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后想到了一个办法。
扶持自己的老乡,进行统筹管理。
这就等于同时一个老乡会。
这个老乡会里面有武臣徐达、文臣李善长、发小汤和等等的很多人。
而会长就是朱元璋。
不巧的是胡惟庸就是老乡会中的一员。
当时朱老大没有上过学,如果上过学的话我相信那些他班上的同学也一定会被他忽悠组织成为一个同学会,然后让这些同学给自己卖命。
当李善长被挤走以后,丞相的位置毕竟摆在那里,不能一直空着。
空久了肯定会出事。
做为会长的朱元璋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丞相这么重要的位置随便交给一个人他又不放心。
到底挑选谁呢?
这是一个难题。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想,有着极度权力欲的朱元璋并不想随便挑选一个人就把他扶上位,一来丞相的权利太大,随便找一个不知道根系的人上来很可能出乱子,这个人必须百分百的可控。
二来把丞相交到哪个功臣手里也不合适,毕竟丞相是文臣之首,让成天打打杀杀的武臣来做文案,这和逼张飞绣花李逵纳鞋差不了多少,都是做不来的买卖,但是这个人也不能过于柔弱,此人需要能压得住阵仗,镇得住文臣。
最主要的一点是这个人对他的皇权威胁最低,而且他的政治根基也得最浅。
综合考虑以后,朱元璋最后敲定了吏员出身同样有着一定文化根基做事又很霸道的胡惟庸。
也许在朱元璋看来,胡惟庸确实是一个最佳的人选,这也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因为他相对好控制,给他根萝卜他能啃上几天,这样一个人不会对他造成太大威胁。
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却超出了他的预料。
洪武六年(1370年),在朱元璋的任命下,胡惟庸正式升任丞相。
刚开始登上相位的胡惟庸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他很安分的干着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朱元璋对他的考核期。
朱元璋不知道的是,他在考核着胡惟庸的同时,胡惟庸也在提防着朱元璋。
胡惟庸知道朱皇帝对谁都不信任,包括他自己在内。
所以在这段时间他也在保持低调,同时借这段时间逐步了解宰相的游戏规则。
等规则摸透了以后,考核期也基本结束。
在考核完成以后,胡惟庸的位置被确定了下来。
宰相落在了自己身上。
这时候的胡惟庸开始自傲了起来。
但是做为主角的胡惟庸并没有仔细思考这场淘汰赛获胜的原因。
为什么朱老大最后会选择他当丞相?
为何不是别人,而是他呢?
做为主角的胡惟庸并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
等过了考核期以后,朱元璋开始对他放松了警惕,在朱元璋看来胡惟庸以后都会按照这种工作态度进行。
但是他并没有按照朱元璋的预想进行工作,反而开始拉帮结派,贪污受贿,清洗所有异党势力,并且开始组建属于自己的党派。
这时候已经觉得大权在握的胡惟庸还做了一件大事,在不经过朱元璋同意的情况下他私自截留那些对自己不利的奏折,并且对这些上奏之人进行疯狂清洗。
在胡惟庸看来,自己做的这些事情都很隐秘,朱元璋根本不知道。
但是在朱元璋这里,放松不等于放弃。
对整个国家都有着极其严密监视的朱元璋,时刻监视者所有官员的一举一动。
这里面就包括胡惟庸在内。
但是让人费解的是,朱元璋却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有所行动。
他就像是个一个旁观者,看着这个跳梁小丑在台上尽情的表演。
在清洗敌对势力建立自己党派的同时,他还将目光盯在了那些战功赫赫的功臣身上,因为有他们参加的话,自己这个党派势力才足够强大。
对于功臣他选择了两条路。
一条是拉拢。
另外一条是铲除。
先进行拉拢,如若拉拢不得,则务必铲除。
路线确定以后,他开始执行。
而要除掉这些人,靠自己的力量是绝对不可能做到的,必须要靠朱元璋。
同样的,想要说服朱元璋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足以顺服他的理由。
他最先盯上的是已经被贬回家的刘基,他知道从一开始刘基这个家伙就对自己看不顺眼,时时刻刻给自己下绊子,这个人绝不可能被自己说服的。
对于这个家伙,只能一招。
干掉他。
于是他开始从刘基身上寻找弱点。
最后他找到了一个看似可有可无,但是在朱元璋这里绝对可行的弱点。
王气。
他对朱元璋说刘基给刘基挑了一块有王气的地方,将来给自己做墓地。
这个地方名叫淡洋。
王气是个什么玩意儿呢?
看不见摸不着的!
这不应该是弹劾刘基的理由吧。
这个事情在现在看来很让人难以理解。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理由,因为胡惟庸巧妙的利用了朱元璋的弱点。
迷信!
朱元璋是一个深度迷信的人。
尤其当了皇帝之后,他的迷信不降反升。
从一个农民一步步的努力最后登上皇帝宝座,他深信这一切都是天意,是上苍的安排。而现在想要搞垮刘基,王气这个看似荒谬的理由完全可以行得通。
朱元璋做为皇帝,他绝对不容许自己拥有王气的同时还被其他人占有。
刘基这个上知天文下的有如神助一般的天才更不可以。
这个家伙本来就是一个威胁,他知道的事情太多,留着它总归是个隐患,现在拥有了王气,更是一种威胁。
对于朱元璋来说,除掉刘基不过就是需要一个借口。
王气这个借口足够了。
在这里我想声明一下我的观点。
很多学者说是胡惟庸借朱元璋的手除掉了刘基。
但是从后面的事情发展来看,我反倒觉得是朱元璋借胡惟庸的手除掉了刘基。
因为按照后来朱元璋给胡惟庸的定性来想,这个理由说不通。
朱元璋灭掉胡惟庸搞垮胡党以后,曾不止一次的说过是胡惟庸谋害了刘基。
这个理由在当时胡惟庸造反的情况下还勉强可以行得通,但是现在看来却有点画蛇添足的意思,完全是多此一举。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在王气这个伪命题被提出来以后,朱元璋下令给与刘基处分。
勒令他进行整改说明。
刘基现在连官帽都给扒了,还有什么可以处分的呢?
有。
而且很多。
做为老板的朱元璋停发了刘基的工资。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叫做养老金。
连饭都吃不了,我看你还怎么给我得瑟。
这时候和一个蛮横的老板讲理往往是讲不通的,尤其是朱元璋这类完全无法无天的老板。
按照我们正常人的做法一般都会选择自认倒霉,惹不起我还躲不起么,大不了以后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就是了。
但是刘基明显不是正常人。
他选择打包回京城,在朱老板的眼皮底下呆着(也可能是要找朱老板理论)。
我在你眼皮子底下呆着,你总该对我放心了吧!
但是事实告诉他,他高估了自己的智商,同样他也小瞧了朱元璋的戒心。
当他回到南京以后,一件很不巧的事情突然发生。
刘基得病了。
这时候做为上级为了聊表心意,往往会登门看望。
朱元璋也不例外。
只是他没有亲自来,而是拜托了胡惟庸代替自己来看望刘基,和胡惟庸一起来的还有一名大夫。
慰问不过就是走走过场,说一些朱老大最太忙了没时间过来看你,他让我替他传句话,让你好好养病,千万别着急挂了之类的屁话。
同样不会忘了说让你多保重身体,朝廷内的事情还需要依靠你,你挂了那这个朝廷可就垮了之类的废话。
顺便感慨几句:以前多大的风浪我们兄弟都趟过来了,再大的苦难也都从死人堆里也都爬过来了,这点小感冒打不倒你的!
同志,你必须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人民等着我们立功的消息。
兄弟啊,你一定要挺住啊!
挺住!
慰问了一圈刘基之后,临走了还不忘让随行的大夫给他开了几副药。
然后让大夫开好了方子抓好了药之后叮嘱他按时吃药,等病好了我们再一起治天下,随后两人就一起回了家。
但是不幸的,胡惟庸带来的大夫可能是个只懂给牲口开药不会给人看病的洋大夫。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兽医。
这个只会给牲口抓药从来没给人下过针的家伙给刘基看完病之后,刘基同志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眼看着小命就快保不住了。
发觉这一情况,朱元璋终于同意这位首席军师回家养病。
而等到刘基回到家没几天,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5月16日,刘基在家中去世。
享年六十四岁。
一代谋臣,就此辞世!
点评:
感动历史之我个人对刘基的评价:
他是文学之泰斗,他是时势之英雄,他以其宏略的伟大思想辅助了一代群豪成就霸业,他同样以他近乎传奇的胆识谋略铸就一个时代宏伟的篇章,他身为文人,却魄力非凡,他不是武臣,却谋略于心,是时代铸就英雄,更是英雄造就非凡时代。
他的名字将响彻古今,他的功绩将渲染中外。
他是一代伟人,更是一代豪雄!
感动人物之颁奖词:
你少年勤学一心报国,你仕途坎坷不屈不折,你不畏艰险独挑强权。沧海桑田,挡不住你报国之志愿,群雄蜂起,抹不平你愤愤之豪迈,你以文人之潇洒气度指点江山,你的勇气你的魄力让人折服,你以不输于任何武臣的胆识才略谋划未来,你的功绩你的豪迈将响彻古今通晓未来。
你是当之不愧的伟人,因为有你,历史才更具绚丽色彩。
你的名字就是一副美丽的诗篇!
刘伯温,你生的伟大,更死的光彩!
世人评价: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师刘伯温。
感动历史之人物:刘基。
感动时间:201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