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节窥觎非望彪谋反,不齿于人是石彪
“野林之事,你干得不错,平息了恶势力,安抚了庶民。”孙太后总结性地说。
“皇帝、太后,指导有方。”彭时谦虚笑地说。
“三暴夫妻案,没牵涉到他人?”接收万氏帮的事宜,截殉司就差野林,可给万氏帮相关人呈报功绩,以结束此事。孙太后想着问。
“万氏帮涂宝,知道三暴父亲陪葬妾的事,皇帝原谅了他,没追他罪责!”彭时看着孙太后地说。
“是么?”孙太后也听说地问。
“是的!和候齐去的,丽妃代表截殉司,调查的此事,三暴与涂宝说过,截殉司奏折说,呈报了皇帝,皇帝对万氏帮,下任命圣旨。野林称为镇,归河北管辖,涂宝去那里,当该镇镇守。”彭时说。
“接受万氏帮,截殉司,可画句号。”孙太后想放下了此事,痛快些而已地说。
“是的。”彭时说。
“你去了,截殉司。”孙太后笑地说。
“皇朝事,谁都有责任去做,小的是内阁,更应关心且效忠皇朝。”彭时笑地说,一脸的无所谓。“群臣中,思想不一,你如此地说,哀家欣慰。”想着彭时话,孙太后笑地说。
“窥觎非望,彪谋反!成语释义:寻找实机实现非分的希望,语处《晋书?桓温传》:“然以雄武专朝,窥觎非望。””彭时想着说。
“有证据?”孙太后惊地问。
“石彪有谋反意,一被抄家,皇朝找到了证据。”彭时想起啥事般,心有所悟,对石彪不解地说。
“啥证据?”孙太后原来听说石彪谋反的话,还半信半疑,皇帝对石家宠信有加,给石亨、石彪等家人高官厚禄。他们应效忠皇朝,不应有谋反心,孙太后想着问。
“石彪谋反话,是武昭父亲说,武昭父在河间,是养马夫。石彪亲信杨彪,一次换马匹,与位随从说,石家绣龙袍。话在马棚前说的,随从牵骊马出棚,问杨彪换马干啥?杨彪说去远方,干件大事,骊马日行千里,人称千里马。人只有骑它去,两天才能返回,其它马不行。随从还问,是啥大事?杨彪四下看,马棚前没人,杨彪说,取绣的龙袍。随从牵马,二人走着说的,忘记马棚里人,武昭父亲让牵的马。武昭父亲听后,吓一身冷汗,也没敢声张。武昭父亲说了错话,被囚禁到大同,在养马场做事,不让与人接触。袁彬去解救,武昭父亲与袁彬说龙袍事,袁彬一听吓身冷汗。袁彬说此话时,皇帝没让避讳我,我在跟前,听到此话。”彭时说。
“龙袍?”孙太后问。
“是的!武昭父亲知道,袁彬也知道,龙袍……”彭时说起龙袍事:龙袍,是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龙袍上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据史籍载,皇帝龙袍上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条绣在衣襟里面。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蟒袍是一种皇帝的赐服,穿蟒袍要戴玉带……
“啊!石彪家被搜出龙袍?”孙太后吃惊地问。
“是的。石家不仅有龙袍,还有龙寝床等,诸多违禁物品。”
彭时说。
“皇朝抄家,是何理由?”孙太后问。
“石彪要镇守大同,令亲信杨彪等人,联名写奏折,在皇帝面前奏报,皇帝也不傻,听奏报后,石彪回京,不管大同事。大同事,皇朝已派人镇守,他们奏报石彪,去大同干啥?皇帝不明白何意,与李贤和小臣说,我们分析,定有蹊跷,下令押杨彪等人,进行拷问。没费啥事,杨彪说石彪谋反事,也说龙袍事。”彭时说。
“杨彪是石彪亲信?”孙太后听袁彬说过,无意地叨咕问。
“是的。皇帝一听大怒,逮捕石彪下狱,石亨也害怕,主动请罪,群臣一听,都很震惊,说石家忘恩负义。”彭时仍说。
“群臣知情的,都如此地说?”孙太后问。
“是的!石彪像侯景,侯投奔梁武帝,梁武帝接收侯,侯推翻了梁朝,饿死了梁武帝。群臣议论。”彭时说。
“石亨有何反应?”孙太后问。
“石亨请求皇帝,削去其弟、侄儿职,英宗为稳妥起见,没那样做,原因是,石亨谋反,证据不足。皇朝这时,才抄石彪家,发现龙袍,和一些违禁物品。石彪此时,已在大牢,石亨日子不好过,像热锅里蚂蚁。”彭时笑说,是耻笑太狂妄的石家。
“石彪简历,你清楚?”孙太后问。
“石彪……”彭时说石彪简况:石彪(生:?—卒1460年),明渭南(今属陕西)人。(明史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一)对他记载:彪骁勇敢战,善用斧,初以舍人从军,正统末,积功至指挥同知。也先逼京师,既退,追袭余寇,颇有斩获,进署都指挥佥事。景泰元年,诏予实授,充游击将军,守备威远卫。敌围土城,彪用炮击死百余人,遁去。塞上日用兵,彪勇冠流辈,每战必捷,以故一岁中数迁,至都督佥事。恃亨势,多纵家人占民产,又招纳流亡五十余户,擅越关置庄垦田,为给事中李侃、御史张奎所劾,请并罪亨。景帝皆宥不问,但令给还民产,遣流亡户复业而已。三年冬,他充右参将,协守大同。尝憾巡抚年富抑己不得逞。及英宗复辟,召彪还。亨方得志,彪遂诬奏富罪,致之狱。未几,进都督同知,再以游击将军赴大同备敌。与参将张鹏等哨磨儿山。寇千余骑来袭,彪率壮士冲击,斩把秃王,搴其旗,俘斩百二十人。追至三山墩,又斩七十二人。以是封定远伯,游击如故。天顺二年命偕高阳伯李文赴延绥御寇,以疾召还,寻充总兵官。明年,寇二万骑入掠安边营。彪与彰武伯杨信等御之,连战皆捷。斩鬼力赤,追出塞转战六十余里,生擒四十余人,斩首五百余级,获马驼牛羊二万余,为西北战功第一。捷闻,进侯。彪本以战功起家,不藉父兄廕,然一门二公侯,势盛而骄,多行不义。
“石彪与侯景,多有不同,石彪有功绩。”孙太后听着石彪情况,就笑地更正。
“啊!”彭时没有辩驳,表示认可地啊。
“他舍人出身?哀家听说,石彪的父亲,是老知府,在相州?”老知府还曾到过皇宫,来看石彪和石亨,孙太后想起那年路过相州的事,于是想着说着问。
“石彪出谋反事,小臣受皇帝派,让查此人情况,也知老知府。是老知府门客,石彪也就是舍人,那年得了瘟疫,老知府救的他。他于是拜老知府,为义父了,老知府
去世,石彪去主持丧事。老知府一妻一妾,没张罗陪葬妾,也没有遗嘱,就是没儿子。老知府妻,也没啥主意,石彪主持的,让妾陪了葬。”老知府陪葬妾事,彭时故意地说。
“不齿于人,是石彪!”孙太后想着说:“成语释义:1. 齿,象牙齿一样排列,不能列于人类,指被人看不起。2. 典故出处: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以为士人不齿,放弃终身。’”
“是的。”彭时说。
“哀家猜对,哪年事?”孙太后问。
“景泰七年冬。”彭时说。
“老知府没遗嘱,石彪那积极?”孙太后一听妾陪葬事,心很难受疑惑地问。
“石彪明着是,为老知府想,暗着为了报私恨。”想着啥的事般,彭时气愤地说。
“他报私恨?”孙太后惊地问。
“在渭南县,老知府任县令。渭南那一年,出了瘟疫,一个村的人,都快死光。老知府当时是县令,去视察那里,救下一位小丫头,就是那小妾。石彪到老知府家,当一位舍人,去了一趟灾区,也得了瘟疫。老知府找郎中,治好了舍人石彪,也治好小丫头,留在府上。小丫头是石彪老乡,一个村的,与石彪关系原不错,在知府相遇。石彪让小丫头,嫁给石彪为妻,小丫头看不惯石彪,纵家人占民地。小丫头改了主意,老知府救了她,她要报答知府,知恩图报。话是她父亲说。小丫头父亲,是教书先生,母亲在家,死在瘟疫中。小丫头与父亲,念过私塾,认识些字,记住父亲话,且始终不移,她要报答老知府。”彭时说。
“老知府与小丫头,年龄差很多?”孙太后问。
“是的,他们差有,二十多岁。”彭时说。
“石彪与老知府,表明心迹,老知府也同意,石彪与丫头成亲,但小丫头死心眼,待在知府家,疏远且不愿嫁石彪。老知府后来,去当州知府,石彪也从了军,常去老知府家。小丫头未婚前,石彪一直去求婚,和小丫头见面,小丫头不允。老知府年龄大,隐退到相州,小丫头主动,成亲报恩,老知府没儿子,小丫头想生儿,给老知府,且没生出儿。小丫头的行为,石彪已经记仇,为报老知府恩,愣是陪葬了小丫头——妾!”彭时一脸惋惜地说。
“小丫头,知恩图报,是位好人,石彪为报恩,害她人性命,是个畜生,必有恶报。”彭时惋惜小丫头,还是同情老知府无儿?孙太后没看明白,不想问此事,很同情有此遭遇的小丫头,也恨有此行为的石彪地说。
“老知府嫡妻,和四位闺女,都跪求石彪,不让小丫头陪葬,可石彪手下人,背后下的手,愣是给吊死,陪葬小丫头。石彪是小人,借人殉制,报了私恨,不得人心!”彭时说。
“你听谁说,如此地详细?”孙太后想着问。
“相州知府,也想去阻止,可有人殉制,也很是无奈。”彭时很是生气地说。
“石彪巧借人殉制,故意害人死!”孙太后无可奈何地说。
“人殉制是祸害,没人殉制的存在,石彪怎恨小丫头,也不敢害死人!”彭时看眼孙太后无奈笑地说。
“是的!”孙太后想着说。