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降书——
洛阳皇宫内,杨广目光复杂的看着手中的书信,神色中丝毫看不出半喜怒哀乐,只有一丝犹豫若隐若现的出现在眉宇之间。
半月来,如熊熊烈火烧遍整个大隋江山的各路义军,让杨广惊怒之余也越发的力不从心,几乎已经到了无兵可调的窘境。
而就在这个时候,派往山西剿灭贺若弼一干钦犯的魏文通,更是传来全军覆没的消息,让本对其抱以极大期望的杨广大失所望,气极之余当场就下令将魏文通正法,却不料靠山王杨林直言力保为魏文通开脱,还他不该罚反而该赏,并同时将一封书信交给了杨广。
降书,竟然会是一封降书,杨广听惯了各地痛诉他荒淫无道,滥杀忠臣的讨伐檄文,却还是第一次收到一份降书,而且还是把他所派兵马杀了个片甲不留的钦犯写下的降书。
龙斌,这个当初被自己以破格提拔为名,实则软禁洛阳的民,先是弄出美人醉这等风靡天下的美酒,后又单枪匹马独闯刑场救出贺若弼全家,再到现在几乎兵不血刃的杀败魏文通的两万精锐。
想到这些,杨广突然发现这个一直被自己无视的人物,总是伴随着惊喜甚至是奇迹。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而造就这一切的,似乎正是自己。
如果不是自己将其软禁京城,美人醉或许就不会问世,如果不是自己下令处斩贺若弼一家满门,便不会有轰动天下的洛阳刑场劫囚,如果不是自己派兵前去征剿,也不会发生魏文通全军覆没这档子事。
不置可否的轻笑一声,杨广把书信缓缓放下,他现在唯一想确定的只有一件事,自己的所作所为到底是造就了一个枭雄,还是一个被逼无奈的忠臣。
“传朕旨意,召许国公宇文化及,黄门侍郎裴矩,靠山王杨林觐见!”杨广面无表情的对内侍吩咐道,如今在朝的官员中,他真正信任的除了在外讨贼的张须陀外,也就这三个人了。
没过多久,三人便一起来到御书房内,杨林乃杨广叔父,宇文化及有从龙拥护之功,先后被杨广赐坐,而裴矩则站在一边,地位高低当下立判,不过对于杨广的偏袒,裴矩丝毫没露半不快,能与当朝两位重臣一起觐见,无疑表明杨广对自己的信任,心中已是知足。
“皇叔,不知你对信中所言有何想法?”杨广知道叔父杨林早已看过此信,才会因此保下魏文通,边问边让内侍将信传阅给宇文化及和裴矩二人。
“此乃缓兵之计,不可信却不妨采信之!”杨林见杨广眉头紧锁,站起身来解释道:“秘书省龙斌虽逢大胜,却根基不稳怕我朝再派大军征讨,故请降以求太平,陛下可假装答应,并借此机会大肆宣扬,以显圣威!等中原局势稳定,再收拾此人也不迟。”
“靠山王所言差矣!”宇文化及一脸阴沉,对于当初龙斌的不识抬举,到现在还让他耿耿于怀,如今有机会一雪前耻,怎么能轻易放过:“陛下,此贼羽翼渐丰,如再姑息放任不管,日后必成大患,还请陛下三思!”
听完二人的话,杨广迟迟没有出声,良久才把目光投向裴矩,语气中带着一丝期许道:“裴侍郎有何看法,不妨来听听,朕恕可先恕你妄言之罪!”
裴矩之所以能被杨广器重,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此人十分擅长察言观色,所言往往极得杨广欢心,就在杨林和宇文化及完后,他便从杨广细的神色变化中,想好了一套迎合圣意的法。
杨林话时,杨广的脸色中虽然有些不甘,可听到可以以显圣威后,神色中明显一喜,而在听宇文化及的话时,从头到尾便一直板着脸,更流露出不屑之色。
聪明人之所以聪明,无非在于在最恰当的时间,最恰当的地,对最恰当的人,最恰当的话,而裴矩便很完美的诠释了这一。
“陛下,臣以为靠山王所言甚妙。”裴矩在杨广鼓励的眼神下,越发自信道:“对方不是借魏文通将军之手,将卢明月乱匪消灭了么?不如借此赏对方一个官职,以显圣恩,这样一来其他那些不明真相的乱匪见有利可图,相互攻伐以求投效朝廷也不是不可能!”
杨广一脸满意的朝裴矩了头,一旁的杨林见此心中一松,只要杨广能按自己所言行事,自己的义子魏文通自然而然的便可躲过一劫,而宇文化及心中也明白,杨广一旦认定的事是极难更改的,如再冒然进言,不仅于事无补更会讨杨广的厌恶,百害而无一利。
就这样,一张天子诏书在第二天便出现在了洛阳街头,并如同飓风一般传向整个大隋天下,而从这一刻开始,无数人的命运彻底发生了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也随之变得模糊不清。
在遥远的豫章郡城,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龙斌,却根本不知道他一张的降书,竟然会在将来引起让人难以想象的惊天巨变,大隋王朝将走向与他记忆中完全不同的道路。
龙斌并没有远大的抱负,他只想在这一片乱世之中,寻一净土以求太平,因此他携新胜之威却不图进取,反而俯首请降。
他不在乎杨广是否真的相信他的忠诚,但有一他能确定,对于烽烟四起,军政糜烂的大隋王朝,杨广即使再暴虐也懂的轻重缓急,立刻逼反一个臣子或是暂时接受对方效忠,两者之间无疑后者才是上上之选。
同时杨广也不是昏君,相反的,除去近几年来的所作所为,他完全称得上是个明君,龙斌的请降对他而言是个难得的机会,他看到了同时他也抓到了。
或许没有人会想到,在杨广做出决定的那一刻起,风雨动荡的大隋王朝,会被一道突然出现的曙光所笼罩,这到底是最后时刻的回光返照,还是大隋王朝中兴的开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