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白露丹枫,总名士如何消得?
——侧写梁羽生
本名陈文统,生於一九二五年,广西西蒙人氏的梁羽生先生,生长自一个传统的书香门第。他的旧学根柢相当深厚,尤工於诗词,少年时期更以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为其心仪的文学前贤。他的武侠名著《萍踪侠影录》中的主角人物张丹枫,即是以纳兰性德为其原型人物而创造出来的。进一步探索梁羽生先生为什麼会在少年时期如此迷恋纳兰性德,恐怕就不能不提及他的一些相关身世了:「梁羽生迷上纳兰,从十七、八岁就已开始…少年时代迷恋的偶像,既有『代入感』,和自己的家世教养,总不免有相似之处。梁羽生家中世代书香,外祖父是前清举人。来和『武』字大有渊源——曾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後,在清末广西提督(相当於今省军区司令)苏元春手下,当一名军官,官至标统——相当於团长级的军官。梁羽生外祖父姓刘名瑞球,字剑笙。辛亥革命时,虽知清室气数已尽,大势不可抗;但自己是清朝军官,却没有勇气参加革命。於是归隐田园,以填词下棋度日…梁羽生之所以有今日的旧学根底,受『文必四六』的外祖父影响很深。」(引文见龙飞立所著之<剑气萧心梁羽生>一文)
和金庸相同,梁羽生先生一生成就并仅止於武侠的创作。毕业於岭南大学经济系後,梁羽生曾任香港「新晚报」的副刊编辑。一九五二年才因缘际会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武侠,在「新晚报」上连载刊出後,立即得到读者的喜爱与广大回响。从此踏上武侠创作之途,也开启了海外武侠的新机。梁羽生一生武侠创作共计三十六部,曾自许其中的《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和《云海玉弓缘》这三部作品为其得意之作。事实上,梁羽生先生的武侠著作多享盛名,即如早期《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等作品在武侠史上也都是评价甚高、举足轻重之作。
梁羽生早期作品明显有民初武侠名家白羽的因袭痕迹,就此,梁羽生也并不讳言。他笔名取为梁羽生,亦与他一自喜爱白羽的作品有关。然而梁羽生并不局限於继承民初武侠名家的传统而已,更重要的是他还开启了新派武侠,成功地转型了逐渐为读者所不满的传旧派武侠,让武侠此一大众文类重新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也因此而掀起了港台星马各地武侠热潮。之後金庸以《书剑恩仇录》踵步崛起武坛,遂与梁羽生并列为香港乃至於整个海外武侠的两大巨擘。在台湾则因为金庸的作品早已大量被引介,而梁羽生先生的作品却因各种机缘较晚才得到开放,因此使台湾的读者对梁羽生先生的作品多少感到有陌生。然而在香港及海外地区,梁羽生先生和金庸二人在武侠文学界一直是并驾齐的宗师巨匠。
诚如陈晓林先生所言:「在『新派武侠』的创作表现上,梁羽生与金庸一直有如双峰并峙,二水分流;其情景恰与早年传统武侠甫成型时,平江不肖生与还珠楼主两大名家交相辉映的盛况一样…金庸一写就是二十年,作品共有十四部。但梁羽生在金庸停笔不写武侠、转而专心办报之际,却独撑现代中国新派武侠的局面,三十年来写作不辍,至成犹有新作推出,作品数量已达金庸的三倍,技巧也不断创新和变化;可见对武侠文学的一往情深,锲而不舍,梁羽生已达『乐在其中』的境界。」
梁羽生推出《七剑下天山》时已逐渐开展出其个人独特的浪漫文风;至《白发魔女传》後,梁羽生便确立了其个人风格与在武侠史上的地位。
由於身世氛围、性格与浸染所致,梁羽生不仅本人具名士风liu之姿,他的武侠也在武侠评论家眼中被视为是「名士派」作品。所谓的「名士派」除了出他的武侠中常见的诗词酬唱而寄情的特之外,更是泛指其人物的造型特徵与情节文风都具有名士风liu的浪漫特色。诗文合一的笔法与著重历史背景的情节架构是梁羽生武侠的一大特色,使得梁羽生先生的所有武侠作品合起来,几乎就是一部贯串中国历史上引人入胜的许多重大变故的野史著作了。此外他更能在历史事件中突显勾勒其中的权谋斗争,在腥风血雨的江湖世界裏细致描写儿女情怀的种种细微心理状态。这才使得他的作品能成为新派武侠的开山鼻祖之作。
少年梁羽生曾著一词:「天边缥缈奇峰,曾是我旧时家处。拂袖去来,软尘初踏,蒙城西往,短犋栽花,长诗佐酒,几回凝伫。惯裂笛吹云,高歌散雾,振衣上,千巖树。莫学新声後主,恐词仙,笑侬何苦,摘斗移星,惊沙落月,辟开云路。蓬岛旧游,员峤新境,从头飞渡,且笔泻西江,文翻北海,唤神龙舞。」
纵观梁羽生一生的武侠文学成就,确已堪慰其「笔泻西江,文翻北海」的少年壮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