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办事回来,一众“农人”过来喊冤,说有小股宋兵,过来偷袭,不仅杀死了金国护卫,更有附近农人李逵被害,李逵的江州同乡戴宗,更是哭得眼睛都肿了。护卫召来女真骑兵探查,发现足迹延伸至城外一条小河便无影无踪,在州府的牌匾上还插着一把匕首,钉着一张纸条。
“宋才奸贼,你堂堂大宋子民,不仅不想着投效国家,抵御外虏,反而投身金贼,为其耕田种粮,这些粮食为之何用?这是金贼侵我大宋的军粮。帮助贼人侵略故国,此等恶行,与猪狗何异,奸佞小人,认贼作父,族人不齿,祖宗蒙羞。北安州民,凡砍下宋才狗头者,凭首级来析津府领赏,赏金黄金百两。”
一场危机就此化解,北安州调来三千金兵,只不过不是女真人,全是辽人旧兵。那几个喜欢闹事的头领看了这一出戏,也都老实了,宋江以身作则,隐忍不发,静静地躲在北安州,暂时隐藏下来。征方腊的队伍走得很快,已经到了润州地界,为什么他们选择在这里集结呢?
伟大的隋炀帝,真的是太强悍了,也正是他的强悍害了他,如同聪明反被聪明误一样。统一中国后,他没了好的目标,苦思冥想,想出来不少神级目标,一要修筑京杭大运河,把经济搞上去,让南北民族融合,以达到社会和谐;二要灭高丽,巩固东北亚的领导地位,诸如此类,件件都是伟业。
可惜他把这么些伟业拿起来一块干,终于国力不支,分崩离析,而之后的唐宋,就不地道了,一面吃水一面痛骂挖井人,其实宋朝的数百年间,何曾离开过大运河?无论是运河中段的汴梁还是后来运河末端的临安,都是隋炀帝的功劳。
徽宗也很重视京杭大运河,每年都疏通,修缮,现在轮到用兵之时,立刻显出它的作用。为了征方腊,沿河所有商船被朝廷临时征用,装载军用物资,顺流直下到润州卸船,大量的公开的不公开的武器,源源不断卸在码头,那22万禁军,武装到了牙齿。
前文说过,宋朝的GDP很高,军费比例很大,除了养兵,还有不少皇家军械所,整天都在满负荷生产,那么多的战争耗材,现在总算有地方施展了,这些禁军将领,非常自信,以前皇上都舍不得用厉害武器,现在让咱们用这些高科技武器去打土贼,而土贼抢了朝廷许多钱,这一次剿贼一定能让所有将士,脱贫致富。
在润州集结之后,禁军只派出三万人,去攻打相邻的常州,常州驻有六千义军,守将乃厉天佑,副将张威,徐方,都是军中旧将,他们花了很大气力,把城墙加固,想攻上城墙,就得拿命来填,三万禁军到达城下远处,展开队形,偏将王焕下令“上阵”。
一个个半人高十余米长的巨盾被组装完成,正是由许多步兵半身盾镶嵌而成,随后以三层牛皮覆盖,三十余人推着前进,城上的守军见了,拼命将箭射来,可是射不到下面的敌人,投掷石块,石灰罐,也是无济于事,只能等他们靠近,再用巨石砸这一个法子啦。
靠近城墙后,这巨盾背后的不远处,有观察哨为其指导方向,“西侧有巨石,东移十步,好,火箭点火,退后一步,射击。”每隔一段距离,就有这样的防箭巨盾在移动,一旦得到机会,便是一阵火箭,城墙上已经涂满油脂准备推下的巨石,一个个被点燃,守军一阵慌乱。
接着就是投掷飞虎抓,一个个铁质飞虎抓,把一根根绳索挂在城墙上,这飞虎抓只要外力拉紧,虎爪背上便射出无数毒针,这让许多守兵莫名其妙就毒倒在地。要想砍断它,还不容易,那飞虎抓不是直接连接绳索,而是连在一根长铁链上,要砍绳索就得把身子探出城墙。
其实这只是大宋武库的一种常见攻城武器,还有许多新式武器,都没人见过,大宋并不是没钱研究武具,也不是没人才,唯一的问题就是文官当道,他们根本不把武将所需放在第一位,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那只能打三十米的巨型霹雳炮,有什么实用性?
守将虽然死战,那城下掷来的一根根飞虎抓布满了整面城墙,若是城墙上人少,便有一群官兵举着盾冲来,把盾留在城墙根,顺着绳索往上爬,若是城墙上人多,绳索上的官兵便滑下去,捡起盾在城下躲避,巨盾下的火箭兵就朝城头抛射,这样来来回回,很快城上就堆满尸体。
第二天又是新来的三万人接替,继续耗,城墙上就像一个血肉磨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这里湮灭,然后就是简单而残酷地重复。第三天的清晨,又一个三万人的攻击部队兵临城下,可是城头上除了方腊的教旗还在翻卷,已经没有守军了。
常州的守军人数不多,仅仅六千,他们第一天就被官兵杀死大半,虽然也拼死杀死了一些官兵,双方的损失是官兵死伤两千二,明教伤亡三千五,第二天明教教众熟悉了一些战争技巧,损失减少到伤亡两千,却已经无力再战,靠着熟悉道路,四五百人连夜突围,遁入山区。
方腊得到前方战报,很是担心,这些朝廷的工匠禁军不是已经忘记军事技能了吗?怎么这样生猛?常州只坚持了两昼夜就陷落,没有人逃跑,没有人投降,守军都是好样的。(方腊得到的战报是全部守军阵亡,那几百个夜间突围的,没留下痕迹)下一个目标苏州该怎么守呢?
公元978年吴越纳土归宋,恢复苏州建置,转属两浙路转运使。公元1113年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属江南道浙西路,所以苏州又有平江之称。这里有河流直通大海,既是富饶江南之代表,又是方腊老巢杭州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决不可失。此刻,就在苏州城的城头,一个和尚在那里冥思苦想,他就是苏州城守将,国师邓元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