都处于财团的垄断之下。最肥美的市场,已经被财团占据。然后又分成好几个公司,互相进行良性竞争。业绩好的,管理人员就能得到奖励,业绩不好则没有奖励,还有可能下岗。

  因此在这种垄断模式下,并不会产生臃肿的粗暴型垄断,反而非常灵活。

  抑制了投机,加强了垄断,这也让整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拉大的速度被放缓了。而中产阶级依旧有很多,但是那些中产阶级更多是靠自己的努力学到了技术和知识,靠真才实学才获得的高收入,普通老百姓也能心服口服。

  而那些空啊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致富,则是造成贫富分化的主力军。

  财团将那些能赚到很多钱的行业都垄断了起来,相当于这个钱,不会被个人拿去挥霍。毕竟财团这样的庞然大物,股东就那么几个,就算是挥金如土,又能花掉几个钱?而且就算是花出去了,很多也都是水份的东西,真正服务于他们的劳动力实际上很少。

  而大部分的钱,都是用来继续发展。

  这样的制度下,能够实现相对的公平。自然这还不是绝对的公平,只能说是在这个时代的生产力的水平上做到最大的公平程度了。

  一个公平的社会,才能让人信服。

  所以垄断是必须的,至于中华民国的《反垄断法》,实际上是用来针对民资的。因为财团垄断一个行业,都会成立或收购好几个公司,从而形成垄断。而一个新兴的行业,如果财团还没有进入,而其中又崛起一个民资霸主。这个时候《反垄断法》对财团来说就派上用场了。

  而对于财团看不上的行业,《反垄断法》则能消除垄断,避免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绝对是一举多得。

  此时的中华民国,老百姓根本不需要想太多的东西。

  只要肯工作都有工作给他们做,而且收入绝对不会差,都是平均水平的工资规模。工人的工资差距不会大到哪里去。而且工资,足够他们过上不错的生活。

  如果想要过个更好的生活,那么认真努力的学习知识,当上公职人员、医生、教师等职业,也能确保成为较高收入的群体。

  成为高级技工,或者制造业方面的人才,当上工程师什么的,那么中产阶级是稳妥的跑不了了。

  如果还想要更高的收入,那么去当商人。

  但并非是谁都有成为商人的天赋,所以对于那些不能成为商人的老百姓来说,现在的生活让他们很满意。

  随着新政的开展,四年的经济萧条的影响正在逐步的消退。尽管工资水平降低到了繁荣时期的三分之一,但工资已经在稳步上升,上升速度不快,但是却一直在上升。就业规模则迅速上涨,失业群体在新政施行之后,已经很少有人失业了。

  老百姓的工作生活恢复正常,社会秩序也重新恢复。大量民用的公共工程,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让每一个老百姓坚信,未来会更加美好。

  政府兴建的公共工程当中,有大量是养老、医疗、教育方面的,以及疗养院、旅游区等等,都是普通工人可以享有的资源。

  等于是政府参与到了老百姓在养老、医疗、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建设,而老百姓则在政府的组织下,参与了建设。

  这是一个全民行动的时代。

  为了一个目标,整个国家都在前进。

  而当前中华民国喊出的目标,并不是关乎战争的东西。而是治理山河,改造城市,提高生活质量。

  经过十五年的经济大繁荣,以及剧烈而迅速的城镇化变革。让中华民国的城市建设方面,尽管在有意识的规划,但难免还是有些混乱。所以城市要改造。

  而在民众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无非就是整顿商品产能。过去十五年的繁荣,形成的产能已经严重过剩。这个时候,就是要淘汰落后产能、产品,保留、发展先进产能和优良产品的时候。

  并对城市进行绿化、对污染进行治理,对住房进行改造。如此综合的手段之下,才能全方位的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治理山河方面,更是规模空前。

  水电站到处建,建成后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防洪、防旱。而在黄土高原流域,拦沙大坝的建设规模更是比之前扩大了八倍之多。

  拦沙大坝能建设入黄泥沙,尽管工程量非常巨大,但是年年都在建设。不过这一时期,正好是绝佳的建设阶段,因为产能已经过剩,正需要更多的就业来消化失业人口。

  植树造林的活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展开。尽管过去年年都在植树造林,但是新政之后规模更大了。

  而且规模扩大到了对国有林场的管理上。

  过去国有林场在管理上并不是那么精细,这一次则是政府交给财团旗下的企业对国有林场的管理进行组织。

  同时中华民国还有大量的林区没有开发,这一次也都在开发行列。修建林区公路,砍伐过熟林,林区防虫害,更新林区设备等等活动都在有条不紊的展开。

  关内各省的林区面积已经是连年增长了,过去光秃秃的山头,也都重新种上了树木。各省的原生林也都得到了保护,原生林中的野生动物同样也得到了立法保护。

  因为没有如同后世开国后,将全国原生林都砍上一遍,然后种上经济树种,这个时代的原生林里的野生动物是非常多的。

  同时这个时代,就算是小河流里,也有大量的鱼,而且个头很大。

  经过剧烈的城镇化变革后,此时中华民国大部分的人口都已经转到了城镇,农村已经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农场、牧场、林场。所以野生动物和人类的接触也少了,加上中华民国对偷猎的惩处力度比较高,以及国民收入有所保障,和教育业的巨大投入,现在中华民国新一代,都会自觉的保护野生动物。让中华民国的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在城镇之外,很容易看到野生动物。河流中的鱼虾也很多,就算是长江流域,甲鱼乌龟什么的,上百年几百年的还是很常见的。

  关内封山育林的范围也最大,到处都是封山育林的区域。各种措施之下,这次新政,迅速带动了就业。

  这个国家,也在这场全民运动中,会变得越来越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