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唐暮云

第二百五十九章 韩公西去

大唐暮云 空谷流韵 2749 2024-11-18 19:40

  宋若昭是在槐花茂盛的季节,将明宪的棺柩送到潞州的。

  宋廷芬又经历了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

  而这次的痛楚,甚至比见到若清的尸体从朔方军中运来时,更甚。

  明宪是从弟夫妇唯一的孩子,宋廷芬讷讷自责,失信于托孤的亲人。

  同时,他面对长女若昭,能够做的,就是催她回长安。

  父女虽然具有同样的哀伤指向,父亲对于女儿也绝不会有半分埋怨,但宋廷芬仍然认为,最好的方法,不是相对落泪,而是尽快分离。

  倘使时光能够倒回,宋廷芬一定不会坚持送儿子若清往长安求学。若清的迷失,若昭的艰辛,明宪的暴亡,都是因为,这些孩子,或被动、或主动地前往长安。

  长安,那多少人在诗章中倾力赞美的庄严华丽之城,那帝国所有势力纠缠错节的中枢,实际上,就是一个晦暗的深渊,吞噬着年轻的生命。

  只是,事到如今,表露出这样的情绪,又有何用?徒增若昭在哀伤自责之外的惶恐而已。

  宋廷芬在他近五十年的人生路中,第一次感到深刻的无力,可他仍用若昭年少时熟悉的平静口吻,对她说:“彦明会回来的,你照顾好阿家(唐时‘婆母’的称呼)和讱儿。”

  若昭的心思,何尝不是与父亲一样。她自己做了母亲,方始明白,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在她记忆中,本是儒雅清隽的模样,身姿倜傥,目光虽无锋芒,但透着敏锐的慧采,而如今,眼前的父亲,还未到天命之年,却瞧着比李公泌更见衰怆老迈之相。

  父亲定是不知黯然伤神了多少次。再是渊博通透之人,也无法直面自己的骨肉,或将踽踽独行的背影。

  父女俩只能迅速地分别,以免如锥扎刀绞的悲戚彼此影响,压垮他们最后的几分坚韧。

  若昭回到长安后,前线正传来吐蕃人又越过陇山、各镇骚然的消息。

  但出乎若昭的意料,珩母不再像此前那般坐立不安,也没有带着哭腔来催促若昭,去李公府上、或陆舍人(陆贽)处打听皇甫珩的消息。

  珩母王氏,越来越觉得,自己有些愧于面对儿媳。

  儿媳从一开始就反对明宪的婚事,要不是自己想拐弯抹角攀上一门皇亲贵戚,合着儿子一起诓了儿媳,明宪或许在兴元元年的冬天就被若昭遣回潞州了,而不是死在贞元二年春天的长安城大理寺。

  王氏当初有多么为自己给明宪暗中帮忙、将她送进王府而洋洋得意,今日便有多么沮丧不安。

  事实已打了王氏的脸,侯门深似海,想象中的熏天富贵,哪有那么容易抱个满怀、从此安享。原本,听闻普王娶了郭子仪的外孙女做正妃时,王氏还盘算着,明宪至多不过是被嫡妻在府中压下些气焰,左右还是会教普王宠爱的,皇甫家的裙带关系仍扎实着呢。不曾想,明宪竟是这么快就不清不白地丢了性命。

  珩母观察着儿媳的状态,若昭并未显现出迁怒怨恨的姿态。或许,因沉浸于突如其来的打击中,她一时尚未反应过来,婆母与丈夫,曾经在促成明宪嫁给普王之事中发挥过怎样的作用。珩母甚至发现,在办理明宪的丧事过程中,儿媳确实呆滞茫然,从而变得有些依赖自己这位长辈。

  可一位毕竟不是市井之见的年长妇人,到底无法逃避总在夜深人静时猝然袭击自己的烦忧。愧疚之外,珩母对于自己的头脑的怀疑,也鲜明起来。

  京城老牌官家金闺的资历,本来是她审时度势、操纵人情的自信,目下则成了她的困扰。她越想越慌,自己父亲宦场遭难、全家流放边关的往事,和宋明宪遇害的眼前事,引发了珩母对儿子皇甫珩身在虏营的极度牵挂,以及对于儿子就算安归中原、也有可能陷入更为复杂的漩涡的担忧。

  这种被残酷现实逼着进入自省的精神状态,若遇到的主人,还具有灵府清明的一丝根基,实则是对她有益的。

  到了岁末,唐军接连打了几次反败为胜的战役后,朝中传来吐蕃要释放大唐俘将以约和盟、李泌却反对的消息时,连若昭都有些吃惊,珩母却并未气急败坏。

  除夕之夜,在皇甫家人丁冷清的晚食席间,珩母抱着已过周岁的孙儿,亲自喂哺逗乐,仿佛用力营造和乐静好的气氛,便能让这个宅子蓄积了近一年的阴霾,多少散去些。

  王氏的表现,教若昭头一次,以看待父亲的心情,来看待婆母。

  既已来人间走一遭,家事、国事、天下事,如何避得了。若昭心酸,黯然地低下双目。

  再抬起来时,她淡淡地向珩母道:“阿家,儿想去请教李公,劝阻圣主议和,可有何吾等不知的缘由。”

  珩母正舀起一勺驼蹄羹往孙儿口里送,闻听此言,手腕微微一抖。

  “李公自有他的道理,可是,若昭,你去求求李公罢,看在彦明曾祖的情份上,莫激怒了蕃子。”

  若昭点头:“儿知道了。儿也想,彦明快些回长安。”

  ……

  韩滉死了。

  开年后还算平静的京城朝堂上,仿如响起一声惊雷。

  这位在帝国的膏腴之地做了五年节度使、有靖戍江南和输米关中之功的勋臣,四个月前才以晚节完好的姿态,被圣主召回长安,待以宰相之位,且还兼任度支、诸道盐铁使等职。

  德宗皇帝心甘情愿地请韩公做帝国的银钱大官家,毕竟三年前京畿饥荒、眼看又要闹兵变时,韩滉从润州运来的百万斛米,救过他李家的江山。

  李泌当然更拥护天子的这份委派。韩滉与李晟尚算和睦,韩滉掌度支,抗蕃的军饷至少有保障,强过财政权交到张延赏手里。

  然而突然地,六十五岁的韩滉,就病逝在家中。

  德宗皇帝为此辍朝三日。上一次朝廷用此三日之仪,还是汾阳王郭子仪去世的时候。

  李泌前往昌化里的韩府吊唁,回到家中,看到若昭正和李夫人说着家常。

  李泌坐下,直奔主题:“原本我反对与吐蕃和议,乃是想继续说服圣主,北边由武元衡出面、联合回纥,南边靠城武归化南诏,大唐与这两国南北夹击,共击吐蕃。而彦明,我也在设法救他回长安。但韩公突然驾鹤西去,我不由想到,自己的时日也不多了……”

  他沉吟片刻,又向若昭道:“韩公一走,圣主怕是要让张延赏坐上宰相的实位,与吐蕃议和定盟之事,我也不会再反对。彦明回京,至迟不过春末,你回去也让他母亲,宽宽心。”

  若昭还不及欣慰,却发现李泌欲言又止的意味,忙探寻地问道:“李公可还有旁的话?”

  李泌叹口气,缓缓道:“无他,只愿彦明回京后,能远离心术不正之人。”

  若昭闻言,心中踌躇,一时便想将秘密吐了出来。

  但她很快忍住了。

  她希望等更有眉目的时候,再与李泌商量。

  不知情,也是一种保护。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